孟桂元 周静 金晨钟 周丽华 谭显胜
摘要: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确保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当前地方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保障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从实验操作、课程实习、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实践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立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及社会需求与质量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培养质量监控力度。
关键词:地方本科;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35-02
农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应用技能历来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虽参加了各项专业技能训练,但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主动性不够,独立实践操作时间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为此,本文在综合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形成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农业院校对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很多高校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实验的特色,在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实验实习教学改革、毕业实习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就专业实践技能构成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1,2]。农学专业教学与工科类或人文社会科学类等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涉及交叉学科多,综合性较强。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3,4]:一是以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为主,中间穿插部分实践教学,但这种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二是“2+1+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知识,实验教学一年,校内外实习一年,这是地方高校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模式,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由于实习和实验教学质量不高所致;三是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这种培养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农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有所改进,但仍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主要有:(1)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缺乏对学生创新及分析能力的培养;(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缺少覆盖面宽的现代新农业技术实验;(3)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少,理论知识应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综上可见,目前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难以适合当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专业思想教育。每年新生报到伊始,可通过设立农学教授咨询点就专业疑惑进行解答,同时诚邀在农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讲学,以其自身学习、工作及成功经历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意识。
2.课程体系优化。培养面向地方“三农”,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动手实践能力强,且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一是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新增农业信息技术实验、田间农事操作与实验技术实验、农业科学研究方法等实验课程;二是按照相同类型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农业气象学与土壤学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三是加强了农业基层实践方面的课程,如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政策法规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拓宽就业面。
3.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可通过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途径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学院由娄底市农科所和生命科学系组合,前者在作物栽培育种、植物保护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后者在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等方面具有较强水平,二者师资融合有效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完善。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农业生物技术学院目前建有生物技术实验中心、农学实验中心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农药无害化应用”,能满足农学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科题研究需要。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形成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训练支撑平台;并积极与校外农业种植、植物保护、种子生产等企业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形成毕业实习支撑平台。
5.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确保专业实习、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实验等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建章立制,健全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科学管理,同时完善实验室档案、校内及校外实习基地档案,规范管理行为。
(二)实践教学主要环节
1.实验操作。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采取设置多种形式的实验内容进行教学。如低年级学生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按教师讲解—实验示范—学生操作—填写报告的程序进行,但要求从仪器及用具的准备,实验操作到结果分析都由学生自己单独动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主要以开设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为主,让4~5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从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完成试验报告等整个过程来培育学生实验操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习。把教学课程与实习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实验技术及作物形成初步认识,对专业实验、生产实践有感性认识。从作物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能结合课程学习了解作物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高产栽培措施、产量构成影响因素、育种方法及种子生产等。
3.专业技能。按照农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专业主干课内容及性质进行归类,形成若干个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如植物无土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等技能训练。校外生产技能训练主要安排在第6学期3~9月,一般学生按3~5人一组,每组承担50~60m2土地面积的作物生产,由指导老师按专业课程自主设置选题,要求学生提前独立撰写试验方案。试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农技人员及学生对生产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是提升农学专业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通过设置“挑战杯”科技竞赛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创业创新项目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等方式来培养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团队意识和自信心的增强,提高毕业论文与科研相互融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5.综合实践。把学生相对集中地安排到有利于就业地区与专业相近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实习,如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隆平高科、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等单位,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进一步提高专业分析解决问题、科研综合能力,增加毕业实习质量,缩短学生走向社会“磨合期”。
6.社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周”、“科技入户”及“三下乡”活动进行社会实践与课题调研。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资料分析—撰写报告—总结汇报等多个环节来锻炼学生,以增强其分析问题、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多元化技能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评价
1.教学督导评价。教学督导由教学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同行教师等组成,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堂实践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前准备、操作熟练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效果评价;二是对教师指导学生课程实习、专业实践、实验操作、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能力评价。
2.学生评价。制定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能力、实验及论文撰写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可有效促进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及效果。
3.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评价。(1)培养质量评价。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运用、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不同实践课程考核主体不一,如专业综合实践考核可由指导教师、农技人员和学生组成,所占的分值比重为50∶30∶20;实践课程考核形式则主要以技能操作和成果性考核为主,并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分值比重。而企业实践、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可以为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及实习单位意见。(2)社会需求评价。通过对校企联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涉农研究院及行业团体等走访调研,听取其对学生实习、毕业生工作表现等信息,建立长期信息反馈平台,同时诚邀相关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断改进完善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覃广泉,陈平.面向“三农”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4):43-45.
[2]赵长星,王月福,林琪,等.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3,(2):19-21.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版),2010,(6):97-98,101.
[4]宁堂原,苏琳,李增嘉,等.农学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