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及问题透视

2016-11-17 03:48包特力根白乙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辽宁海洋经济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3)



辽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及问题透视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3)

辽宁海洋产业历经事业恢复发展(1949—1965年)、传统产业鼎立(1966—1979年)、多元产业兴立(1980—2005年)、海陆产业互动(2006—2013年)等阶段,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辉煌的业绩。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过去的“倒三角形”过渡到“哑铃形”,现已转向“金字塔形”,在不断调整中得到完善和优化。辽宁海洋产业现已发展成为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融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但是,产业门类偏少、组织协调不力、环境压力较大、技术装备落后、要素尚未整合、单位产出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以后推进海洋产业发展中克服和改进。

海洋产业;产业结构;辽宁省;海洋经济

进入21世纪,辽宁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撑,致力于海洋产业开发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海上辽宁”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于2009年7月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之后,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充满生机活力,传统产业发展有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有所突破,全省海洋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增长。辽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543.40亿元增至2013年的3 741.90亿元,年均增速达21.28%,取得大幅度增长;辽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5.39%升至6.88%,在全省GDP中的占比从9.05%升至13.75%。可见,辽宁海洋产业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动关大局。

目前,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最好机遇。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具体目标、在日益紧密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处的“节点”地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陆海经济良性互动格局的形成以及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均为辽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营造空前的良好环境。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辽宁海洋产业发展历程进行学术性梳理并探索其发展特征,继而剖析海洋产业结构并阐明其演变发展,最后对海洋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予以透视,以期为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推进和升级提供一些有益启示,并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运筹和制定提供支撑。

1 辽宁海洋产业发展阶段

辽宁横跨渤海、黄海两个海域,海岸线长2 878.5 km,管辖近海水域面积6.8万km2,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滩涂资源、能源资源、港口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度较高。纵观半个多世纪的辽宁海洋产业发展史及其社会、经济和政策背景,其发展阶段可分为4个时期[1-3]。

1.1 事业恢复发展时期(1949—1965年)

1951年,苏联政府将大连港移交至旅大市人民政府。1952年春,营口渔业指导站(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前身)迁至大连并改称大连渔业指导站;同年9月,东北水产技术学校(大连海洋大学前身)始建,次年8月改名为大连水产学校。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成立。至1956年,金州、长海、旅顺口、庄河、瓦房店渔业技术推广站(其捕捞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所前身)相继成立。1958年,随着“大跃进”浪潮的兴起,辽宁沿海开展大规模冬季海洋捕捞作业,其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既定的产量目标,反而对渔业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同年9月,辽阳专区水产学校(大连海洋学校前身)始建,次年1月改名为旅大水产学校。1959年,辽宁海洋捕捞作业由渤海、黄海北部海域扩至黄海南部以及东海海域。1960年8月,旅大水产修造船厂设计工艺科(大连渔轮公司船舶研究所前身)成立;同年始,大连港正式对外开港并发展成为国内三大海上运输中心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期,辽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和丹东为基地的地方沿海运输体系。从60年代中期起,辽宁海洋经济事业进入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辽宁沿海各地恢复并发展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盐业三大传统产业,同时设置和建立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教育科研机构。

1.2 传统产业鼎立时期(1966—1979年)

1966年5月,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始,辽宁沿海大量修造渔船并加速机帆化,盲目追求水产品高产量、高指标,其结果是沿岸和近海渔业资源及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期,辽宁海洋盐业发展缓慢,到70年代后期其原盐产量剧增,涌现出大型的复州湾盐场、金州盐场、皮子窝盐场、旅顺盐场、营口盐场和锦州盐场,其中大连盐业进入全国四大产盐基地行列。这一时期,辽宁海洋产业开发和建设所需资金不足,而且其技术条件依然不成熟,故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囿于“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难于促成海洋新兴产业,使海洋经济显现出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盐业“三足鼎立”局面。

1.3 多元产业兴立时期(1980—2005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辽宁海洋交通运输业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以大连为中心,连接丹东、营口、庄河等港口的航运体系,此外开辟到苏、浙、闽、粤等地航线;同时,海洋经济发展开始向现代化过渡,进而海洋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随着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的逐步积累,出现滨海旅游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油气业等新兴产业。1986年,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辽宁”的战略设想,规划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新格局,成为海陆经济深度交融和良性互动的“助推器”。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成为主导力量,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新兴领域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使海洋资源利用更为深入,海洋经济转入现代化阶段。1996年,召开“海上辽宁”建设工作会议,并于1998年下发《“海上辽宁”建设规划》。“九五”规划期间(1996—2000年),积极利用和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外贸运输为主,着重建设煤炭、矿石、油品以及集装箱、滚装和客运等专业化码头,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形成以大连为中心,以锦州、营口、丹东为枢纽,以绥中、葫芦岛、盘锦、瓦房店、旅顺、庄河等为网络,层级分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海洋交通运输体系。

21世纪初期,一些海洋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此同时,海洋第三产业再度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海洋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环境保护等新兴业态开始快速发展。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中部署,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200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三点一线”,并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同年,国务院原则同意《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国函〔2004〕17号)。2005年,颁布施行《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政府令第179号),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时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产业发展成辽宁主要海洋产业,期末海洋生产总值已完成1 206.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70%。

1.4 海陆产业互动时期(2006—2013年)

2006年,省政府提出把辽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强省”,在“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出发,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着重建设渤海沿线的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以及黄海沿线的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和丹东产业园区,进而形成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使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强化海洋管理,对沿线入海排污口进行普查,查清省内入海排污口137处,并对83处排污口开始实施监测。2008年,优良商港港址达38处、渔港77处,形成以大连、营口为中心,以葫芦岛和锦州以及丹东为两翼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

同时,一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已经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辽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亦获得新的动力。2010年,辽宁省政府重申“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时期,辽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 478.90亿元增至2013年的3 741.90亿元,年均增速达14.18%,取得大幅增长。

2 辽宁海洋产业结构演进

2.1 经济三产结构

2008年,辽宁首次将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门类统计,之后一直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目前其海洋经济相关数据在公开出版物中只能追溯到1994年,而且其时间序列数据难于齐全。因此本文仅选取1994年、2004年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阐述。

过去的20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市场萎缩、人民币升值以及全球性流感等屡屡冲击辽宁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等主要产业,使其海洋经济蒙受严重损失。然而辽宁海洋产业在逆境中奋起,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994年的147.40亿元增至2004年的932.23亿元,再增至2013年的3 741.90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42.00∶39.00∶19.00依次演进为47.84∶17.44∶34.72和 13.35∶37.48∶49.17,进而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倒三角形”过渡到“哑铃形”又转向“金字塔形”,在不断调整中得到优化和完善(图1)。

图1 辽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

2.2 产业部门结构

辽宁海洋资源种类繁多且数量较为丰富,为其海洋产业的兴起、存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根基。30多年来,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修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油气、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至今辽宁海洋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融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从产出规模和经营规模看,辽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修造、海洋盐业、滨海旅游、海洋油气等主要海洋产业(表1)。

表1 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演进

续表

其中海洋渔业直到2009年其产值始终位居海洋产业之首,2010年被蓬勃发展的滨海旅游业所取代,但海洋渔业所占比例依然维持在24%以上,并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修造业鼎足而居,进而成为辽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与这3种产业类型相比,其他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第二、三产业中的其余产业则显得较为薄弱,从2010年产值规模看,由第四位的产业开始其相邻位次之间的绝对数相差悬殊,凸显海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如第三位的海洋船舶修造业比第四位的海洋交通运输业远远高出556亿元,第六位的海洋油气业比第七位的海洋盐业远远高出300亿元。

3 辽宁海洋产业问题透视

3.1 产业门类偏少

目前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得以确认的有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修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海水综合利用10个产业(至2009年年底全国就已有12个海洋产业部门,国际主要海洋国家有20多个海洋产业部门)[4],其中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力不足、规模依然较小,与我国海洋经济发达的一些省份相比,辽宁海洋产业门类偏少。而辽宁开发增设海洋产业门类还是有其资源基础的,如辽宁沿海不仅富有金刚石、锆英石、独居石、石榴子石、沙金、型砂、砂砾等矿种,还蕴藏较丰富的潮汐能且有适宜建设潮汐电站的地形[5],但这些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能资源基本处于潜在的资源状态。因此辽宁海洋矿业、海洋电力等产业有待于开发和建设(潜在的资源是总资源的一部分,就其性质来说是可以利用但未完全查明的资源,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目前还不能被列入开发计划,但其是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3.2 组织协调不力

海洋经济是个“超中观”经济范畴,产业门类众多且所属行政部门不同,加之管理体制之间不对接,导致组织协调成本与难度增加。对于辽宁来说也是如此,虽然设有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组织拟订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以及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等,但却无力承担全面监督管理和协调统一所有海洋产业的职能,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设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因此,现行海洋产业多头式管理体制使目前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机构分散、政出多门、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部门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组织协调无力,齐抓共管更是难以企及。

3.3 环境压力较大

辽宁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沿岸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径流污水的排放及扩散(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镇及工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耕地、废渣、垃圾而形成的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高出生活污水多倍),现已得到确认的全省入海排污口多达137处;二是伴随沿海经济带开发而产生的大规模围海填海工程、大面积园区建设用地的占用及扩张,仅2008—2012年期间全省填海面积就高达176.29 km2[6]。可见,两个方面的压力规模均较大,且至今未呈现收缩趋势,将会成为辽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3.4 技术装备落后

辽宁海洋产业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支撑力不强,其技术装备相对落后[7],如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海洋农牧化生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其实,辽宁拥有众多海洋、水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海洋、水产科技方面有一定的实力和支撑平台,但仍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的需求;在现有海洋、水产科技人员中,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较多,而从事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尖端技术研究的相对较少,尤其从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则更少[6]。

3.5 要素尚未整合

海洋经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进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层级要素的整合及其良好运行:一是参与要素的整合和协调,即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进,这方面辽宁尚缺乏统一协调部署;二是投入要素的组合和优化,即每个海洋产业本身是一个投入多种生产要素的子系统,生产要素主要涉及劳动力、土地和海域及其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信息等范畴,这方面辽宁亦尚未形成优势组合。海洋产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是一项重要课题,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它将决定海洋产业的竞争力。除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海洋气候等基本要素,现代科技、高端人才等高级要素对海洋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3.6 单位产出偏低

辽宁大陆岸线长度较长,约占全国的10.34%,单位岸线海洋产业增加值虽然从2007年的第9位升至2013年的第8位,但是依然不及全国平均值,仅为其70%左右(表2)。另外,辽宁是渔业大省,海洋渔业的单位岸线产出与海洋产业的第二、三产业相比却小得多[8]。可见,辽宁单位岸线海洋产业产出偏低不完全是由海洋渔业所致,或许与海洋产业技术因素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表2 沿海地区单位岸线海洋产业产出比较及演进

续表

数据: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年、2014年)整理并算出.

3.7 资金投入不足

辽宁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资金匮乏问题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成因可归于3个方面:一是海洋产业的特点所致,海洋产业涉足行业多、关联企业多、投资数量大、融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这些特点决定其融资相对困难;二是投融资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海洋产业及其企业发展所需投入资金仅靠有限的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是难以满足的,应通过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基金设立、民间筹集等资本市场和筹资渠道解决投融资问题,方可形成长效机制,然而辽宁海洋产业中仅有7家上市公司(锦州港、营口港、大连圣亚、大连港、獐子岛、天宝股份、壹桥苗业),触摸资本市场的企业偏少;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仍不够,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转身向海”并正在“走向海洋”,产业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注重海洋产业并向其倾斜,制定金融支持政策框架,加大海洋产业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

[1] 徐志斌.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171.

[2] 任淑华,孟全,赵珍,等.海洋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4] 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2192-2199.

[5] 李长义,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26-27.

[6] 常丽,薛巍,魏亚男.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3(25):141-142.

[7]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1:5.

[8] 蔡悦荫.辽宁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J].南方国土资源,2011(7):45-47.

Developing Trend and Problems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Industry in Liaoning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Marine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had experienced the recovery development period (1949—1965),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anding stage (1966—1979),the multi-industries prosperous stage (1980—2005) and the interactional stage between land and sea (2006—2013) etc.,and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marine economy have been transferred from the previous inverted triangle to dumbbell shape and to current pyramid type.Also,they are still adjusting and improving themselves through development.So far,the marine industr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unified system of first,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with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emerging and future industry.However,there are some demerits,such as few industrial types,discordant organization,high environmental pressure,out-of-dat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less integrated factors,few unit output,and insufficient fund,still need to be overcome and improved for the promotion of marine industries.

Marine industry,Industrial structure,Liaoning Province,Marine economy

2015-11-16;

2016-04-08

辽宁省科协科技思想库专题调研项目“构建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对策”(SKX14105).

包特力根白乙,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渔业经济、企业管理,电子信箱:tlgbao@aliyun.com

P74

A

1005-9857(2016)06-0009-06

猜你喜欢
辽宁海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