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
理性看待当前的服务业形势
◎姜长云
当前服务业增长的总体形势较好,吸纳就业的作用迅速凸显。但近年来服务业占比的较快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较快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下行特别是工业增速明显放缓的结果。因此,盲目追求未来服务业占比的连年大幅提高并不可取,我国经济发展仍应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引擎战略。
服务业;经济下行;工业与服务业双引擎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服务业增长形势总体较好。与此同时,对服务业增长形势的认识也出现明显分化。如有人认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占比提高较快,“十三五”还应继续加快。也有人认为,要谨慎看待服务业占比的过快提高,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服务业形势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1.服务业增长的总体形势较好,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到今年三季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下同)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17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18个季度超过GDP的增速(见图)。
2.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迅速凸显,成为增加就业的主力军
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2010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36.7%、28.7%和34.6%,2011年分别占34.8%、29.5%和35.7%,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到2015年,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8.3%、29.3%和42.4%,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已分别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4.1个和13.1个百分点。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提高了7.8个百分点。同期,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134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601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851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6507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量相当于全社会就业人数增量的4.83倍。
图 近年来我国GDP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变化①
3.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幅较大,在经济增长中的新引擎作用日趋突出
2012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9.4%、45.3%和45.3%,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当,且明显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此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较快提升,2013、2014和2015年分别达到46.7%、47.8%和50.2%。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连续4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3-2015年3年间共提高4.9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服务业占比共提高6.0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走高,2010年不到40%,2015年已升至58%左右。
4.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加快形成,用现代服务业理念引领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著增强
200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峰值(42.0%),此后转入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占GDP的比重明显下降,5年间分别共下降5.5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从2007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占比。因此,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十一五”期间已初露端倪,“十二五”期间更加显著。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占GDP比重很可能达到55%左右。在此背景下,用现代服务业理念引领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著增强。
1.近年来服务业占比的较快提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较快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下行特别是工业增速明显放缓的结果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看,服务业占比的提高反映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在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的背景下,服务业中的其他服务业增速在总体上明显快于服务业平均增速,占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中,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6.94%、37.39%、37.43%、37.96%和38.30%,2015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快于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0.9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中包括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和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的内容。营利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服务业发展新动能的情况。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状况。但是,“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并非都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业较快发展的结果,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形势不好,增速下行压力较大,以及服务业价格的较快上涨、工业品价格增长疲软都是重要原因。“十二五”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0%和7.8%,分别较“十一五”期间下降4.2个和4.0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期间,人力成本、房租和水价等快速上涨,都是服务业价格较快上涨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是以现价计算的,工业品价格增长疲软甚至价格下降,进一步推动工业占比的下降和服务业占比的上升。到今年8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已连续54个月下降。
2.服务业占比连年大幅上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盲目追求未来服务业占比的连年大幅提高并不可取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的连年大幅度上升,与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密切相关。今后如果服务业占比继续连年大幅度上升,将不利于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国内外经验显示,服务业占比连年大幅度上升,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工业增速和占GDP比重的过快下降,固然有利于服务业占比的提高,但却容易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笔者曾经对日、韩、美、德和法等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研究并发现,服务业占比上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的年份,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的可能性明显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97-2002年和2012-2015年。这10年中,7年GDP增速下降,2年增速略升,1年持平。服务业占比的连年大幅度上升,还容易带来工业化早熟和过早“去工业化”的问题,加剧服务业发展的低端化和泡沫化。如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甚至非组织化服务业占比上升,影响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占比只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不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仅仅依据服务业占比,难以准确地衡量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在国家内部的不同行政区之间更是如此。如许多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藏,但服务业占比却明显低于西藏。基于这些原因,在服务业占比已经连续4年较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对服务业占比继续大幅度提高的负面影响,应该保持高度警惕。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是产业结构演进中的长期趋势。但在今后几年内,盲目追求服务业占GDP比重的继续大幅度提高是不合理的。
■ 麦浪对涛 陈宝林/摄
3.尽管服务业已经超过GDP的半壁江山,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仍应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引擎战略
今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6.9%和54.1%。可以预料,“十三五”期间,服务业超过GDP半壁江山的状况不会有根本改变,甚至服务业占比仍会不断提高。考虑到当前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速已经跌得较低,今后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不会太大,部分行业甚至跌无可跌,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在54%-56%之间。那么,如何看待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地位?今后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运行中能否发挥主导作用?服务业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引擎?如何科学处理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关系?根据国际经验,目前提出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比较客观,但要说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唯一主引擎还为时过早,并不贴切。2013年在德国GDP中,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30.7%和68.4%;在美国GDP中,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20.5%和78.1%。但德国仍然提出,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要实施工业4.0战略,围绕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巩固并提升制造业领先优势;美国仍致力于再工业化,推进制造业创新计划,打造美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重塑制造业对全球经济的领导力。可见,不能因为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工业、超过50%,就可以否定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最近流行的由哈佛大学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教授所著的《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提出,很多产业一旦放弃制造能力,将与创新和竞争能力失之交臂;制造业对于创新驱动型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尽管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仍应注意发挥工业与服务业“双引擎”作用。因为服务业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需求扩张。要看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策,也要看到服务业是创新之源、强国指引和民生依托。如果把工业比作“画龙”,服务业则是“点睛”,二者不可偏废。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之中,但要说已经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还为时过早!不能将前者与后者简单划等号。鉴于多数现代服务业倾向于通过产业融合拓展需求,不能说服务业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就意味着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已经过时,只能说明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要求。要把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服务业只有在与工业、农业乃至服务业其他部门的融合中,才能更好地扩大市场并发展壮大,其作用也才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4.当前服务业增速下行的可能性正在明显增加,应把防止服务业增速进一步下滑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战略举措
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服务业增速下行的趋势已经清晰显现。2016年三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速虽较二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但要据此断言服务业增速下行的趋势已经得到扭转还有些武断。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加剧与此相关的服务业需求增长动力弱化。相当一部分服务业的需求在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许多传统产业的企业为了生存,首先压缩的往往正是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高度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二是部分新兴服务业增速较快但占服务业的比重较低,短期内在服务业乃至经济稳增长方面还难挑大梁。况且,许多新兴服务业在经历发展初期的超常规增长后,正在逐步推进从超常规增长向常规增长的转变,导致其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形成和培育。三是由于发展环境的障碍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往往加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四是在部分领域,服务业“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在总体上比较突出,亟待通过完善政策、深化改革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五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也在弱化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越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服务消费越是其消费需求的增长重点,其收入增长放缓对扩大消费的负面影响也将越大。
此外,近年来服务业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贡献。但是,金融业、房地产业支撑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已经受到很大质疑,未来继续依靠金融业、房地产业支撑服务业乃至经济增长的难度和风险正在明显加大。当前,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较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房地产业高度泡沫化,严重透支着我国经济的未来,损害着企业、政府和居民推进创新驱动的积极性。到今年二季度,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0%。这两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很容易转化为服务业增速进一步下行的可能性。基于服务业在吸纳就业、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培育多元化、可持续和可接力的服务业增长动力,不仅是促进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迫切需要。
■注释
①本文季度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数据整理,年度数据根据2016年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相关数据整理。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F719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1.018 ■ 编辑:蔺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