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丝绸之路的旅行者

2016-11-16 05:43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提琴音乐家丝路

马友友:丝绸之路的旅行者

从小就被冠以大提琴“神童”

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父亲马孝骏是小提琴家,曾任教授;母亲是歌唱家。马友友刚开始所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马友友4岁开始学大提琴,每天要背熟两小节巴赫的曲调,4岁已能演奏巴赫的组曲。不久,一位良师益友走进了马友友的生活,那就是和蔼可亲的艾萨克-史特恩。史特恩回忆说:“我去听他拉琴,那时他才6岁,个子还没大提琴高。”

据卢雅文回忆录《我的儿子马友友》,马友友一生下来就有惊人的记忆力,两岁就懂得分辨音调的高低,三岁就能在钢琴上发出美妙的声音。一次,他随父亲去听音乐会,指着台上一件很大的低音提琴,对父亲说:“我要的就是这个。”

1962年,马友友一家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史特恩帮助他们安顿下来,并拉了他的朋友——杰出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来听马友友拉琴。罗斯一听完,立即收马友友为徒。史特恩说:“所有人都注意到马友友非凡的天分。我把马友友推荐给几位乐团指挥,人家当即聘用了他。”同年11 月29 日,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七岁的马友友和姐姐跟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同台演出。为肯尼迪总统和夫人和五千名观众表演,这一对黄皮肤的小孩用音乐征服了在场5000 多名观众,包括肯尼迪总统和夫人。大指挥家伯恩斯坦对马友友说:“孩子,你还是应当回到学校去专门习琴和读书,那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家。”

为艺术 为爱情

马友友被美国《People》杂志评选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时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马友友是古典乐坛的宠儿,也是最受争议的叛逆者。几十年来,这位华裔音乐家走过了一条艰难的人生孤旅。而他的爱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样,如天籁之音,充满梦幻般的色彩……这位“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居然没有任何音乐学院的毕业文凭。虽然他已获15个格莱美大奖,却一直拒绝登上领奖台。

马友友16岁那年,在一个音乐夏令营与美国女孩吉儿(Jill Hornor,小提琴家)结识。经过七年爱情长跑,在1977年,他们结婚。夫妻默契、感情深厚。他们育有两个小孩,分别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与艾蜜莉(Emily),吉儿之后不再工作,专门在家相夫教子。马友友说,现在与吉儿通电话,彼此只需“叹气”就好了。有一次,他最依赖和崇敬的指挥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绝与他同台演出。正当马友友一蹶不振的打电话给吉儿时,吉儿第一次听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头的工作,飞到了丈夫身边。吉儿像母亲一样地摸着马友友的头说:“贝多芬说过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你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当时的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最佳组合,你不愿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音乐存在过!你没有错,这不是一个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赖的朋友的由衷感慨!”2005年春,马友友在回答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说到他和吉儿的婚姻:“我庆幸拥有了这样一位集美丽、智慧和爱于一身的女性为伴侣。我们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离开谁都不是琴,都不成音乐……”

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不断地找寻最适合的方式好让他的音乐艺术和所面对的广大听众做最直接的沟通,也为自己追求艺术层面的再升华与新方向。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辑以来,马友友已录制了50多张不同风格的专辑,15次荣获葛莱美奖,奠定了其无可取代的大师地位;同时他也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家之一,其乐声如磁场,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在纽约,人们还以马友友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功成名就之后,有人问马友友,对于自己被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奏艺术家”有何感想,他说:“如果你相信媒体的吹捧,那你的艺术生命就要朽败了。”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不但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更希望他们进一步参与创作。巡回演出期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发起“丝绸之路”音乐计划

“大家都说我很聪明,我从小带着这份音乐天赋长大,我从未致力成为一个音乐家,而是自然成为一位音乐家,所以我会疑惑我自己到底是谁?而丝路计划给了我答案。”

1998年,马友友正式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丝路计划(Not-For-Profit Silk Road Project)。这是一个非盈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其灵感来源于古丝绸之路上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这条古商道就像一个网络连接了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直到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中期欧亚大陆的各个民族和传统。这项计划的目标在于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在一起来拉近各地域间的距离。受历史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的启发,丝路计划通过艺术这一表现形式来促进创新和学习。

丝路计划的核心是丝路合奏团,它汇集了众多对发掘东西方音乐之间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感兴趣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编曲。丝路合奏团在继续保持传统文化艺术完整性的同时也建立着全球性的联系,并致力于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及定期推出新的作品。合奏团的演出遍及欧洲、亚洲和北美,场场票房售空,观众达数千人。

多年以来,马友友到处发掘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家,大胆地用自己的大提琴与中国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东西方各种乐器同场演奏,同时也把这些音乐家和他们优秀的作品介绍给美国的听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给这样一个计划取名叫丝绸之路?马友友的想法非常浪漫,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正是“古代的互联网”,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要将这一切融入到音乐之中。他表示,很早以来一直有使命感,正如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创造幸福一样,他要用音乐增进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相互理解。

他说:“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生于浪漫随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身上又兼具谦虚深沉的中国特质,马友友是标准的“世界人”。他回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来自他的父母。在法国出生的他,一直受父亲的严格教育,为了督促姐弟学习中文,父亲规定如果不能用中文说出菜名,就不许吃那道菜。而小时候他还要用中文写信和家人交流。父亲还督促姐弟学习中国和法国历史。后来到了纽约,马友友更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自由创作音乐的原动力和基础。

本刊编辑/吴 銎

Yo-Yo Ma:A traveler on the Silk Road

猜你喜欢
大提琴音乐家丝路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姚铜(音乐家)
丝路梦
丝路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梦丝路
丝路谣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