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宣言

2016-11-17 11:04余秋雨
焦点 2016年8期
关键词:苏东坡西湖杭州

余秋雨

《马可·波罗游记》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杭州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别的美丽。于是,哥伦布把这本游记放在自己的驾驶台上,向大海进发。由他开始,欧洲完成了地理大发现。航海家们没有抵达杭州,但杭州一直隐隐约约地晃动在他们的心理罗盘之一。

马可·波罗的话,为什么这样值得信赖?

因为,他来自于欧洲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威尼斯,对于城市美景有足够的评判眼光。

其实,马可·波罗来杭州时,这座城市已经承受过一次不小的破坏。在他到达的十几年前,杭州作为南宋的首都沦陷于元军之手。一场持续了很多年的攻守之战终于结束,其间的放纵发泄可想而知。尽管后来的十几年有所恢复,但与极盛时的国都相比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就这样,还是高贵、美丽到了世界第一,那就不难想象未被破坏时的情景了。

杭州的美丽,已经被历代文人倾注了太多的描写词汇。这是世间一切大美必然遇到的悲剧,人们总以为大美也可以被描写,因此总让它们沉陷在一大堆同样可以描写小美、中美、平庸之美、勉强之美、夸饰之美的词汇中间,就像一位世界等级歌唱家被无数嘈杂的歌喉包围。

为此,这篇文章要做一个试验,放弃描写,只说杭州之美是怎么被创造、被守护的。

杭州这地方,本来并没有像黄山、九寨沟、长白山天池、张家界那样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美景。一个浅浅的小海湾,被潮汐和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时间长了就不再与外海流通,形成了一个咸水湖。在这种咸水湖中,水生植物会越长越多,而水则会渐渐蒸发减少,慢慢就会变成沼泽地,然后再变成盐碱地,这是被反复证实了的自然规则。

因此,杭州后来能变得这样美丽,完全是靠人力创造。首先,人们为那个咸水湖浚通了淡水河(武林水)的水源,使它渐渐变成淡水湖,这便是西湖。然后,建筑防海大塘,抵御海潮肆虐,这便是钱塘,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记载的海塘。

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通达杭州,使杭州一下成了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居民增多,这个城市的用水必须取用西湖的淡水,便在公元8世纪挖通了连接西湖水源的“六井”,使杭州这座城市与西湖更加相依为命。

公元9世纪20年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不是来写诗,而是来做事的,而且做得很出色。他遇到的问题是,西湖边上有很多农田等待西湖灌溉,而西湖中间已出现大片苇草地,蓄水量已经大为减少。于是,他认真地研究了“蓄”和“泄”之间的关系,先是挖深湖底,修筑一条高于原来湖面的堤坝,大大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然后再根据灌溉的需要定量泄水。此外,他还把民用的“六井”疏浚了一下。

白居易在这里展现的,完全是一个水利学家和城建专家的风姿。这时候,他已年过半百,早就完成《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乐府》,无可置疑地成了不仅仅是唐代,而且是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极少数的巨匠之一。但他丝毫没有傲慢在这种文化身份里,而是成天忙忙碌碌地指挥湖中的工程。

大诗人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写诗,好让后代的小诗人们感怀吟诵。他自己的诗名,只是永远地躲在水草间、石缝里掩口而笑,绝不出声,以防后人听到了颓然废笔。

白居易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古代总是被调来调去的,因此很多同僚到任何地方做官都在等待下一次调动,在哪里也不会专心。白居易实在是不容易,在杭州留下了那么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改造遗迹。

真正把杭州当作永恒的家,以天然大当家的身份把这座城市系统整治了的,是公元10世纪的吴越王钱镠。这是一个应该记住的名字,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城市建筑者。他名字中的这个“镠”字,很有多人会念错,那就有点对不起他。镠,读音和意义都与“鎏”相同,一种成色很好的金子,记住了。

这块金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供奉在深宫锦盒里的。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贩过私盐,喜好拳射,略懂卜问,在唐朝后期担任过地方军职,渐成割据势力。唐朝覆灭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创立吴越国,为“十国”之一。这是一个东南小国,北及苏州,南及福州,领土以现在的浙江省为主,中心就是杭州。

钱镠治国,从治水开始。他首先以最大的力量来修筑杭州外围的海堤。原先的石板海堤早已挡不住汹涌海潮,他便下令编造很长的竹笼装填巨石,横以为塘,又以九重巨木为柱,打下六层木桩,以此为基础再筑“捍海塘”,效果很好。此外又在钱塘江沿口筑闸,防止海水倒灌。这一来,作为杭州最大的生态威胁被降伏了,人们称他“海龙王”。

海管住了,再对湖动手。他早就发现,西湖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葑草壅塞、藻荇蔓延,此刻便以一个军事指挥官的风格设置了大批“撩湖兵”,又称“撩浅军”、“撩清卒”。几种称呼都离不开一个“撩”字,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撩,撩除葑草藻荇,顺便清理淤泥。这些人员都是军事编制,可见钱镠把这件事情完全是当作一场大仗在打了,一场捍卫西湖的大仗。

除了西湖,苏州边上的太湖当时大部分也属于吴越国。太湖大,因此他又向太湖派出了七千多个“撩湖兵”。太湖直到今天还在蔓延的同类生态灾难,钱镠在一千多年前就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除了太湖,他还疏浚了南湖和鉴湖。

总之,他与水“”上了,成了海水、湖水、江水的冤家,最终又成了它们的亲家。

治水是为了建城。钱镠对杭州的建设贡献巨大。筑子城、腰鼓城,对城内的街道、房屋、河渠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修建,又开发了周围的山,尤其是开通慈云岭,在钱塘江和西湖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此外还建塔修寺,弘扬佛教,又对城内和湖边的各种建筑提出了美化要求。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钱镠在从事这些治理和建设的时候,非常注意属地的安全,避开各种有可能陷入的政治灾难,以“保境安民”为施政宗旨。他本有一股顽泼的傲气,但是为了百姓和城市,他绝不希望与强权开战,因此一直故意看小自己,看大别人,恭敬从事,一路秉承着“以小事大”的方针,并把这个方针作为遗嘱。到了他的孙子钱俶,北方的宋朝已气势如虹,行将统一中原,钱俶也就同意把吴越国纳入宋朝版图。这种方略,体现了一个小国的智慧,保全了一个大国的完整,很值得赞赏。

而且,也正因为这样,安静、富足、美丽的杭州也就有了可能被选定为南宋国都,成为中国首席大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汇集地。

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不是抗敌名将、华夏英烈,不是乱世枭雄、盛世栋梁,不是文坛泰斗、学界贤哲,因此很难成为历史的焦点,百世的楷模。他所关注的,是民众的福祉,一方的平安,海潮的涨落,湖水的浊清。为此,他甚至不惜放低政治的名号,军事的意气。

当中国历史主要着眼于朝廷荣显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地位;而当中国历史终于把着眼点更多地转向民生和环境的时候,他的形象就会一下子凸显出来。因此,前些年我听说杭州市郑重地为他修建了一座钱王祠,就觉得十分欣慰,因为这也是历史良知的一项修复工程。

任何一座城市的居民都不应该忘记所在城市历史上的几个重要修建者,尽管他们的名字常常黯淡于史册,茫然于文本。

杭州实在是太幸运了。居然在这座城市成为南宋国都之前,还迎来过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的苏东坡。

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三十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五十多岁时任杭州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里来的时候,也一点儿没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

他不想在杭州结诗社,开笔会,建创作基地,办文学评奖。他甚至不想在杭州写诗,偶尔写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寻常的比喻,算不得成功之作,苏东坡仅仅是随口吟过,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他忧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机。如果一定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这位美女已经病入膏肓,来日无多。

诗人的职责,是描写美女将死时的凄艳,而苏东坡是想救她。因此,他宁肯不做诗人,也要做个真正的男人。

他发现,第一次来杭州做通判时,西湖已经被葑草藻荇堙塞了十分之三,而当第二次来做知州时,已经堙塞了一半。从趋势看,再过20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复存在。

没有了西湖,杭州也将不复存在。这是因为,如果湖水枯竭,西湖与运河的水资源平衡将会失去,咸潮必将顺着钱塘江倒灌,咸潮带来的泥沙将会淤塞运河,而供给城市用水的“六井”也必将归于无用,市民受不了咸水之苦又必将逃散……那么,杭州也就成了一座废城。

不仅杭州成为一座废城,杭州周围农田也将无从灌溉,而淡水养殖业、酿酒业、手工业等等也都将一一沦丧,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地,也就会随之消失。面对这么恐怖的前景,再潇洒的苏东坡也潇洒不起来了。他上奏朝廷,多方筹集工程款项,制订周密的行动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抢救工程。他的方案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湖中湮塞之处已被人围而成田,下令全部废田还湖;

第二,深挖西湖湖底,规定中心部位不准养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积;

第三,用挖出的大量葑泥筑一条跨湖长堤,堤中建造六座石桥使湖水流通,这就是“苏堤”;

第四,在西湖和运河之间建造堰闸,做到潮不入湖;第五,征用千名民工疏浚运河,保证漕运畅通;

第六,把连通西湖和“六井”的输水竹管,更换成石槽瓦筒结构,使输水系统长久不坏,并新建二井。这些事情,仅仅做一件就已经兴师动众,现在要把它们加在一起同时推进,简直把整个杭州城忙翻了。杭州人谁都知道,这位总指挥叫苏东坡;但谁都忘了,这个苏东坡就是那个以华美词章震撼了华夏历史的苏东坡!

他曾经在长江边上感叹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现在,他在长江归结处所做的事业,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豪杰。战火硝烟已被大浪淘尽,而杭州和西湖,却被他抢救出来,并长久地保留下来了。

苏东坡之后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焕发,仿佛只等着做国都了。至于真的做了国都,我就不想多说了。已有不少文字记载,无非是极度的繁华,极度的丰富,极度的奢侈,又加上极度的文雅。杭州由此被撑出了皇家气韵,西湖随之也妩媚得气宇轩昂。

宋代虽然边患重重,但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却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峰。文化、科技、商业、民生,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切,都浓浓稠稠地集中在杭州了,杭州怎能不精彩?

然而,过度的精彩也容易给人一个误会,以为这一切都是天造地设,本来就应该这样。很少有人想到,全部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就像一条摇摆于污泥间的荷枝,支撑着田田的荷叶、灿烂的荷花。为了救护这条时时有可能折断、枯萎的生态茎脉,曾经有多少人赤脚苦斗在污泥塘里,而且,这种苦斗并不久远。这种在污泥塘里苦斗的景象,当然也不是马可·波罗所能想象。

先有生态而后有文化,这个道理,一直被杭州雄辩地演绎着。雄辩到,连最伟大的诗人来到这里也无心写诗,而是立即成了生态救护者。

杭州当然也有密集的文化,但我早就发现,什么文化一到杭州就立即变成了一种景观化、生态化的存在。且不说灵隐、六和塔、葛岭、孤山如何把深奥的佛教、道教转化成了山水美景,更让我喜欢的是,连一些民间故事,也被杭州铺陈为动人景观。

最惊人的当然是《白蛇传》里的白娘娘。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条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

她并不包含太多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文化”。她甚至连人也不是,却愿意认认真真做一个人。她是妖,也是仙,因此什么事情都难不着她。但当她只想做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就难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诘难。中国历史,两多一少。一是多妖,以及与此近似的魔、鬼、奸、逆;二是多仙,以及与此近似的神、圣、忠、贤。这两个群落看似界限森严却时时可以转换。

少的是人,与妖与仙都不同的人。因此,白娘娘要站在人和非人的边缘上郑重告诉世间的人,人是什么。民间故事的这个构想,惊心动魄。

杭州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民间故事的伟大,愿意为它创制一个巨大的实景舞台。这个实景舞台永远不会拆卸,年年月月提醒人们:为什么人间这么值得留恋。与这个实景舞台相比,杭州的其他文化遗迹就都显得不太重要了。

像《白蛇传》的故事一样,杭州的要义是追求人间之美。人间之美的基础,是生态之美,尤其是自然生态之美。在杭州,如果离开了自然生态之美,什么文化都不成气象。这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旨,有很大差别。

我到杭州的最大享受之一,是找一个微雨的黄昏,最好是晚春季节,在苏堤上独自行走。堤边既没有碑文、对联,也没有匾额、题跋,也就是没有文字污染,没有文本文化对于自然生态的侵凌和傲慢,只让一个人充分地领略水光山色、阴晴寒暑。这是苏东坡安排下的,筑一条长堤让人们有机会摆脱两岸的一切,走一走朝拜自然生态之路。我觉得杭州的后人大致理解了他的这个意图,一直没有把苏堤做坏。

相比之下,现在中国很多地方有点做坏了。总是在古代文化中寻找自己这个地方可以傲视别的地方的点点滴滴理由,哪里出过一个状元或进士,有过几句行吟诗人留下的句子,便大张旗鼓地筑屋刻石。如果出了一个作家,则干脆把家乡的山水全都当作了他作品的插图。大家全然忘了,不管是状元、进士还是作家,他们作为文化人也只是故乡的儿子。在自然生态面前,他们与所有的乡亲一样谦卑和渺小。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建筑者秉承这座城市的独特精魂,不找遥远的古代理由,不提空洞的文化口号,只是埋头疏浚西湖水源,一次次挖淤清污,把西湖的面积重新扩大到马可·波罗见到时的规模。重修完杨公堤,打理好新西湖,又开发了一个大大的西溪湿地,表达出杭州人在生态环境上的痴迷。对杭州这座城市提出的标准,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种种大话,而只是干净、整洁,最适合人居住。

这一来,杭州就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亲自指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

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我对杭州的许多建议,没有提出就实现了,而且比我心中预想的更好。现在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建议了:找一个合适的角落,建一座马可·波罗的雕像。雕像边上立一块碑,把他最早向世界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镌刻出来。而且,一定要注明年代。

因为这些句子,曾经悄悄地推动过那些远航船队,因此也推动了世界。

猜你喜欢
苏东坡西湖杭州
杭州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苏东坡·定风波》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