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桥头过渡路段优化设计

2016-11-18 02:27:21苑红凯段晓沛郎瑞卿贺小青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年7期
关键词:工后跳车桥头

曾 伟,苑红凯,段晓沛,郎瑞卿,贺小青

(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 300072)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路段优化设计

曾伟1,苑红凯1,段晓沛1,郎瑞卿2,贺小青2

(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 300051;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 300072)

桥头跳车问题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难题。为减小桥头路段与桥头的差异沉降,对桥头路段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变PTC管桩桩间距的桥头路段优化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桥头过渡路段长度的确定方法。结合天津软土地区某实际工程,对该思路进行了验证和完善,该示范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桥头过渡路段;PTC管桩;差异沉降

0 引言

桥头跳车指桥台和台后(或台前)路基之间产生较大差异沉降引起车辆行驶剧烈颠簸的一种现象。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工程师们经过不断的理论优化和实践检验,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比如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路段,能改善桥头处的工后沉降,不再发生明显的跳车现象,但是发现在距离桥头不远处路段的沉降差异较大,造成“二次跳车”现象。因此,对桥头路段的优化设计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桥头跳车现场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鲁绪文[1]等利用变桩长与变桩距的预制管桩复合地基技术,在桥头软基上设置过渡段,但由于桩长变化对管桩的承载特性影响较大,造成设计较为复杂;陈敏等[2]提出通过塑料排水板将过渡路段抛高的处理方法;Sam等[3]提出采用柔性桥台结构来降低桥台的刚度,缩小桥台和路堤的刚度差;林同立[4]针对不同的分项工程,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案及技术方案,以减小道路施工对交通流的干扰,为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提供条件;邓天棋[5]在分析各种传统沉降监测仪器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彭湖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沉降监测方案和方法;张学伟等[6]给出了确定桥头地基处理长度范围的方法。

本文针对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处理方法现存问题,提出改变高速公路桥头路段PTC管桩复合地基置换率的方法,将桥头平缓地引向新建路段,并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沉降随置换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各过渡段的合理桩间距,避免了复杂的设计施工,有效解决了桥头跳车现象。

1 桥头过渡路段优化思路

1.1理论依据

由于在较短距离内,土层分布较为接近,PTC管桩的承载特性较为接近,且该承载特性与桩周土的性质有较大关系,通过改变桩长来解决桥头跳车问题较为复杂。故本思路为改变桩间距,即改变高速公路桥头路段PTC管桩复合地基置换率。其主要思路为,在接近桥头的路段,增大置换率,减小路面与桥头的差异沉降,随着与桥头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小置换率,沉降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新建路段的沉降值。

该思路的理论依据为:随着置换率的增加,地基沉降有所减小。为了确定地基沉降随置换率的变化情况,开展数值模拟试验,确定了相关沉降随置换率的变化情况。

设计中,过渡段设计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过渡段设计原理

由于桥梁基础多为大直径的钻孔灌注桩,且桩长较长,故桥梁路面的沉降较小。在设计高速公路桥头路段时,接近桥头的区域I沉降需控制到尽量小的范围内,可根据沉降控制需求查图1中对应的置换率;区域II和区域III可按一定比例增大沉降,按对应的沉降在图1中获得对应的置换率;区域IV为常规高速公路路段。

在桥头和常规路段之间可设置多个过渡路段,使得桥头路面按一定角度β平缓地引向正常路段。由于常规路段和桥头路面的沉降差确定,则过渡段的长度L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Δh为常规路段和桥头路面的差沉降差。

1.2数值试验

为了系统确定地基沉降随置换率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单一变量法设计了研究方案,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改变桩间距,桩间距的变化量为1.6 m、2.0 m、2.4 m、2.8 m、3.2 m、3.6 m,对应的置换率分别为 0.19、0.12、0.08、0.06、0.04、0.03。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完成该研究方案。复合地基由4根桩组成,桩顶布置碎石垫层,具体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数值模型图

为消除边界效应,土体长宽分别为30 m,深度为54 m。桩帽和管桩均为线弹性理想本构模型,桩帽为钢材材质,管桩为混凝土材质,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数值模拟模型材料参数

土体采用Mohr-Coulomb模型,属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应力应变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模型建立后,在顶面施加均布压强荷载。

1.3试验结果

计算完成后,分别提取各模型在相同荷载下的沉降,并绘制沉降随置换率变化图,如图4所示。

图4 沉降随置换率变化

由图4可知,随着置换率的增大,地基的沉降减小,但并非线性关系。当置换率较小时(小于0.06),随着置换率的增加,沉降有明显减小趋势;当置换率较大时(大于0.06),随着置换率的增加,沉降减小幅度变小。

沉降为10 cm时置换率为0.06,故桥头处理段的置换率最小值为0.06。结合1.1小节中设计思路,对天津某桥头过渡段进行了设计,并对该过渡段进行了沉降监测。

2 工程实例

2.1工程概况

天津西外环高速北起津汉高速公路,南至规划的津港高速公路二期互通立交,并设置连接线与海景大道相接,主线全长37.629 km,需要处理多个桥头过渡路段。本文以二丈河桥桥头设计为例,采用改变高速公路桥头路段PTC管桩复合地基置换率的方法优化设计。

二丈河南桥头工程不良地质主要为软土层,基本为淤泥质黏土及淤泥质亚黏土,具体参数见表2。

表2 土质参数表

2.2二丈河桥头地基深层处理设计

二丈河北侧、南侧桥头段采用PTC管桩复合桩基进行加固。北侧桥头过渡段分为I区和II区,各区长度均为50 m,填土总高度为6.55 m,分两级填土,每级填土高度3.275 m。南侧桥头过渡段分为I区和II区,各区长度均为50 m,填土总高度为6.45 m,分两级填土,每级填土高度3.225 m。

填土完成后,对埋置于路基左侧、右侧和中间的沉降桩进行沉降监测,监测初期,每3 d监测一次,12 d后,每14 d监测一次,具体设计参数及工后沉降见表3。

表3 具体设计及工后沉降值表

2.3实测沉降分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内工后沉降标准为:桥头、通道桥两侧不超过10 cm。二丈河北桥头I区工后沉降为8.0 cm,II区工后沉降为12.7 cm,式(1)中β为0.07°;南桥头I区工后沉降为9.0 cm,II区工后沉降为16.0 cm,式(1)中β为0.09°。实测结果与1.3小结中试验结论较为接近。

3 结 语

通过改变PTC管桩置换率将桥头逐渐引向新建路段的思路,可确保路基工后沉降量,实现由桥头到一般路段的均匀过渡。桥头地基深层处理原则上分为两个区段(个别段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采用三个区段):第一段为桥头密集段;第二段为过渡段(预应力管桩布置较桥头处理段桩长不变、桩距加大)。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地减小桥头过渡段的工后沉降差异,缓解桥头跳车现象。

[1]鲁绪文,娄炎,何宁,等.变桩长与变桩距技术在处理桥头软基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7,36(1):73-75.

[2]陈敏,赵桂娥.解决公路过渡段沉降问题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运,2010,10(5):178-179.

[3]Sam M B Helwany,Jonathan T H Wu,Burkhard Froessl.GRS bridge abutments—an effective means to alleviate bridge approach settlement[J].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2003(21):177-196.

[4]林同立.桂柳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方案设计 [J].中外公路,2015,35(5):10-12.

[5]邓天棋.彭湖高速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0.

[6]张学伟,陈捷.软土地区桥头地基处理长度范围的确定 [J].浙江公路,2013(4):64-65.

U412

B

1009-7716(2016)07-0076-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7.022

2016-02-29

曾伟(1978-),男,天津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速公路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工后跳车桥头
道路软土路段沉降影响因素及处理方式研究
北方交通(2022年5期)2022-06-01 03:10:52
隧道衬砌缺陷处理工艺带模注浆与工后注浆综合工效浅析
沥再生工后抗滑性能预测模型
上海公路(2019年2期)2019-10-08 09:05:36
桥头跳车现象处治措施研究分析
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 01:12:32
意外
意林原创版(2019年5期)2019-06-05 18:04:12
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桥头跳车研究
中国公路(2017年15期)2017-10-16 01:32:08
桥头跳车现象防治措施
中国公路(2017年12期)2017-02-06 03:07:37
桥头牧歌
湖南农业(2015年5期)2015-02-26 07: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