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杨丽,张敏,黄小军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方,杨丽,张敏,黄小军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新经济形势下建筑行业结构的调整,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随之变化。文章基于新经济形势下,在分析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优化创新的意见,从培养目标、专才教育、教育内容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新经济形势;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
目前中国不仅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叠加期,同时也处于房地产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货周期以及固定投资周期的叠加期。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走势变化休戚相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主动地适应与积极地调整。因此在新经济常态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国家经济走势应作出相应新的调整,从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及其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适应新经济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及变化,不断提高学生竞争力,同时也为培养出迎合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综上所述,新经济常态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优化创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的是建立在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长期以来,很多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弄不明白该专业是应侧重经济管理教育,还是应侧重工程技术教育,因此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院系不同,课程体系设置也有差别[1]。一方面导致培养目标差异较大,造成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混乱;另一方面导致工程技术课程和经济管理等课程之间存在壁垒,学科交叉困难等,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人才的质量,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发展的需求。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要求懂技术、知法规、精经济、善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四大平台。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广而不精,学科交叉困难,课程重复较多。一方面由于专业技术课程课时偏少,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是:相当部分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连基本的施工图都看不懂,更不要说进行工程管理了。另一方面经济、管理及法规三大平台存在课程设置重复,和技术平台学科交叉困难等现象,导致学生的对将来就业及考研方向茫然,学习积极性较差,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及工程监理的重复度较大,建设项目评估和工程经济重复度较大;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及工程项目管理等管理课程如何和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及房屋建筑学等技术课程有机的交叉结合等。以上等问题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新经济形势的岗位要求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教学方法仍以教师授课为主,辅之少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和毕业设计)。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单一,对多媒体课件利用不充分,缺少实际案例教学,课件往往成了电子版教材[3];同时教学内容偏旧,偏离新经济形势下的实际要求。例如,一些教材中实例来源和一些课程设计的选题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初,与新经济形势下的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偏离实际要求。
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安全隐患多,再加上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多,企业考虑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这就使得组织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较难;实践场所和条件受环境的限制;普遍存在实习“走过场”现象,课程设计拷贝,毕业设计形式化等现象,大大降低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动手能力大大下降,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除少数较早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外,一些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的高校师资队伍都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等。以我校为例,主要专业课教师,基本为应届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且由毕业学校走向工作学校,缺乏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背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是基于建设工程上的项目管理,必须要将工程管理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密切结合,离开工程技术的管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6]。新经济形势下在区间调控中更注重定向调控,对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进行定向紧缩,那么就对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更加精细化,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化。所以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新经济环境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抓住新的机遇。
目前很多高校工程管理采用“宽口径,专业方向宽”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广而不精。然而在新经济状态的企业更欢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及可行性研究中有一技之长,那么在教学计划安排时应考虑打通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平台的壁垒,应保证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课时量,加强的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在学生在能够在掌握牢固的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出“会设计、精施工、善管理”工程管理人才,做到“管理”和“工程”真正的结合,将管理转换为生产力,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最终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否恰当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6]。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传统、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教材选定的过程的管理,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主要依据,所以一本好的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专业教师在教材选定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更实用的教材,而不能三五年才更新一次教材。其次,制定符合新经济形势下的课程体系。课程系统设置中考虑学生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考虑到各个课程之间的重复性、交叉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及次序混乱等问题。最后,采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工程管理专业是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可以采用经验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及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制作成配有音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双师型导师制。所谓“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有一支科研及实践能力强,能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师资队伍。首先建立双师型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例如可以像宁波大学一样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的活动,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建立服务型的教育体系和产学研结合体系。为了和新经济体制接轨、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当地建筑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产学研结合体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是实现地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强化社会竞争能力、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迫切需。最后建立导师负责制。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促进教师高质量授课,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拟建立导师负责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专业疑惑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对学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黄丽艳,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7):114-118.
[2]应四爱,陈红英.“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J].高教与经济,2010,23(3):36-38.
[3]顾广娟.安徽新华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0.
[4]柳燕.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学报,2014(2):20-22.
[5]袁竞峰,李启明.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16-119.
[6]宇德明.英国建筑业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最新要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0(1):9-12。
G642.0
A
1007-7359(2016)05-0136-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5.045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5zdjy080);2015安徽工程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2015YQ04)。
杨方(1983-),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