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彤
(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744000)
CT、MRI在诊断盆腔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朱晓彤
(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744000)
目的研究CT和MRI对盆腔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妇科收治的66例患有盆腔肿瘤的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将其中CT联合MRI检查的结果作为A组,采用CT检查的结果作为B组,采用MRI检查的结果作为C组,统计并对比3组临床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的相符率。结果A组在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以及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上接近病理检查结果,C组、A组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C组、病理结果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盆腔肿瘤的检查中,MRI确诊率高于CT,但CT与MRI联合检查可显著提高对盆腔肿瘤的确诊率,建议在临床中优先选择使用。
CT;MRI;盆腔肿瘤
临床上妇科常见的盆腔肿瘤主要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以及卵巢癌等。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上述疾病目前的发病率处于上升阶段,且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病情发展迅速,大部分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到达晚期,故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早期对病情进行确诊,并根据分期进行治疗,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1-2]。目前,临床检查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CT在盆腔肿瘤的检查中已经广泛应用,MRI检查与CT检查相比,显示得更加清晰,诊断更加准确。CT检查时通过射线、超声波等形式针对机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完成扫描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性;MRI检查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通过从机体内获得电磁信号,并进行重建,以便监测患者病情[3]。笔者对单用CT检查、单用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结果分组进行对比,现将方法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妇科收治的66例患有盆腔肿瘤的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MRI检查,将其中CT联合MRI检查的结果作为A组,采用CT检查的结果作为B组,采用MRI检查的结果作为C组。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39.5±6.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1.2±0.6)年。3组仅是检查方式不同,其余基线指标均为同一研究对象。
1.2病例选取标准
(1)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发生不规则流血、腹部有坠胀感、月经异常、包块等;(2)检查中疑似患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3)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过程知情,并签署相关的检查同意书后完成整个研究;(4)排除其他类型肿瘤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等患者[4]。
1.3方法
A组为CT联合MRI检查的结果,B组为只采用CT检查的结果,C组为只采用MRI检查的结果,根据检查结果的情况,在1~2周内完成手术,并将3组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CT检查方法:患者于检查前1小时口服500 ml的泛影葡胺(3%水溶性),保证盆腔内肠道处于充盈状态。CT(美国GE公司,Hispeed Dual)检查对患者扫描的范围为髂嵴至耻骨联合之间,完成连续扫描,以便对肿瘤的部位、形态以及大小进行确定,按照检查结果完成定性诊断,若确诊为恶性肿瘤则需对分期进行测定。MRI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Symphony,成像技术为常规的快速自旋回波,采用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并在矢状面上完成T2加权成像,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采用冠状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完成定性诊断。参数设置:T2加权,TR:2 500~3 000 ms,TE:100~120 ms,层厚为8~10 mm,矩阵为256×256,时间T1WI为3分钟,T2WI为2分钟,经体线圈检查。
1.4诊断指标
(1)CT诊断标准:检查结果中盆腔内发现较大肿块阴影面积,囊实质部分可见多发的软性组织阴影,病灶因为受膀胱和子宫的压迫而移位变形,CT扫描显著强化[5]。(2)MRI诊断标准:T2加权像中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处出现低信号,同时发生中断或消失[6]。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病理结果分析
66例患者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子宫肌瘤38例,宫颈癌7例,子宫内膜癌5例,卵巢癌3例,卵巢良性肿瘤13例。
2.23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
以病理结果为标准,A组检查确诊率最高,其次为C组,B组最低。3组分别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A组、C组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病理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n(%)]
女性的盆腔肿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子宫、附件等部位的肿瘤在临床中更为常见,具有多发性,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7]。故临床中对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针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技术确诊的。
目前,CT和MRI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妇科疾病的检查中。CT检查主要是通过横断面扫描将多个连续层面连接,进而显示出完整的器官,还可通过矢状面、冠状面多角度对器官和病变的关系进行观察[8]。MRI检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切面图对全身系统成像,对器官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可进行定性和半定量诊断,具有高度的空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病理改变组织的全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研究中,A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近,C组与病理结果亦无明显差异;B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A组结果、C组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MRI检查技术对盆腔肿瘤的确诊率高,但与CT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临床确诊率,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可能是因为CT检查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特殊性,女性盆腔软组织情况良好可为CT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奠定基础,可清晰显示整个盆腔以及阴道的正常和异常情况。而MRI检查技术对肿瘤的结构和分期判断更为准确,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通过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成像,可将子宫体分为3层,子宫内膜外层显示为内层高信号,平滑肌层显示为中等信号,二者之间存在交界区域,在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9]。子宫颈和阴道均具有双层结构,故中间高信号、周围低信号在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盆腔内部实质性包块的位置有时难以辨别,CT检查虽然对盆腔结构的解剖关系有一定的反馈作用,但无法完成多方位的观察,对于与子宫附件相近的实质性肿瘤、带蒂肌瘤和浆膜下肌瘤的诊断欠佳;而MRI检查技术能够对肿瘤的位置分层次、全面地观察,并以肿瘤的信号特点为基础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因为MRI检查特有的三维成像技术、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故MRI检查对子宫内膜肿瘤的确诊和浸润程度显示佳。T2加权成像技术在低信号交界区域的破坏中断是疾病累及肌层的关键指标[10],故CT检查联合MRI检查对盆腔肿瘤的诊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CT检查联合MRI检查对盆腔肿瘤的诊断综合了两种检查方式的优点,对盆腔脏器结构显示更加清晰,显著提高了临床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谭婉嫦,谢振英,谭树生,等.MSCTA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成像及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5):64-66.
[2]罗洪云,刘长华.CT联合MRI技术应用于妇科盆腔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4):3219-3220.
[3]Thomassin-Naggara,Bazot.MRI and CT-scan in presumed benign ovarian tumors IRM et TDM dans le diagnostic des tumeurs ovariennes presume es benignes[J].Journal de gynecologie,2013,42(8):744-751.
[4]钟幸,王瑾,许峰,等.56例腹盆腔肿瘤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在线与离线摆位调整频率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3,22(4):333-334.
[5]乔敏霞,时惠平,秦丹,等.3.0T MRI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女性盆腔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2):951-954.
[6]杨鸿超,储成凤,徐柏林,等.女性盆腔良性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7):1072-1074.
[7]Chou,Chiou,Levenson,et al.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elvic abscesses and pelvic tumors with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A preliminary study[J].Clinical imaging,2012,36(5):532-538.
[8]王岩,金彪,黄汉琴,等.磁共振ADC值在女性盆腔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82-85.
[9]Farace P,Conti G,Merigo F.et al.Potential role of combined FDG PET/ CT&;contrast enhancement MRI in a rectal carcinoma model with nodal metastases characterized by a poor FDG-avidity[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4):658-662.
[10]郭洪平,李红霞,王淑香,等.探讨MRI与B超对子宫及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4,16(18):66-68.
R195
B
1671-1246(2016)10-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