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2016-11-17 20:09叶琳董灏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国际金融可行性

叶琳+董灏

摘 要:金融全球化是国际金融领域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而正因金融全球化,1997年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整个亚洲的噩梦,也让政府对于金融合作更加重视。本文就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货币一体化;可行性

长期以来亚洲各国均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一旦美元出现泡沫,会给包括中国在内拥有大量美元储备以及美国国债的亚洲国家带来重大损失。亚洲各国面对前一次巨大的金融危机还心有余悸,影响至今也未完全消退,在国际化金融带来的种种冲击之下,建立特定区域内的货币联盟可以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所以亚洲货币一体化有其必要性。

所谓的货币一体化也得益于日渐发展的经济一体化,从实体经济(区别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看,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为北美、西欧和亚洲,这些地区许多已然形成了属于自己区域的经济体系,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相应的货币体系。对比下来,仅亚洲还尚未有自己一套可以与其他区域相鼎立抗衡的货币体系,所以在亚洲地区建立自己的货币体系是有必要的,通过区域货币的建立可以使亚洲各国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经济地位,促进亚洲经济繁荣和金融稳定。

在此引入一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定理——蒙代尔提出的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的政策选择下,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个目标,而选择放弃剩余的一个目标。之前其他各区域实现的货币体系均无出其右,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选择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而放弃资本流动性——对资本流动进行管理甚至管制: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资本可以重新自由流动,但汇率稳定则不再得到保证。香港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来获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而日本则在广场协议后选择保证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放弃汇率稳定。可以看出,各国和地区均使货币政策保持在“不可能三角”的限定范围内,没有办法使三者都得到实现。

既然三者不可兼得,那么其中,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失去汇率稳定性和资本流动性来说,较为可行的办法。即放弃根据本国经济状况实施独立货币政策以调整本国经济的手段,而是转为实现单一的区域货币。于是,如果货币统一了,就不存在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等等问题了。

我们可以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入手,分析其可行性。这是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的,这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是指最符合经济金融上的某些条件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由此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得以实现。以下根据各衡量标准判断亚洲是否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首先是是经济开放程度。这是罗纳德·麦金农在1963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产品可以分为可贸易与不可贸易两种,可贸易产品占总产品比例越高则经济开放程度越大。根据数据分析,新加坡、香港等对外贸易额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属于开放型经济,因此开展货币合作无疑是有利的。

此外,亚洲许多国家产业结构则呈现出相似性,且生产资源互补性较强,满足合作条件,且目前各国均大力开展开放型的经济,促进了近年来更高的相互贸易额数据,最优货币区建立会使各个国家都从中得益,且有能力调控短期外债及抵挡区域外资本冲击。

而另一方面,限制条件也明显地遏制了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步伐。如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核心的判断标准:要素流动性。“一国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浮动汇率可以解决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但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的需求转移。同一通货区内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因此,在固定汇率或单一货币为前提的通货区内,必须要有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以此对需求转移进行调节。”亚洲各国的生产流动性就目前来看尚且不足,亚洲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对于资本在东亚国家还有许多限制,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而人力资源的流动限制则更强。如果劳动力和资本在区域内不能自由流动,则难以组成单一货币区减少内部交易成本、抵御外来风险,这样的限制显然不利于最优货币区建立。

其余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宗教信仰、政策因素等等。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亚洲因政策体制不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差较为悬殊,各国利益冲突也相对较明显,与建立共同货币机制的要求相差极大。由于历史原因,亚洲国家之间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领土争端存在诸多差异和矛盾,各国的主权独立心态意识浓厚政策的差别给一体化带来重重障碍。这样的差异同样体现在经济政策,如日本的保护本土企业政策对比于香港的完全开放,均带来不利。

而实现“亚元”需要考虑的关于标准货币——锚货币的问题:由哪个国家来充当货币一体化的主导者至今仍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个国家需要保证其经济实力、金融体系、货币交易网络体系均符合相关要求,其货币才具备成为锚货币的基础条件。目前学者的目光多集中在日元和人民币上。

首先是以“日元”为整合中心的看法。有些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经济实力在亚洲较强,应当以日元为核心,建立盯住日元的货币体系。但日本近数十年来经历的不良贷款增加、经济衰退、银行危机,使其金融地位明显下滑。另外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举动也难以让人信服。故许多东亚国家纷纷拒绝将其本国货币与日元挂钩,而是保持与美元挂钩,日元难以撼动美元在亚洲的地位。中国的蓬勃发展也让东亚各国对人民币表现出一定的关注和欢迎,这使得日元地位受到更进一步的冲击,故日元并不具备优势地位。

反观我国人民币。我国综合实力的增长是人民币成为锚货币的有力保障。自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一大亮点。加之日益开放的经济体系,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使人民币流通程度增加,也增加了成为锚货币的可能性。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成为锚货币必须具备开放健全的金融体系。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还有着金融市场相对封闭、监管不到位、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等等问题。给人民币作为锚货币带来了难以确定的风险和障碍。亚洲复杂的经济政策体系使得锚货币的确定尤为困难,故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协调过程将是比较坎坷的。

基于以上各要素分析,由于亚洲各国在政治策略、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领域差异较大,这对亚洲货币合作一体化和建立亚洲共同货币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和困难。促进各国开放化,使得要素流动性、开放化程度增加是一个可行之举。而就目前而言,亚洲地区距离货币一体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程传海.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的发展[J].开放导报,2006(04).

[2]申自玉.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中日货币竞争力比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张伟伟,陈晓君.浅议日元与人民币协调的必要性[J].现代日本经济,2006(03).

[4]华红梅.日元与人民币作为东亚货币合作中心货币的对比分析[J].经济论坛,2006(07).

[5]黎平海.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日本与中国[J].日本学刊,2006(02).

[6]曹红辉.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区域化[J].中国金融,2006(05).

[7]徐明棋.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

作者简介:叶琳(1995.08- ),女,广州,本科学生,金融类;董灏(1995.08- ),男,广州,本科学生,人力资源类

猜你喜欢
国际金融可行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路径探究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