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壮族铜鼓文化传承形式

2016-11-18 16:43陆红阳闫羽萌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陆红阳 闫羽萌

摘 要:壮族铜鼓的出现最早追溯于公元前二世纪,由古至今与铜鼓文化有关的历史记载可说是多不胜数。但随着潮流文化的出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却逐渐地淡出现代的舞台。为了能够将优良的传统文化重新带回大众的视线,本文着重于重新构建铜鼓文化的传承形式,通过结合现代设计与文化潮流,运用符合当代文化发展方式,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铜鼓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铜鼓文化;传承形式;创新;发展

0 引言

广西处于壮族族聚集地,广西壮族民间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在当地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表现。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铜鼓时代最悠久的地区,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殊意义。由于外来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的流行,使形式的较为单一铜鼓文化受到冲击,令到大众对其认知度与意识形态逐渐减弱。在本文将着重探讨广西铜鼓文化传承形式的重构,希望借此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广西铜鼓文化起到重视,让具有壮族特色的广西铜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从设计角度展望我国铜鼓传统文化,其图案设计意义对今后艺术发展与表现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而研究出最有效的铜鼓艺术传承形式是推动今后发展和传承其文化的首要任务。这不仅仅对于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更是对当代设计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 广西铜鼓设计的传承现状

铜鼓是广西推崇本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与传统民族文化一样,铜鼓元素大多出现在当地民族区域的日常生活,或是民族歌舞中,旅游业的发展,也为铜鼓文化传承推波助澜。虽然铜鼓是广西的地方文化代表,但是目前却还没能达到大众的推崇高度。

首先,民族地区多为落后地区,对于铜鼓设计的传统运用不一定适应现代大众的眼光。发展铜鼓文化艺术如果不运用一个新的观点是难以符合推广非物质文化的常态基准。

其次,从古至今传统铜鼓多用于祭祀或歌舞,这一功能的局限导致当今设计多以装饰品或者打击乐器为主要推广形态。衍生品也多以铜鼓传统纹样为原型,极少结合新颖的设计形式。传承形式的局域性会导致人们视觉领域单一,从而对铜鼓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最后,当下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单一形式的铜鼓造型迷失了方向。在多数人看来,传统与民族艺术不过是俗套的宣传。对于铜鼓艺术的设计,缺乏大众的潮流认同感。

从设计感官角度思考,大众的目光已难以持续聚焦在铜鼓传统艺术形式上。在新时代的发展大背景下,常态的推广传承形式是否能满足艺术需求日益过高的大众呢?

2 展望当代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是从几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而在现代,普遍大众对于铜鼓文化的认知已经越来越少,只有少数的研究学者和艺术专业会对铜鼓文化有所研究和认识,要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身为艺术从事者首要的任务。这不仅仅只是文化的传承,更是能提高大众的审美,合符潮流的发展,而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有形式的创新,能够成为普罗大众都能了解和喜欢的文化。结合现代流行的文化形式和现代科技加以创新,将铜鼓文化展望于当代设计领域。

2.1 运用数字媒体提升铜鼓文化活力

“数字媒体”,这个词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媒体细分的门类有很多。数字媒体的宣传效果与艺术效果是当代比较受追捧的,与旧的艺术形式相比也有很大的优势,实时性和便捷性是大大地增加了,使之变得更加的有活力和新鲜。笔者认为,铜鼓文化是广西特有的传统文化,应要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设想如能与数字媒体结合起来的话,将具有广西特色的铜鼓纹样做成电子产品,或是将铜鼓文化结合视频影像与动画,使铜鼓文化“动”起来。像富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的形式,还有真实叙事性的历史纪录片也都能让不了解铜鼓文化的人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而能更推动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给铜鼓文化带来许多新的设计视角。

2.2 新材料与壮族铜鼓图案的结合运用

从铜鼓存在开始,大众对此的认知一直都是以装饰品和象征物这样的一个存在,原料都以铜为主。而传统使用的这些材料都是难以移动,应用领域狭小的,在人力和物力上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也比较高的。而在现代,能够使用各式各样的新材料结合铜鼓独特的图案,制造出不同感官的铜鼓文化的衍生产品。如将铜鼓纹样结合皮雕艺术也能为铜鼓文化带来更多的受众人群,图1将广西铜鼓的太阳纹元素运用在了皮面上,配以后期染色效果,给铜鼓纹样赋予了崭新的形式。同样的铜鼓图案不仅仅只结合皮雕艺术,还可以结合新的棉麻材质,做成地毯或者是像墙纸等等。通过实用性物品与铜鼓图案结合,让大众潜因默化了解壮族铜鼓图案,对壮族铜鼓文化产生兴趣。当然,只是传统图案的沿用是不足以满足市场审美需求的,壮族铜鼓图案还要进行图案的重新解构组合,铜鼓图案的再设计,才能迎合大众的设计口味。如常饰于古代龙袍、官服下的中国传统图案海水江崖,图2中将海水江崖这一传统图案用现代扁平化图形处理方式描绘,加以仙鹤这一中国元素形成了一幅新的图案,运用在笔记本封面上。同样的图案再创方式也可以运用在铜鼓图案,并将铜鼓图案应用到不同的物品上,这更能使铜鼓文化的传播变得广泛和深远。

2.3 铜鼓文化的叙事创新

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关于铜鼓文化的故事和文献多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以较为专业性的文献为研究学者们和艺术方向的学生所熟悉,阅读性不像普通的书籍一样通俗易懂,专业性的名词和术语较多。在这样的局限之下,很难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这样的专业性文献,还可以将这样的文献和一些口述传下来的故事加以插图创作,使用现代文创的方式,将固有的文献增加趣味性,写成符合当代潮流的故事,加以人物和故事情节,甚至更能将物体拟人化,将铜鼓文化融入当代故事,这样不仅仅新增了阅读的趣味性,还能让普通大众都感兴趣和喜爱。

3 结语

在这创意的大时代,只有将铜鼓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化,特别是创造出具有新颖的设计理念的各类衍生产品,铜鼓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从而产生更高的文化和经济效益。铜鼓的艺术设计需要一次更好的重构,提炼铜鼓艺术的设计精髓,不断改进民间文化设计理念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作者简介:陆红阳,男,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年分配入广西艺术学院任教,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闫羽萌,女,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