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中两个中译本语言翻译对比赏析

2016-11-18 16:27刘晓萌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摘 要:大家对于《饥饿游戏》一定不会陌生,《饥饿游戏》的电影也在各大荧屏中获得许多好评。《饥饿游戏》的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进行拍摄的,是美国女作家苏珊柯林斯的代表作。《饥饿游戏》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它的词汇较为口语化,大量使用断句与分句进行描述,这使翻译者在翻译《饥饿游戏》时,要对当时的生活化的口语有一定的了解。《饥饿游戏》在中国也有两位学者对《饥饿游戏》进行翻译,一位是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耿芳的中国大陆译本,另一位是英国新堡大学社会语言学硕士邓嘉宛的台湾译本。这两位学者翻译的各有秋千。邓译本在原著中一些词汇的翻译上更为准确,能够贴近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在句法的翻译处理上,则是耿译要更细致一些。在两种中译本中,都很好地体现了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句法逻辑,对于原著中大量使用断句与分句也进行了合理的翻译。

关键词:《饥饿游戏》;翻译赏析;语言对比

0 引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女作家苏珊柯林斯的代表作之一,在《饥饿游戏》刚刚问世的时候,就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在整个文坛当中也被广为推荐。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讲的是在一场大战后北美洲被毁,人们在废墟中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施惠国。施惠国分为十三个区,但由于施惠国的政权残暴遭受到了第13区的反抗,十三区的反抗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仿佛只是一场闹剧,除了加速了第13区的死亡,还让首都为了“杀鸡儆猴”,想出了一个残忍的《饥饿游戏》,但是“饥饿游戏”不仅仅是一场游戏,而是首都决定让另外的十二个区每年贡献两名12 ~ 18的孩童,通过精心布置的竞技场,杀死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对于首都来说,这是一场美丽的直播宴会,但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这是羞辱与折磨。女主角凯特尼斯凭借自己的聪慧,拒绝向死亡服输,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家乡。

《饥饿游戏》中体现的主体较为多元化,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也有巨大的贫富差距,还有血腥残忍的生死斗争,以及伟大的爱情。这种多元化的融合使得《饥饿游戏》小说的畅销以及它在青少年文学中受到了群众的喜爱。《饥饿游戏》至今已有35种语言,中国主要有两个译本,我们从研究中发现,对于小说原文的研究人数数不胜数,但对于译本研究的研究者还是占少数。《饥饿游戏》语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十分的口语化,而且文章中出现了大量的断句与分句。这使得在翻译处理中对这部分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选取文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举例,从耿译与邓译的翻译进行对比赏析。

1 词语的翻译对比

我们通过对《饥饿游戏》中的阅读可以发现,饥饿游戏的作者语言风格精简准确,生动形象。作者很善于利用不同词汇的活用来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在翻译中词语的翻译是翻译的基本,我们也能够从翻译者对于词语的翻译中看出翻译者的风格以及情感。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阅读,笔者发现对于文中一些生动词汇的翻译,两位翻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耿在翻译词汇时比较遵循英文在中国的意思,而邓在翻译时更贴近原著,在词语的选择上更为准确,我们通过举例进行分析。

【例1】是在《饥饿游戏》的第二十七章,原文是“...thats when I realize the slim, metal constraption in his hand is some kind of cane.”

耿在这句中的翻译的是:这时我看到他手里拿着的一个纤巧的原以为是金属的盒子原来是藤编的。

邓对这句话的翻译是:那时我意识到他手里那个细的金属制的新奇玩意儿是一种手杖。

“cane”在字面上的意思是藤条。如果不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将其直译为藤条是很准确的,但这里的“cane”指的是手中拿的东西,翻译为手杖才更为准确。邓在这句话翻译为手杖是比较贴合语境的译法。邓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为藤条会让读者不明白藤条出现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会让读者觉得不能理解,与后面发展的情节也有出路。相比之下,邓对这句话的翻译更为合理。

【例2】She must have had bad dreams and climbed in with our mother. Of course, she did. This is the day of reaping.

耿对这句话的翻译为:她准是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没错,今天是收获节。

邓在这句话的翻译为:她肯定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床上去了。她当然会做噩梦,因为今天是抽签的日子。

“Reap”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收割、收获”,耿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根据意思翻译成了“收获节”,如果不根据上下文,翻译成“收获节”是可以的,但在文中这是一个决定十二个孩子命运的大日子,译为“收获节”有些翻译不通。而邓将其翻译成“抽签的日子”,是根据了上下文,比较忠于作者的意愿翻译的译法,能够使文中这种悲伤与沉重的氛围通过文字表露出来。正因为文中一开始就提出了“the day of reaping”,这是一个黑暗的日子,而“收获”是一件值得高兴的日子,是一个丰收与团圆的意思。这样的翻译会让读者不理解,明明是去做一件危险的事情,怎么会是“收获”。耿在这里的翻译很容易让读者不明白文中的含义,而邓在这句的翻译上更为贴切。

【例3】原文:We cant leave, so why bother talking about it?

耿译:我们不可能离开,可为什么盖尔兄弟还这么说?

邓译:我们不能离开,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它。

耿对这句话的翻译有些牵强,可能是没有细心与复审的原因,导致了“bother”翻成了“brother”,翻译的不准确会使读者在理解文章内容时有中“丈二摸不着头”的感觉,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理解文章内容。而邓在细节上比耿要做的细心很多。没有一些基本的文字翻译错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进入到作者描绘的场面中,跟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情一起征战。

2 专有名词的对比

在小说前几章,要对人物、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才能够让读者在开始读时就知道自己置身于怎样的一个故事中,所以,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上,对于人名,耿译与邓译基本相似,而在地名的处理上,两位翻译专家有着不同的翻译策略,我们通过一个表格进行分析。(见表1)

在人名的处理上,一般翻译者都采取的是英译法,并遵循名从主人,用字文雅等风格。在这一点撒花姑娘,两位翻译的基本相同,但在翻译女主角妹妹“Primrose”中对“Prim”Everdeen的名字时,笔者认为邓译的更好,因为女主的妹妹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家人一般对其会有更亲昵的称呼,所以对于本命与昵称的翻译最好有所不同。还有是在原文中提到女主妹妹名字的由来是樱草花的意思,因为人如该花,非常可爱。所以在对名字的翻译时,可以把家人对女主妹妹的翻译给出昵称,更贴近原文。在“Mockingjay”的翻译上,耿译的是“仿生鸟”而邓译为“嘲笑鸟”,根据原著中对这种鸟的描述,这是作者在文中虚构出来的一种物种,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生物,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给出相近的翻译结果,对“Mockingjay”的翻译,笔者认为翻译成“嘲笑鸟”更为贴切,虽然“嘲笑”是一个名词,但这里翻译出来成为鸟的一种特性是十分贴切的。在《饥饿游戏》电影中对于“Mockingjay”的翻译也是“嘲笑鸟”。

还有对于“Panem”这一地名的翻译,耿在翻译时直接选择音译,而邓根据作者表达的意思把它翻译成为了“施惠国”。这种翻译十分巧妙,对于翻译成“施惠国”,是因为在古罗马时期,在罗马帝国不断扩张自身势力版图的时候,产生了平民与贵族这两大阶级,平民占据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而贵族却可以利用自身身份的权贵让平民提供免费的食物,或是让平民成为自己娱乐的工具。这种背景恰巧与作者表述的背景相似,而施惠国中的“施”与“惠”也极具讽刺意义。所以在对“Panem”地名的翻译是,邓翻译的“施惠国”更贴合原文。让读者能够去历史中找到“施惠国”使得原型,使得在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上更能够感受到“Panem”这个国家的专制与独裁还有对平民生命的践踏。

3 短句、分句的翻译

《饥饿游戏》原文中有大量的短句、断句与分句来表现文章内容,一方面这是苏珊的风格与现代感,另一方面,《饥饿游戏》的阅读群体是青少年,所以在阅读词汇上使用短句能够减少年龄少阅读的困难。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利用短句制造出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也是作者文字功底的体现。

在对短句与分句的翻译时,更考验了翻译者的翻译功底,客观来说,在短句与分句的翻译上,耿译本与等译本都处理的十分合适,让读者感受到了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也能够让读者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通过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

【例1】Sitting at Prims knees, guarding her, is the worlds ugliest cat.Mashed-in nose,half of one ear missing,eyes the color of rotting squash.

耿译:坐在波丽姆膝盖边守护她的是只世界上最丑的猫,大趴鼻子,一只耳朵缺了一半,眼睛是懒南瓜色儿的。

邓译:趴在小樱膝盖旁守着她的,是全世界最丑的猫,有个像被打扁的鼻子,一边耳朵少了一半,眼睛的颜色是腐烂的南瓜黄。

在这句的原文中,是由许多独立的短句组成的,都在描述女主角身边小猫的外形,在翻译中,不仅要翻译出每句话的意思,还要根据上下文将语句连贯起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读的通顺,在这一点上,两位翻译学者对于短句的逻辑关系有很好的把握,即保留了作者的短句风格,又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清楚地知道文章的含义。在一些句法逻辑的处理上,两位翻译者有不同的见解,都有翻译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但对作者的风格还是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4 结语

我们对《饥饿游戏》中两个中译本语言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位翻译者都能够很好地忠于原文的内容与意义,并让我国的读者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意思,能够进入到作者描写的故事场景中。但我国翻译行业也有很多的不足,例如经费少,翻译权威不多等让一些优秀作品的翻译被广大读者诟病。不同的翻译学者有着不同的翻译风格,就拿《饥饿游戏》来说,耿在翻译中更倾向于音译,而邓在翻译时根据作品的内容自己进行了部分的改动。不管哪种翻译,都是翻译学者认真研究的成果。读者在进行翻译本的阅读时,要尊重翻译者的心血。翻译事业是一个枯燥但又对自身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业,翻译的艰辛不言而喻。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学水平,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让今后的翻译作品更加通顺,与原著神形兼备。

参考文献:

[1] 张艳,左嘉欣.《饥饿游戏》两个中译本语言翻译对比赏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58-60.

[2] 赵侠.《警察与赞美诗》两个中译本的历时语料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6-128.

[3] 袁岚贞,黄婷婷.从语言的直接效果角度对比《推销员之死》第一幕的两个中译本[J].青年文学家,2013(16):161.

作者简介:刘晓萌(1986—),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