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勤 综合报道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种及灵:共享经济与旅游产品供给
(文/本刊记者 张勤 综合报道 图/本刊记者 向燕妮)
编者按:9月20日下午1点30分至3点,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峰会举行“共享经济与重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分论坛。在分论坛上,重庆涪陵、南川、武隆等区县党委政府负责人围绕“共享经济与重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本刊特将精彩观点集结展现,以飨读者。
种及灵 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共享经济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新力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推进旅游共享经济发展,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优化旅游要素资源配置,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基础在于优质的旅游资源。从资源的角度讲,涪陵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极具含金量。涪陵地处北纬30度这条世界奇观纬度带上,位于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千年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江景、山景、城景比比皆是,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随处可见。上亿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武陵山大裂谷景观,涪陵榨菜被评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三线建设丰碑“816”地下核工程是目前已揭秘的人工洞穴。同时,涪陵作为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城市群四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已形成“两江三高三铁”的对外交通大格局,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涪陵通过对优质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成功打造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4个各具特色的4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面积达213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市级旅游度假区;精心打造了武陵山旅游环线、人文地质博物馆两条精品线路;基本形成了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和后山休闲观光三大特色乡村旅游带。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涪陵旅游开始走向全国。2015年,涪陵接待了国内外游客88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8亿元,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1.2倍、3.5倍,发展势头良好。
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核心在于提高产品质量。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体验经济,能否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主要取决于提供旅游的产品是否特色鲜明,魅力十足。一是创建旅游品牌。未来几年,涪陵将努力拿下三块牌子,即武陵山大裂谷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陵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涪陵区成功创建中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品牌创建,实现服务、管理精细化,实现景观、环境建设精致化;二是实施精品项目。打造好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水下博物馆、“816”地下核工程、“1898”涪陵榨菜文化小镇和易理文化朝圣区五大拳头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注重将旅游意识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突出展现自然风光、特色风物,着力保护和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使城镇乡村留下历史文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打造精品路线。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主动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旅游经济带、大武陵山旅游经济区建设,共建旅游大环线、旅游大市场,为重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贡献涪陵力量。
增加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要完善配套体系。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是增强旅游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和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定、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武陵山旅游区将率先建成智慧旅游度假区,同时引导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旅游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让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和智慧化;二是促进旅游跨界融合。构建“旅游+”多业融合体系,将旅游主动渗透到“四化”一体发展布局中,让经济社会发展体现更多旅游元素、旅游功能、旅游作为。在资源性融合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等,在生产性融合上加快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土特产加工,旅游休闲地产;三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以旅游交通标识导引系统、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和中转站建设为重点,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全面提升涪陵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塑造便捷舒适的旅游形象;四是加大旅游政策扶持,旅游业是需要政府全力扶持的产业,2014年初,涪陵区制订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因而有了今天的发展成绩。接下来涪陵区将进一步落实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拓宽宣传营销渠道,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全面提升涪陵旅游产品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