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伟
摘 要:中国皮影戏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唐山皮影是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本文以清代、近代、当代的唐山皮影为脉络,着重阐述了唐山皮影的演变及发展。
关键词:唐山皮影;起源;鼎盛;兴衰;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皮影戏被当今世界公认为“电影鼻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几十个品类。常见有北京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四川皮影、唐山皮影……其中唐山皮影是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种类之一,自古就有“方寸驴皮、尽显神奇”的美谈。
1 唐山皮影的起源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然而,中国影戏究竟始于何时,一直是很多学者所关切并探索的问题。除了“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的“故老相承”之说,还有周代说、唐代说、五代说和大量的民间传说。
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著名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称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唐山皮影也被称为“冀东皮影”“滦州影”或“乐亭影”“驴皮影”。关于唐山皮影的渊源,较早的说法是产生于金元时期,可惜尚未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和相应的实物资料。
宋代皮影戏开始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北宋《续明道杂志》中记有“京师有富家子弟……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
唐山皮影最早关于影戏的记载是在明万历年间。1958年发现的署有“明万历乙卯年”抄写的影卷《薄命图》,内容为张彦和白玉楼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不仅行当齐全,而且各种词格皆备,可惜已经失传。目前唐山博物馆珍藏的《薄命图》为手抄卷,出自于民国年间。
2 清代唐山皮影的鼎盛
清代是唐山皮影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皮影班社遍地开花,唱影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逐渐成为名门望族用来消遣的娱乐活动。清代《永平府志》中描述:“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可见看影儿已成为老百姓逢年过节的重头戏。
2.1 清代皮影的造型艺术
最早的影戏称为“大影”,影人高大。清代影人从头到脚则不超过一尺,一般有五寸人、七寸人。
习惯上,传统的一棚影,头茬约有1500个,而身子在120身以上,再加上相当的场景和道具。头茬就是影人的头,在造型上采用的是传统戏曲中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处理方法,人物身份、性格让人一目了然。影人的身体被称为“戳子”,除了剧情特殊要求外,穿着都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清代影人与现代影人一脉相承,造型夸张,高额通鼻小嘴,颇为典雅。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角色行当上说,除了神仙鬼怪,影人还分为“生儿”“小儿”“髯儿”“大儿”“花生儿”“花小儿”几大类。现今为了表述方便,去掉儿话音,分别叫做“生”“小”“髯”“大”“丑”。
2.2 清代皮影的繁华景象
唐山皮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深入冀东百姓的生活。在当时的农村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所以只要有村子演唱影戏,附近七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赶过去看热闹。
清代后期,一些地主豪绅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纷纷办起了影班。其中最有名的豪门“四大影班”有:“杨寡妇影班”“聚德堂影班”“庆和堂影班”“翠阴堂影班”。在当时各班社不惜重金招聘名角高手,甚至唱“对台戏”。长期的彼此角逐,客观上提高了其艺术水平,唐山皮影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3 清代皮影的经典剧目
清代皮影剧目繁多,难以计数。宣扬的是历史兴衰、封建道德、忠孝节烈、因果报应、江湖义气、世态炎凉。正如清代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灯戏从来太虚玄,杖影幢幢尽妖仙。不必认真求实据,聊借俚语解人烦。”这一时期的经典主要有:《白蛇传》《西厢记》《人面桃花》《凤仪亭》《狄仁杰骂殿》《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等。
3 近代唐山皮影的兴衰
民国时期唐山皮影的重要成就是唱盘的灌制。早在民国初期,外国商人纷纷进入我国,各国唱片商蜂拥灌片。比如胜利唱机公司、百代公司、昆仑公司、丽歌公司、宝利公司、荣利公司、蓓开公司等,纷纷邀请滦州影戏著名艺人如张绳武、李秀、齐怀、张茂兰、康雅亭、高荣杰、孙品卿等人灌制了数百张影戏唱片。解放后,部分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又重新录制发行,唐山博物馆也保存了部分珍贵的唱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唐山皮影曾有过短暂的低潮期。但革命“样板戏”的成功植入,使唐山皮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人制作从单纯用驴皮雕刻,增加了用赛璐珞板(塑料的一种)彩绘。彩绘的影人造型是写实的,基本是五分像,眼睛仍是十分的像,有的也运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绘制采用油彩,力求和人物面部接近。如《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红灯记》的李玉和、李铁梅等人物的头茬,通过晕染肉红颜料,达到表现正面人物的精神风貌。
同时,影人的操纵杆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传统唐山皮影只由两个人操纵,支配影人表演动作的是三根杆。随着影窗、人物、道具的变大,这一时期的影人已不再拘泥于三根杆。单以唐山皮影剧团1975年演出的《打虎上山》为例,需要5个人操纵10根杆。
此外,许多剧团为了准确植入“样板戏”在灯光布景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制作,增加了油彩绘制远景,影窗外悬挂辅助照射的布景,大大提高了皮影戏的观赏性,使皮影戏在经历挫折后也绽放了一下异彩。
4 当代唐山皮影的发展
1981年,唐山皮影剧团开始走出国门,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赴法国、美国、摩纳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同时还获得高深评价,被赋予“魔鬼般的艺术”“代表了世界皮影的最高水平”。2005年,唐山举办首届“国际皮影艺术展演”,同时还举办了中国皮影雕刻艺术大赛。
在继承和吸收皮影艺术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孕育了新剧种唐剧、皮影舞蹈等艺术。2006年的春晚荧屏上,有那么一群可爱的老太太,以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造型、诙谐夸张的动作演绎的舞蹈《俏夕阳》,给电视机前阖家欢乐的观众们带来的是轻松风趣、耳目一新的愉快享受。
唐山皮影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艺术的观赏价值方面,还是在演出实用及效果方面都大大超过从前。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现在欣赏皮影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正面临着传承与淘汰的危机。在危机面前,唐山皮影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通过对民间艺人与非物质文化的鼓励与宣传,在全市逐渐产生“文化遗产效益”,同时带动商品制造业、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彦强,张松岩.河北皮影·木偶[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275-293.
[2] 魏立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8.
[3] 鲁杰.唐山皮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47.
[4] 魏立群.中国皮影戏全集2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66-209.
[5] 魏立群.中国皮影戏全集1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