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提线偶戏与中国传统提线偶戏的区别

2016-11-18 17:25沈剑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木偶戏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及娱乐形式的变化,偶戏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偶戏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急需保护。本文通过对华德福提线偶戏和中国传统提线偶戏的对比研究,旨在为中国传统偶戏的保护和传承找寻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华德福;提线偶;木偶戏

偶戏作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在发展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滋养着人类的心灵。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偶戏这门艺术前景堪忧,急需保护和传承。

根据鲁道夫·史坦纳“人智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华德福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教育内容除了自主游戏、故事圆圈、活动身体的游戏、手工和艺术活动外等日常活动外,还会经常开展偶戏、远足和节庆等活动,老师通过偶戏这种教学形式,既丰盈了幼儿的童年,又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了这门艺术形式,对我国传统偶戏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华德福提线偶戏和中国传统的提线偶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运用提线控制偶的动作,演绎故事等,但究其细节,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1 提偶制作方式不同

华德福教育中用的提线偶,主要是用天然材料手工制作完成。身体采用有一定弹力的棉布,然后用粗羊毛填充而成。通过头身比例的不同,表现成人偶,还是娃娃偶。偶的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刻画,给幼儿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衣服采用植物染的丝绸制作,头发用的是细染色羊毛,通过衣服和头发颜色的不同表现偶的年龄或身份。偶的手部可用羊毛填充小球或玻璃球的方式制作,然后在左右手部和头顶正中央部位用粗棉线制作提线,提线数量通常为3根。中国传统提偶又称悬丝傀儡,偶的头、手、脚用木头雕刻而成,四肢躯干用麻绳编织。提偶分生、旦、净、杂四个行当,36种形象,为了表现出行当和角色的个性,雕刻造型十分讲究,要求五形三骨,符合中国的审美范式。现在为了使偶更加灵活,便于表演,仅有头是木质的,用铁丝塑形,手脚和躯干都以塑料泡沫为主体,材料比较综合,提线基本线位为16条,最简线位为5条,复杂的达30多条。

2 提偶的操控方式不同

华德福提线偶基本线位为3条,操作简单,用一只手即可操作,操作时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控制着偶的双手提线,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偶头部的提线,通过手臂的运用提系偶的行走,通过手指的运动控制偶手部和头部的细微动作。中国传统提偶基本线位有16条,头部线2条,提系全身,摆动头部;胸坎线、后背线各一条,固定上身,可以控制木偶的俯仰;手线共10条,可以操控作揖、握手等多样的手上动作;脚线各2条,使得木偶能完成最基本的行走,所有的线系在一个X形的木架上,需要双手协作操控。还有一种5线位的简易控制提偶,即在一个X形的支架的四端系上提偶的手和脚,X的中心点系上提偶头部,通过双手的协作,完成偶的头部、手部和腿部动作。相较于16线位的提偶,虽然操作简单,但提偶的动作的细腻程度却大大下降。

3 舞台布景不同

华德福偶戏在舞台布景时,通常用桌子做舞台,弯板表现舞台的纵深,通过铺垫经过染色的天然的布料表现故事发生的季节、地点等,再在上面放上木头、石头、植物及种子等,通过不固化的布置,如一块粉色的布可营造温暖家,几块石头可作为大山,营造出特有的温暖感和生命感。中国传统提偶戏的舞台布景,从早期的平面逐步向纵深发展,舞台布景比较简单,搭建一个1米高、2米长左右的台子,立4根台柱,用竹竿支起顶棚,用3条棉被将四面遮起,一面对着观众,在台子中央放上一个小屏风,演员站在屏风后面表演。

4 表演形式不同

华德福偶戏在表演时,通常由3到4人来表演,其中1个人负责弹莱尔琴(或钟琴)和讲故事,其他人负责表演。表演前,通过相对固定的形式,比如唱歌、点蜡烛、弹琴,让观众进入一个静默的氛围中,然后由站在舞台两侧的表演者轻柔地掀开偶戏桌上的幕布放置在偶戏桌的前侧,表演者根据偶戏故事操作提线偶。通常情况下,表演用的提线偶和场景都是被准备好的,只有少量的道具会被藏在弯板后方。因华德福的提线偶,多以丝绸做服装,视觉看起来轻盈飘逸,需要表演者动作尽量保持轻柔。当表演结束时,依然通过相对固定的仪式,弹琴,盖幕布,吹蜡烛灯等,将观众从偶戏故事中带出。我国传统偶戏集古典戏曲、音乐、文学、雕塑、美术、舞蹈于一身,和戏剧同出一源。表演前通过传统乐器的乐声开场,观赏环境比较嘈杂。表演者持提线偶亮相,然后表演,偶和持偶者一起表演,偶的操作者负责唱词,偶负责表演。偶的表情丰富,服饰精美,线控系统复杂,要想逼真塑造故事原型,需要演员长期的联系,达到人偶合一境界,专业性很强。

5 面对观众不同

华德福提偶戏作为华德福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演给0 ~ 7岁的幼儿阶段的小朋友看,通过偶戏,老师可以更真实、更立体的表现偶戏故事,滋养和保护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可以通过想象,完整提偶的喜怒哀乐,腾挪跳跃。中国传统提偶戏脱胎于中国宗教的祈禳仪式,通常有敬拜、请出相公爷、安台、请神明、踏棚、敬拜、请神明看戏、辞神等多个程序,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给成人世界,具有更写实的特征。

通过对华德福提偶戏和中国传统提线偶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提线偶戏这种艺术形式是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发展而来的完美艺术,但其式微,也是显而易见的,要想保护和传承这种艺术,我们需要更多地从人性本身的需求出发,找寻这种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华德福幼儿教育对偶戏表演的重视,是基于幼儿阶段幼儿对幻想、对世界认知的需要,对我国传统提线偶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传统偶戏,除了提线偶戏,还有其他很多丰富的形式,如杖头木偶戏、皮影戏等,只要我们能深入的研究人生每个阶段的使命,结合这些真正的需要,我们一定可以让偶戏这门艺术绽放更加绚丽的艺术之光。

作者简介:沈剑(1980—),男,江苏淮安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艺术,定格动画。

猜你喜欢
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日常的史诗:一个木偶戏艺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1949—1970)
传统戏剧——木偶戏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木偶戏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宋金影戏图像释读与研究——兼论早期影偶的形制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