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静
写在宜兴的一笔柔情,是在宜兴几天时光里积攒的和宜兴的记忆。
小雨中,我用近乎虔诚的眼神向路两旁的绿色致意。那是一片深情的绿啊,链接了我此次原乡行的情感维系:紫砂文化一段史,竹海情致一幅画,乡村民俗一首歌,茶园清风一行诗……站在清晨的宜兴街头,触摸并感受着空气中飘散的温润茶香、儒风雅韵,不由地对友人们说:我想在这里住下来。
买房?真的假的?好像我的想法那么不现实。
一
细品紫砂壶里的茶,还原诗意的记忆。想住在传说里。
900多年前,苏东坡来过宜兴4次。这座苏东坡愿意在此经老的诗意小城,900年后依然魅力无限,风情不减。宜兴不拒绝任何人的到来,凡是参与到宜兴生活的人,各有各的思想,但只要来了,他们就是宜兴的维护者。这也是如同石料一样被生活品质筛选出来的,彼此认同的。宜兴,足可以慰藉想来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她用她的原乡文化让人从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我知道,我会再回来的……”姜敏,徐达明大师的第一入室弟子。徐达明是顾景舟第二代弟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姜敏出外闯荡多年,求学,研究,创作,创建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五行陶坊”。2009年回本土宜兴蜀山专一制作全手工壶。他说他割舍不下宜兴,如同他忘不了那些紫砂泥的色彩、忘不了家乡茶水的味道一样。
在干练沉稳的姜敏身上,很容易看到顾景舟、徐达明等陶艺大师们年轻时的风采。他是一个如前辈们一样有着深厚陶艺情结的紫砂文化传承者。
7000多年的制陶史,成就了一座陶的古都。我们问姜敏也问自己:那时的风和月,那时泥土的气息,和今天都一样吗?还一样吗?
坐下来,动手制作紫砂杯时,紫砂泥坯在手中传递的信息不再是留在概念上的自言自语,那温润的质感和鲜活的气息在时空里弥散,深邃,高远……和泥土亲密接触,哪怕一刻钟,都会体会到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律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紫砂泥,在手中被拍被打,几经磨砺,蕴藏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制作紫砂的人赋予无限境界。
为什么用宜兴紫砂壶泡的茶就可以达到“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的效果?卖壶的老先生笑着这么回答我:“就因为它是宜兴壶啊。”
说话间,他从壶架上取下几把壶放在桌上,然后,一把一把地讲解。紫砂陶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但不渗漏。所以,紫砂壶能吸收茶汁,久之,内壁上会累积出茶山。而壶身“壶经久用,涤试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1800多年历史的宜兴茶,成就了中国最早的贡茶。那时的水和山,那时茶香的味道,秀美了地脉,醇化了诗文。在茶园的茶树间,流淌着有关宜兴茶的诗句,那是朝代留给宜兴茶文化的闪光痕迹。古琴悠扬,茶中寻得兰心蕙质。
历代文人,找一闲暇去处,紫砂壶一把,茶杯数只,谈词论诗,以茶养性。这样的江南风情画境在吴冠中大师的画笔下展现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茶,紫砂茶具,文人雅士,历代结缘,寓情写意。所以,我愿意住在这种氛围里,徒步,穿越竹海的细雨。
谁会记载散落在宜兴山水树丛中的那些细节碎片?一把又一把泡有不同茶品的紫砂壶里,隐藏了多少历史故事?翻阅与此相关的诗篇和言情美文,居然就真的发现,有那么多的人都因为钟情紫砂壶而热爱上了宜兴。他们或许和我一样,都认为只有这里柔曼的环境才可以满足做隐士的愿望。
二
徐舍镇美栖村,是一本连环画册。想住在画里。
每家每户临街的外墙,以白色墙壁打底,墙壁上的画着墨、着色不多,几笔勾勒出的画面有二十四孝图,有以植物为主的简单的写意画。那种视觉风格融合了心绪,就如同转过一些地方,累了,不想再转了,去做什么又不清晰,便想在一处停下来,接着被生活推着被动地寻觅。忽然,就来到了这里。十分契合我宏大的心理需要,便把这里设置为一种背景,坐下来,细品足够超脱的乐趣。
耕耘自己的菜地,打理自己的果树,住在接地气的老房子里,呼吸着田野上清新的空气,心,静下来。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后在秦时改为阳羡县。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宜兴的农村已有的内容极为丰富。“出名人的地方”,只是一个核心线索,才子辈出的故事已经被书写了百年,早就给这个原乡赋予了跨时代的意义。
那些为人母的贤妇们一再告诫自己的儿女:“外面,一个大大的世界中的一些使命,还在等着你。”
在宜兴乡村的任何一处,都传诵着徐悲鸿、蒋南翔、周培源等人的精彩典故。学子们就诞生在这里。从这里走出去,把这里最杰出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生活细节都带到了身边,然后,告诉宜兴以外的人们:原乡文化是我的里程碑。
最早的闯世界的初衷,是为追求有一天过上安逸的生活。如今,已转化成理想的画面。在这里,安静地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将心沉到平凡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新鲜感。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添加新的知识,然后再冲出去。
宜兴的农村,流露出我们能读得懂的一种喜悦和祥和。正如,那墙壁上的画,都是孩子们能看得懂的类似故事的插图,栩栩如生且充满原始的轻松。
这里有一种昼夜变化、四季交替之外的美,是在密林、海滩,抑或草原和沙漠上找不到的东西。不是探索,而是回归的感觉和冲动。在这里,漫行,目光和心灵都回到了最初。最初,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最安静的时光,最舒缓的时光,不曾被纷扰打乱过的一种心境。
街头广场上,有一个舞台。台上的演员是本村的农民,台下听戏的也是本村的农民。我问当地的大姐:这活动经常有吗?她说,在这之前,已经有几年了,这是聚会也是联欢,大家都喜欢。说一年里还有许多许多形式的活动。我发现,和睦愉快的相处、纯正善朴的乡村文化有一种属于这块地域的共识和价值。
舞台的一侧,有一个人工搭起的大棚。聚集了一些人,围观几位中老年人麻利地制作并包装小酥糖。一位老字号《预和泰》的负责人说:这是我们宜兴的特产,徐舍小酥糖。放心吃吧,不带任何添加剂。过年的时候,我们都忙不过来。来信约货的人很多。
我吃了一块,看似面粉一般,但口感极有质感。是由小麦粉、白砂糖、白芝麻、麦芽糖、糯米纸制作而成。在原产地买正宗的特产,很亲切,我竟然买了一大袋子。一旁的同仁们也都纷纷采购。
那酥糖的滋味,是家乡特有的甜蜜。
三
心有天地,住在宜兴,如陶渊明笔下的生活,不想离去。
开始迷恋宜兴,和几位女友组成类似小方阵的阵容,默契地在图书馆、阅览室和大剧院里整理自己的判断力。
宜兴的生活节奏和时代同步。这里的风土人情、审美情趣都有地域特点,打开任何一个“盒子”,都有上线的惊喜。很多的文化符号,散落在紫砂器皿中,茶禅一味,果真能在一杯杯茶里品出真情。
在宜兴,充满中国元素的东西还有很多,紫砂、竹海、茶园、民俗、乌米饭……就在我们去茶园的路上,分布着大量的绿色植被,农耕文化的氛围浓厚。那些大多成了纪念品的农具还在,有的农具已是稀有物品。但它们曾经的荣耀,被前来观赏的人们一并收藏。
宜兴的情调,更适宜怀旧。减轻过去烦扰,想象未来美好。然后,和着苏轼的愿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满足自己在此“买田终老”的心愿。煮一壶春秋的人应该结伴,借助这里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价值取向,在将来的生活中互助、友爱,慰藉每一个渴求快乐的个体,从而找到归属感。
生活的路上,风景,也是我们自己。
一段插曲,一场奇遇,一次邂逅,都很令人难忘。这种感觉仿佛是一首写不完的诗,题目是: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里?
宜兴原乡行中的“原乡”二字,亲切地靠近我们。彼此间可能多年不见却并没有疏远的感觉。那种行在路上的兴奋,仿佛在追寻儿时的记忆,不断递增的回归般的情绪晃动着,拉长了意味深长的遐想。
就在这里,就在宜兴,来一场近距离的远行。然后,坐下来,住下来,听山看水,写一缕清风,画一窗风景。
原乡行,寄托了行走者大量情感。不管行走多远,行了,这种感情从此不断。它就像一个片段,当这段记忆归于存档的时候,说不好就会被另一种形式激发出来。
在宜兴住下来,原本,是可以实现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