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

2016-11-18 17:41高江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现状民族政策

高江桥

摘 要 在我国,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 教育 现状 问题 政策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民族素质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其民族素质的提高优化。民族素质越高,发展速度和程度越快越高。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民族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因此,积极发展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

1.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经济的先进或落后决定了民族教育的先进或落后。但是,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忽视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民族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领先,要增加教育投入。

1.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包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2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发展缓慢且很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的亟须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科技人员和教员,造成教育落后,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族教育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发展,走过了起伏不平的坎坷道路。分别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到1956年这一段时期,创建了民族教育体系。在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的方针指导下,正确的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顺利地、较快地发展。1951年9月,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了民族教育问题,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所作的会议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会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文化教育政策的精神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首次确定了发展民族教育的总方针。少数民族教育的总方针是: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应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

第二个阶段是1956年到1978年,因为接踵而来的1957年的反右斗争以及在民族地区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运动和1959年反右倾等的一连串的干扰,未能真正落实,民族教育发展摇摆不定,也很艰难。“文化大革命”10年中,民族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教育规律被否定,民族教育特点被抹杀,中后期,民族教育逐步恢复,但“左”的思想的干扰影响还很严重,盲目追求逐步民族教育数量的倾向还存在,因而质量下降或提高不起来。

第三个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族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民族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2002年8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要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开放和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使我国民族教育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坚持宗教与国民教育想分离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民教育,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宣扬宗教。对各族师生进一步加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世界观,不断增强各族师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邪教影响的能力。要以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为主,与国家扶持及发达地区、有关高等学校开展教育对口志愿相结合,共同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把中央财政扶持教育的重点向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边远农牧区、高寒山区、边境地区以及发展落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共享能力,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2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民族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二,民族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第三,忽视民族教育特点,民族教育脱离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第四,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不稳定;第五,民族教育结构不合理,民族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第六,宗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很深。

3党和国家对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发展,走过了起伏不平的坎坷道路。经过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最终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措施。明确的提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

3.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师生“三个离不开”的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确保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3.2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坚持继承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扩大民族间的交流和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向发达的民族和地区学习。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应如此,一定要以改革的精神办教育。提倡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医学等。要使各族学生增进了解,广交朋友,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3.3要从实际出发,走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办学路子

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包括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学制长短,普及教育的步骤,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学校的规模效益,又要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各族生产生活的特点。

3.4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

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投入要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长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的管理水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任教。

3.5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实行目标责任制

一是组织对口支援,开展教育扶贫。使沿海省、市与少数民族贫困县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从资金、仪器设备、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培训到办学经验交流等各方面给予援助与支持。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基础教育。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三是国家直接拨专用款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

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的关注,也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国家政策和方针数不胜数。在这里不一一点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化,在国家大力扶持,内地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援下,通过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少数民族青少年和群众受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7年11月26日,我国正式宣布西部民族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标志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跨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飞跃。

参考文献

[1] 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 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3]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现状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我们的民族
助企政策
政策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