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视角论里坊城市到街坊城市演变的合理性

2016-11-18 18:31钱李云鹤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钱李云鹤

摘 要:城市道路网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主动脉”,其形态结构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合理的路网规划可以从源头处治理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里坊城市、街坊城市的特点以及其优缺点;其次从国内外道路网的分级、密度比较出发,分析合理的路网结构及其密度;从慢行交通、单向交通的角度论证从里坊城市到街坊城市演变的合理性。最后文章指出城市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路网结构;里坊城市;街坊城市;慢型交通;单向交通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小汽车保有量随着大量增加,中国交通问题愈加严重。其中,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而且此种情况随之快速向中小城市蔓延,情况愈演愈烈。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损害了身体、心理健康,[1]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效率,也带来了城市气体、粉尘等颗粒物污染和能源流失,加剧了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正严重损害了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随着交通拥堵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新常态”,科学家从各个方面对交通拥堵进行研究,如交通物理学家从统计物理方面对交通现象进行研究,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交通研究者从交通设计、交通规划等角度出发,对交通需求、供给等进行研究,以平衡相互关系,减少交通污染。如何处理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从源头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交通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为交通规划师所重视。而路网形态演变作为城市交通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专业的划分与现代主义的影响却使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一部分的街道,受重视程度几乎不见。[2]里坊城市与街坊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现在与未来城市演变中最主要的两种形态,其基本城市规划思想、形态演变对于城市路网的分级、路网建设及交通效率的发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本文拟先简单介绍里坊、街坊概念以及其基本思想,然后从路网结构密度、慢行交通及单向交通三个方面论证从里坊城市到街坊城市演变的合理性。

1 里坊、街坊简介

“里”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名词,其主要意思为住宅区,大约成熟于战国时期。街道则来源于西方文明,最早思想出现于古希腊时期“米利都学派”,哲学家希波达莫斯在街坊形成中起着开山鼻祖作用,其最早在城市发展中设计了60~80米街块。为满足以商人为主的居民需求,建筑的四面均外部临街为开店区域、内部建设为庭院,即前店后宅式结构,经典的街坊模式。从其来源中可看出,里坊、街坊分别代表了中外城市发展中的基本形式,里坊更趋于封闭式,街坊则为开放式的发展形势,分表体现了中外不同的思想观念。

较里坊封闭式的住区而言,街坊开放式的住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规模上而言,开放式的街区规模较小;第二,在功能上而言,较里坊单一的功能,开放式的街区功能更为齐全;第三,在交通方面,开放式街区的交通更为开放,融入了城市道路系统中。总之,开放式街区形成了小街区、高密度 、窄断面的路网形态。

2 中外路网密度比较

在城市道路网中,合理的道路等级配置和功能定位可以大规模的提高车辆的运输能力与疏散效率,缓解高峰小时中的交通拥堵。在各国道路等级配置功能定位中,中、美、日三国分类较为相似。如表1所示,中国主干路、次干路和美国次干路要求大致一致,两者车速要求基本吻合,而中国支路则与美国集散道路(支路)要求相对应。中国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分别与日本机动车专用道、主要干线道路、干线道路类似。其小区级道路功能大致相当于日本居住区内辅助干线道路、区画道路(支路)。[4]

我国《规划设计规范》中建议,特大城市合理道路网密度以2.3~3.1km/km2为宜,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之间的道路网密度比约为1∶2∶3∶6。但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更多的重视快速路、干路等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忽视了道路网中各等级道路的功能定位,如主干路运输,支路疏散,交叉口运能低等,造成道路网的整体功能与运行效率较低。而街道城市恰恰可大规模的增加城市中支路等级道路长度,加大道路疏散功能,完成道路网络的整体功能。

3 从交通视角论里坊城市到街坊城市结构演变的合理性

慢行交通(自行车、步行)、单行交通作为疏导交通拥堵的手段已逐渐成熟,合理的路网结构可大力发展两种交通模式,大幅提升道路运输效率。

3.1 有利于慢行交通的发展

随着智慧城市的提出,慢行交通(自行车、步行)作为清洁交通方式,越发引起交通规划者关注。充分利用道路有限资源,实行慢性交通、公交、停车系统一体化的建设,引导大城市发展自行车等慢性交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5]

里坊道路间距较大、道路断面宽,市政道路占地面积基本在20%以上,而街坊道路占地面积在35%左右,但计入里坊内部道路,总的道路占地面积则达到45%左右,从而实际上街坊城市道路面积相对更小、而其被使用次数更多。[6]若充分利用胡同、小巷等设置慢性交通道路,则可减少干路交通压力,提高干路道路利用率,充分利用了道路资源,缓解交通拥堵。

3.2 有利于单向交通的发展

单向交通即道路上的车辆按一个方向行驶的交通形式。故车辆行驶过程中,无对向车辆的干扰,在交叉口中,减少了车辆行驶方向,大量减少了交通冲突点,故单向交通能大幅度的提高交通安全,在改善交通方面在国外广为应用。其具有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通行能力;第二,提高路段通行能力;第三,降低交通事故(如下表2[7]);第四,提高行车速度;第五,有利于实施各交叉口间交通信号的协调联动控制。

设置单向交通系统的首要考虑条件即较高的路网密度,而路网形态、道路横断面、交通种类等对单向交通的适应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城市中,若能充分利用狭窄的街巷设置单向交通,可大幅的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而路网密度高度发达的街道城市无疑更适合单行交通的发展。

4 城市发展演变中的建议

街坊式城市等开放式发展形势,有着利于消费、促进交流、便于交通、行驶安全等诸多优势,里坊城市则在安全、隐私、宁静性等方面也非开放式街区可比。如何衡量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是能否推进街坊城市的关键所在。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如下建议:

第一,改变开发模式,变大街区开发模式为小街区的开发模式,以小街区为单位,布局、形态受整体调控,开放空间面向城市;第二,调整规范标准,积极修订新的居民规划设计标准,行程利于形成良好街道空间的小街区、高密路、窄断面模式。加快修订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大幅度的提高道路网密度,控制道路红线宽度;第三,控制规模,细心布局,规划中考虑城市设计,从居民用地中剥离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归政府规划,停车考虑沿街、地上下相结合等;第四,街道设计中,需提出相应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设计出道路功能合理、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街道标准;第五,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目前社区作为基层管理单位,在开放街区设计中与社区管理相结合可大幅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安全。

5 结语

现阶段国内城市中居住区里坊形式较为明显,但从城市商业发展、交通效率等方面来看,街坊式城市更有潜力。在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中,设计者应根据城市结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路网形态进行规划,结合城市各等级道路功能规划定位,以国外街坊式为模板,结合中国特点,发展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街坊城市。

参考文献:

[1] 调查称超八成有车族患“堵车烦躁症”[N].京华时报,2011-04-23.

[2] 斯蒂芬·马歇尔.街道与形态[M].苑思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学勇,周岩,邵勇,刘志明.当前城市路网形态规划的思考:从里坊城市向街坊城市迈进[A]. 2016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6.

[4] 蔡军.美国、日本与中国城市道路分级及路网密度比较[J].城市交通,2016(08).

[5] 诸琴,高永,张鑫.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合理化浅析[J].交通论坛,2004.

[6] 张斌,闵世刚,杨彤,杨北帆.里坊城市·街坊城市·绿色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 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8] 袁亮,曾康琼,等.单向交通在交通改善中的应用——以温州市和龙港镇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交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