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薛卫平,马 泰,张淦哲,张伟飞
(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骨一科,新疆 五家渠 831300)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的疗效比较①
王 军,薛卫平,马 泰,张淦哲,张伟飞
(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骨一科,新疆 五家渠 831300)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下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后随访分别采用Tegner评分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采用KNEELAX3评估膝关节稳定程度,比较术后两组手术方法的疗效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结果显示双束组患者Tegner评分明显高于单束组患者Tegner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束组患者KNEELAX3明显低于单束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双束重建更符合正常前交叉韧带的空间结构,达到更好的稳定性,促进膝关节各种功能位的恢复。
膝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后外侧束;重建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发生损伤断裂容易导致膝关节不稳,引起关节退变以及骨性关节炎,进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据调查我国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在0.47%左右[1]。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关节镜下行单束或双束重建[2]。既往已有针对双束与单束重建的疗效比较,单束取得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两者在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疗效存在争议,双束重建与单束重建的临床疗效不能确定。本文以我院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体如下。
选取2014-01~2015-01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32例行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单束重建组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8~52岁,左侧膝关节11例,右侧膝关节17例,病程3d~5年;双束重建组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16~58岁,左侧膝关节14例,右侧膝关节18例,病程2.8d~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排除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合并多处韧带损伤患者,X线片提示存在明显关节退变或有高度软骨损伤者,肥胖不能屈曲膝关节到120度的患者。
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由同一名主刀医生完成。患者仰卧位,应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膝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在处理完合并损伤后,使用标尺测定前交叉韧带的止点足迹,标记中心点。修整移植物并编织,先定位胫骨骨道,后定位股骨骨道,置入移植物,先后固定股骨端和胫骨端。膝关节镜下双束重建:在处理完合并损伤后,采用悬吊式双束四隧道技术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测定髁间窝宽度与前交叉韧带的止点足迹。修整移植物并编织,直径>6.5cm,其中前内束直径6~7mm,后外束直径5~6mm。进行髁间窝成形,行骨道定位,钻制前内侧束骨道和后外侧束骨道。屈膝 90°定位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中心点,完全屈曲膝关节,钻制股骨骨道。引入移植物,固定股骨端,屈膝约10°~20°后固定外侧束,屈膝约45°~60°后固定前内侧束[3]。
术后康复:术后患侧肢体行加压包扎2d,常规抗感染治疗,戴膝关节角度锁定助行支具于0°~90°术后第2天,可在支具保护下锻炼行走,一个月后调整屈膝角度每周增加15°。早期进行膝关节肌力与屈伸活动,锻炼2个月左右去除支具,6个月可以小跑,1年后可以参加体育运动。
2.2 评价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度测定仪( KNEELAX3)评价进行评价。其中Tegner 评分标准分为 0~9 分,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分值越高其功能越好;KNEELAX3)在屈膝 30°位 134 N 下测量前后位移度,评价膝关节稳定程度,对比手术前后的值。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出表示,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1 两组患者的Tegner评分情况比较
经过分析,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结果显示双束组患者Tegner评分明显高于单束组患者Tegner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的KNEELAX3情况分析
经过分析,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评价客观膝关节稳定程度,结果显示双束组患者KNEELAX3明显低于单束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Tegner评分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KNEELAX3情况比较
前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主要结构,其损伤多发生在运动时,可单独损伤也合并半月板等静力结构同时受损。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附着在股骨外髁的内侧面,胫骨端附着在内侧髁间棘的前外侧面。关于前交叉韧带的分束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存在不同分束标准。Girgis等以前交叉韧带纤维的胫骨端位置进行分束,将前交叉韧带分为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Norwood等在上述两种分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间束,即前内侧、中间以及后外侧束。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较为粗大,当膝关节伸直时松弛,当膝关节屈曲时紧张伸展[4]。其功能主要在于维持膝关节在屈曲位置时的前直向稳定性以及限制胫骨过度向前移。与前交叉韧带截然相反,前交叉韧带后外侧束较细小,当膝关节屈曲时松弛,当膝关节伸直时紧张。前后内侧束在功能方向相互协调,后内侧束维持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前内侧束维持膝关节的前直向稳定性[5]。当膝关节进行屈伸运动时,前交叉韧带的两束互相协同、互为补充。
临床上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关键在于重建韧带稳定性,其主要治疗方法是关节镜下行单束或双束重建。有诸多研究单束重建术与双束重建术的临床疗效,但两者在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方面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以我院的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手术重建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重建方式的临床疗效。膝关节测量仪(KNEELAX3)可以测量腔骨相对股骨移位的具体数值,通过对膝关节腔骨移动度的量化评价膝关节的前后稳定性[6]。文中采用Tegner评分评价主观膝关节功能,行KNEELAX3测定膝关节稳定程度,结果显示双束组患者Tegner评分明显高于单束组患者Tegner评分,双束组患者KNEELAX3明显低于单束组患者,差异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膝关节双束重建较单束重建更能促进膝关节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的有效回复,促进患者运动水平早期康复。前交叉韧带损伤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较采用单束重建术更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双隧道避免了单隧道过度束缚前交叉韧带。手术操作中应注意,钻取骨道时的方向应与解剖方向一致,确保重建后的前交叉韧带与患者的生理解剖一致,从而减少移植物与骨道的摩擦。
[1]石俊俊,纪斌平.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224-227
[2]Sonnery-Cottet B,Lavoie F,Ogassawara R,et al.Selective anteromedial bundle reconstruction in partial ACL tears:a series of 36 patients with mean 24 months follow-up[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0,18(1):47-51
[3]张亮.单束单隧道重建术与双束双隧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对比[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4]乔建民,刘明.关节镜下单双根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6):77-78
[5]余家阔,敖英芳,于长隆,等.关节镜下绳肌腱部分重建、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523-528
[6]刘翠花,陆燕弟,任杰平,等.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配合[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5):72-73
王军(1980~)男,河南人,本科,主治医师。
R684
B
1008-0104(2016)05-0158-02
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