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彬
寒风中,74岁的王宽老人向我走来。他驻足站定,像一棵苍松,又似一座雕像。
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头发梳得十分整齐,没有一丝凌乱。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唇角的一抹浅笑,眉间的一丝淡愁.都显得那么凝重、从容。
收养孤儿、茶楼“卖唱”、赈灾义演……此前,有关他的故事我听过许多,不过,因为是听来的,总觉得有点“肤浅”。
渐渐地,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肤浅”的不是故事,而是自己。
难忘18年前小钱良的一跪
1998年冬天,王宽和老伴王淑荣一起回老家探亲。这一次,8岁的袁钱良闯进了他们的视野。
小钱良8个月大时,父亲撒手人寰,还没满周岁,母亲又撇下他远嫁他乡。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他一天天长大。当时,小钱良的奶奶卧病在床,爷爷干不动体力活,一家人全靠四邻八舍的救济艰难度日。
王淑荣掏出200元塞给孩子的爷爷。就在这时,蓬头垢面的小钱良光着脚丫子跑到她跟前,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话音儿刚落,他便在院子里翻起了跟头。
望着小钱良那天真无邪的眼神,夫妇俩动了侧隐之心,可想到家里还有个患病的外孙——王海龙,快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这一次,他们没有把袁钱良带走。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淑荣发现王宽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她知道,小钱良的事揪着他的心。最终,他们还是接来了小钱良。
1942年,王宽出生在周口市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时,他进入西藏豫剧团,开始挣钱贴补家用,后与师妹王淑荣喜结连理。1 982年,王宽与王淑荣一同考入郑州豫剧团,并在后来任业务团长。1998年,王宽退休。
在外漂泊的那些年里,王宽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他无法尽孝,都是几个姊妹在照顾二老,乡亲们也帮了不少忙。有一天晚上,母亲突发急病,还是村上的几个年轻人用担架将老人抬到了医院。一件件,一桩桩,乡亲们的好他都记在心上,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加倍偿还。
回到郑州工作后,离家近了,王宽就隔三岔五回老家看看。“每次回家,他都带一两千元,看村上谁家有困难,就会给个三百五百的,有时候连回来的路费都不留。”王淑荣说,“他不能看到别人受苦,看到或听说谁家有困难,他要不帮,心里就难受。”于是,除小钱良外,还有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都陆续成了王宽夫妇捐助的对象。
为了使孩子们有一门手艺,日后养活自己,王宽夫妇给他们买来乐器,寒暑假就把他们接到郑州,一点点地教;平时教着不方便,他们就花5000元在村小学装了一部电话,每天下课后,在话筒里听孩子们唱,一遍遍地纠正。海龙下肢瘫痪,需多锻炼上肢,就弹电子琴;钱良、海波拿着笙爱不释手;文胜内向文静,学拉板胡;文娜和仪欣姐妹俩当“琵琶女”——一个“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此后,夫妇俩每次回老家,都会带着孩子们在村子里给乡亲们演上一出。
1999年,王宽资助的孩子中,有6个相继成了孤儿。夫妇俩一咬牙,将其中的5个接到郑州。另外1个和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没法接到郑州,则由他们负责生活费,直至这个孩子18岁去世。
就这样,王宽夫妇在大石桥附近的一套三室一廳的旧房子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家,从此,夫妇俩开始了长达17年的衔虫育雏的艰难历程。
卖唱,卖名,卖命!
其实,在5个孤儿来家之前,王宽夫妇带着患病的外孙,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外孙王海龙今年27岁。当他3岁时父母离异,此后他一直跟着姥爷、姥姥生活。从4岁开始,小海龙患上了“渐冻症”,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
一个患病的外孙,再加上5个半大不小的孩子,难题和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5个孩子的上学问题。由于没有郑州户口,又付不起昂贵的借读费,王宽和老伴儿跑了多所学校,都被拒之门外。当58岁的王宽给人家下跪时,才感动了校方,答应接收这5个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老两口儿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可有一关是万万迈不过去的,那就是钱!两人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不过3000元,日子很快变得捉襟见肘,以至于王宽去外地出差时都显得“没出息”,把宾馆里的免费牙刷、香皂都拿回家用。
为了补上家里越来越大的“窟窿”,王宽瞄上了郑州街头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卖艺!
“在河南豫剧界你是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对于丈夫的这个主意,起初王淑荣是一百个不同意。不过,她最终扛不住王宽的“软磨硬泡”,再想想家里紧巴巴的日子,才勉强答应了。
2000年3月的一天晚上,王宽夫妇第一次走进了戏曲茶楼。
王宽是河南豫剧名角、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须生,兼演丑角,先后在《风流才子》《疯哑怨》《鸳鸯戏水》等几十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王宽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
然而,当这位老艺术家放下身段,鼓足勇气,和票友们一起走进戏曲茶楼的时候,却遭遇了人生当中从未有过的冷落,压根儿就没人点他的戏。
2000年4月的一天晚上,王宽又一次弄了个“大光头”。回到家后,他一声不吭,独自喝着闷酒,禁不住黯然泪下。是啊,在茶楼表演的人群中,数自己资历最老、级别最高、名声最响,屈身茶楼“卖唱”已经让自己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然而观众竟然不“买账”。再联想到省会戏曲圈里“王宽茶楼卖唱”“王宽想钱想疯了”的流言蜚语,他不由得怒火攻心,拿起一个酒杯摔在地上,只听得啪一声,酒杯被摔得稀巴烂,他发誓再也不去茶楼“卖唱”了。然而,当他刚刚进入梦乡的时候,电话铃却急促地响了起来:“王老师,您的一个单子,现在能来吗?”是茶楼经理打来的。“好,我一会儿就到!”为了60元钱,王宽立即披衣下床,飞身出门。
爱是不变的主旋律,坚强是爱的伴奏曲。重重磨难非但没有击垮王宽,反而把他塑造得更加坚强。7年“卖唱”生涯中,只要没有去外地、没有其他演出,王宽就会风雨无阻地去茶楼唱戏。每天从晚上8:30开始到第二天凌晨5:00,六七个茶楼来回跑。久而久之,他唱戏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随叫随到,有时客人兴致高,他甚至要熬上一个通宵。
长年累月的劳苦奔波,使王宽的身体健康出现了严重透支。2008年,王宽患上了心肌梗死。数年间,病危通知书下了四五次。
有一次,在许昌演出完卸妆时,王宽浑身大汗淋漓,心脏疼痛,凌晨三点回到郑州后立即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2009年,王宽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后一醒过来,他便问:“孩子们怎么样了?”王淑荣禁不住潸然泪下:“孩子们都很好。老伴啊,你以后别唱戏了,你这分明是卖命啊!”
花甲之年学“变脸”
2005年年初,王宽陪朋友去看川剧演出。
那场戏,虽然他没有记住多少剧情,但是却被演員表演的“变脸”给迷住了。一连多天,他都沉浸在那精彩的一幕中:“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唰唰唰……十几张“脸”就变出来了,或威武正气,或狰狞可怖,或滑稽逗乐……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激动之余,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将“变脸”引入到豫剧表演中呢?
于是,他拿出两万元,开始学习“变脸”。2006年年初,当听说四川“变脸王”来郑州演出时,王宽费尽周折将其接到家中,当面求教。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一项绝活,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艺,一是需要扎架子、亮相、身段相互配合;二是讲究快、美、神奇;三是脸谱不一样,亮相、身段也随之不一样。这对年轻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然而王宽就是不服输。他从练踢腿、扎架子开始,每天练数小时,一天下来,腰、腿、背、膀子疼痛难忍。尤其是夏天,要穿几层服装,戴数层面具,练完功后往往是大汗淋漓。
百炼钢亦可化为绕指柔。经过六七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宽的“变脸”技艺大功告成,登台表演时受到观众的好评。2014年春节期间,王宽参加了商丘市规划局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他穿着古装戏服,披着盔甲,戴着脸谱上场,每变一个脸谱,他就唱一段这个脸谱的经典曲目。不仅“变脸”表演得好,没有一点破绽,而且唱段中的唱腔、动作都和脸谱形象结合得很好。10分钟时间,王宽连续变了七八个脸谱,那快捷的动作和沉稳的架势,一点也不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王宽之所以执意学“变脸”,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养活孩子们。他说:“7年‘卖唱生涯让我有了不少回头客,但总觉得戏路不宽。学门绝活儿,是为了打开场子。”
再后来,王宽又探索出一条豫剧“变脸”和书法相结合的新路子——边“变脸”边唱戏边进行书法创作。目前,王宽这种“三合一”的表演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也是他到各地表演的一个王牌节目。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宽在表演艺术上又登上了一个顶峰。
王宽说,他没算过到底挣了多少钱,也说不清楚挣多少钱才算知足,“我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供6个孩子上大学。”
爱在奔跑
17年栉风沐雨,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其中最小的一个去年也大学毕业了,他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如今,孩子们又继承了王宽夫妇的“衣钵”,让爱继续奔跑。
外孙王海龙说,是姥爷、姥姥赐予他善良的基因,让他知恩、感恩、施恩,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虽然他的身体无法动弹,但他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他曾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一个驻唱歌手的工作,两个月挣了900元钱。他用这笔钱买了两辆轮椅,送给两个在街上卖唱的“渐冻症”病友;参加“中国梦想秀”获得的25万元奖金,他全部用于资助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2014年10月,他发起成立“渐冻人爱心基金”,现场筹集约12万元善款,为10户“渐冻人”家庭各送去一台空调……
谈起爷爷奶奶,老六汪仪欣说:“他们乐善好施的做法影响了我,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经常跟着爷爷奶奶‘组团到街头、公园进行募捐,帮助别人。”
17年来,王宽夫妇和他的孩子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向病人、贫困之人捐款。王宽夫妇先后帮助了包括两名癌症患者、一名甲状腺病人在内的7个重病号以及4个特困家庭。2002年5月,夫妇俩一连4天带着孩子们在街头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癌症患者义务募捐。夫妇俩还带着孩子们到老年公寓和福利院义演,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家人已经捐出善款100多万元。
大爱无言,大德无疆。王宽以其无私而博大的胸怀,点亮了优秀中原儿女的良善之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5年11月25日,在由国家民政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王宽荣获“中华慈善奖”,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2015年9月,王宽夫妇参加由全国妇联举行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还获得了河南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6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王宽作为“十大人物”中的河南人,为家乡赢得了荣誉。
如今,许多人把钱看得太重,花得却太轻,拥有了所谓的“豪宅”和“名车”,可内心却十分空虚和苍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作为记者我也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直到遇到王宽。一个把人生和理想的位置都摆得很正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