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新
中秋夜赏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以后已识月,对赏月往往更加留恋。人们赏月的情调各不相同:雅人赏月,闲人玩月,诗人吟月,痴人拜月,伤心人叹月,幸福人谢月,科学家考察研究月……即使如我庸人,在中秋团圆之夜,也同家人一起在院中赏月。时而对月呆望一阵,时而低头遐想一番,只觉有一种轻微的颤动,如细水一般在心头流淌——颤动从何处来?流往何处?自己也说不清。今夜的月亮朗朗的,不知她是在用极大的努力发光呢,还是因为夜的深邃旷远而衬得她格外皎洁明亮?
月光下,人间正洋溢着欢歌笑语,间或还传来阵阵鞭炮声;天上呢,也不会太冷清吧?小时候,我不喜欢嫦娥,认为她偷吃仙丹,结果是活该了,但随着年纪的增大,又渐渐地原谅了她,因为碧海苍天,她毕竟可怜。而此时,为何我只能看到皓月上的暗影——那是琼楼玉宫在灯光下的投影,而看不到嫦娥载歌载舞的身姿?莫非千百年来积聚的思乡之情,已折磨得她身心憔悴?或许只有那无忧无虑的玉兔正在宫里同她一起玩捉迷藏。
一片阴云遮住了月光,天色顿时暗了下来,但见月亮躲在云里“含着欲现又隐的微笑”。倘在平时,倒也觉得挺美,可在这中秋之夜,若不能银盘高挂,便又使人颇为扫兴、失望了……俄而,玉盘终不负人殷切之意而一泻清辉。但见一轮秋月,恰似飞镜重磨,洒着明净的秋波。此时看那苍穹,不能算是澄碧,而有淡淡的、柔和的一片红晕。不知是眼睛的错觉呢,还是凭着以前太多的想当然,而把中秋的夜空完全看作是深蓝色的,这种暖色似乎缩短了天地间的距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许多人同大地一样休息了。我亦欲还,但深秋夜月的玉洁冰清又使我流连忘返。难怪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中秋之夜写出了无数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篇章,原来月亮总是光洁明亮的——尤其在这中秋之夜!月亮,让我问你,你是一颗纤尘不染的水晶球吗?不,水晶球哪有你这般晶莹澄澈!你是一颗玲珑剔透的夜明珠吗?不,夜明珠哪有你这般清静纯亮!你与人总是步步相随,使人不寂寞,不孤单,也不至于在行路时迷失方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独特的光亮带来的啊!月亮啊月亮,你亿万年来都是这么明亮,因而系住了人间万种恩情、千般想象。
啊,月亮,你总是引人遐想,这中秋圆月不就引出了人们无限的神思和想象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道尽了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的心迹。月总有缺口,但有缺口就必有圆时。这样想来,海峡两岸人们欢聚一堂的那一天,不是指日可待吗?
【评点】
思念之情都融浸在文章描绘的景物中。例如第三段中写皓月上的暗影,看不到嫦娥载歌载舞的身姿,融入了两岸人民与嫦娥一样的相思之情;第四段写明亮的月,以明月、深蓝色的天空 “缩短了天地间的距离”,进一步融海峡两岸人民在逐渐缩短“心”之距离之情;第五段写明月与我们步步相随,“使人不寂寞,不孤单”,更进一步描绘了两岸人民终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之情。递进式地画几幅别样的月景,全在写中国人民的渴望团圆之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