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 同
中国茶艺比赛这十年
净同
和选秀节目差不多同时兴起,2006年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性质的茶艺比赛,14个省份积极参与。与近两年选秀节目日渐式微的情况相反,茶艺比赛开始走向成熟,数量井喷,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据悉,每年各省、市、区、县的茶艺比赛大大小小达数百场。仅2016年就举办了“定心杯”第三届全国茶艺技能大赛、“马连道杯”全国茶艺表演大赛、“绿雪芽杯”衡水市首届茶艺大赛、“祥源茶杯”第二届安徽省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寻找最美茶艺师等等赛事,以某某杯冠名的比赛层出不穷。
而中华茶奥会、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还有面向高职院校的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
茶艺比赛越来越火,参赛选手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很欣慰。并指出茶艺比赛不再是高颜值,年轻女性的“天下”,不少妈妈级选手逐渐涌现,男性选手增多,并在竞赛中取得不俗成绩。
作为资深的茶艺比赛评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高级实验师于良子指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以来,茶艺比赛不再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而成为涵盖各个年龄层,各个民族,各省、自治区、市的广泛性竞赛项目,且与生产、生活结合得更为密切。
李克强总理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日中国之国民身上非常缺少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东西。即让精益求精成为每个生产环节和每个管理监督层面上的每个人的工作精神、劳动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
因此弘扬匠人精神,提升茶艺技能,培养一批懂茶艺、通茶道的人才成为了茶艺比赛兴起的响亮口号。
江用文指出,茶艺师的兴起能有效满足茶人们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以前的茶馆,泡茶可能比较随意,茶水、温度、茶器的把握和选择都不太讲究。许多好茶的品质没有彰显出来。这就需要一批批优秀的茶艺师,通过科学的考究和艺术的升华,来提升冲泡和饮茶的品味。”
随着比赛的成熟,茶艺比赛也在矫枉过正,以往的茶艺比赛注重形式美感,忽略了茶汤质量。为此“绿宝石杯”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将茶汤质量比拼列入国赛,并将逐渐影响全国各地茶艺赛事。在泡好一杯茶的基础上,表现美感,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众专家评委的共识。
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茶文化愈发受到大众关注和追捧。茶艺师尤其是优秀茶艺师的用工荒日渐显现。
邱威黎在《茶文化培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指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丰富茶叶知识的的技术性人才,需要具有茶业技艺和文化知识,具有能够宣传、表现和传授茶艺、茶道、茶文化的人才。当前茶文化产业市场迫切需要培养具有茶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文章中还指出,截至2011年,全国毕业于茶艺专业的学生数量每年仅约4000人,多数为高职院校的茶艺专业学生,但是市场每年需求高达2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的需求量呈递增态势,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前不久《楚天金报》称,随着湖北省茶叶消费逐年增长,茶艺师出现用工荒,武汉每年茶楼茶店都招人难,年薪6万元招不到人,武汉茶艺师每年缺口一万人。茶艺师的增长无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茶文化需求。而历经了茶艺比赛的优秀选手更是茶馆的“争抢对象”,或在原有的茶叶企业、茶馆内更有话语权。
社会上茶艺比赛如火如荼,在学校里,大学生茶艺队、茶艺社团蓬勃兴起。和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茶艺不同,国家一级评茶师和茶艺技师张星海指出,高校开展茶艺比赛,不仅能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喜欢、甚至学习茶艺,也能让更多专家开始研究茶艺文化、学校开始增设茶艺专业、商家学会借助茶艺营销,这些既有助于茶艺发展,更有助于茶艺人才培养。
茶艺比赛为茶界选拔了一批优秀茶艺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打响茶叶品牌,促进休闲旅游业发展。
自2013年以来,浙江丽水松阳县每年举办相关茶艺比赛,既契合松阳县政府进一步提出的“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战略,又有利于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品牌。
技能大赛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技能水平的有效平台。尤其是省赛、国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除了能够直接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还能获得一定的奖金鼓励。获奖的选手在薪资待遇上也是水涨船高。有茶人还透露,一些茶企意图借用茶艺师的证书挂靠,每月给予三四千的补助。
而纵观茶艺比赛这10年发展现状,不少茶艺师都有着的不错的发展前景。如2006年在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陈燚芳,于2014年开办了素业茶院。其作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茶文化培训基地,在业界逐渐打响了知名度,成为茶艺师的孵化地。
又如2013年“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个人赛冠军朱晓丽,步步进阶,成为浙江大学大学生茶艺队特聘教练,多次漂洋过海,进行茶艺表演。
而在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获得不俗成绩的优秀大学生杨瑞、张蕾等人,参加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茶文化周活动,代表中国大学生形象在海外讲述中国茶故事。
尽管比赛的优秀选手获得了不少“良机”,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认为“比赛的结果倒不是最重要的,内心的成熟更加关键,比任何奖励还重要。”
因此,在国赛过后,周智修看到不少选手回流。“他们参加完国赛,取得了高级证书,有的是技师证书或高级技师证书,但部分选手又回归课堂学习。许多在国赛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学生,反而更加谦虚,继续孜孜研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余家培训机构从事茶艺师、评茶师培训和茶叶企业内训。再加上其他茶店茶艺馆培训,茶文化培训机构的数量数不胜数。
在杭州,不少专业茶叶研究机构以及高校茶文化茶学专业均对外开设了培训服务,如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童一家”、素业茶院等。
这类机构往往聘请国内知名的茶文化学者、教授担任讲师,比较权威。但是也有一些培训机构,缺乏专业性、规范性、收费高,茶文化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茶艺师岗位需要知识经验积累,而且行业流动性较大。有茶人指出:茶艺师在吃青春饭。
如果说茶艺师靠吃青春饭,而发展受限。光是养眼便能满足广大茶人的需求,那茶人的消费显然还停留在浅显的视觉审美阶段。
既然是去喝茶,茶才是第一位的,而茶艺其核心还在于泡好一杯茶。那么茶艺是什么?茶艺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高级茶艺考评员、石家庄市茶叶协会顾问王慧琴认为,“茶艺是一种文化,它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拓展到了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艺师之所以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而要获得这些深刻的认识需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其学习内容又涵盖职业道德、茶学基础、茶艺编创、茶馆服务、礼仪接待、茶会组织、茶文化修养等。
有茶人则指出,真正有造诣的茶艺师往往是岁月沉淀,知识积累出来的。茶艺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专业知识,但是要真正消化这些内容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常年的积累和沉淀。
周智修也认为,冲泡茶艺的动作好学,但是精要、魂难学。也正是因为难学,所以不少参加茶艺比赛的选手往往出现回流,走上了终身的修习之路。
而这样的茶艺师不仅能吃青春饭反而是越老越吃香。也正是如此,许多茶艺比赛的评委大多已是不惑年纪,而茶界前辈童启庆、徐南眉等资深茶人也经常受邀担任茶艺比赛的评委。
茶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于良子则认为,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老中青三代,而茶艺是个新兴行业,所以年轻人更多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慢慢步入中年甚至老年,而且,现在很多年轻的茶艺师都有志于终生投入,那时候年长的茶艺师就多起来了。茶艺师的队伍年龄梯队就会更显著些。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用着急。
除了有关茶艺师吃青春饭的质疑,不少人指出茶艺比赛总出现些老面孔,茶艺比赛变成了茶人们的自娱自乐。
对此,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海燕指出,“开放式,多形式的比赛已经吸引了广大消费者;从参加群体而言,男女老少,不限身份职业,已让众多圈外人士进入了比赛。”茶艺比赛并非茶人专属的娱乐项目。
不仅如此,少儿茶艺大赛也开始亮相茶博会、茶文化节。如天津市2016首届少儿茶艺大奖赛成为茶博会上吸睛引流的重要活动。
邱威黎对素业茶院、蕴味茶生活、公刘子茶道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茶行外的人士开始学习茶艺。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茶艺培训班里,总有一半学生是茶圈外人士,且公务员、教师、企业干部居多。
笔者报道茶艺比赛过程中,遇到不少爱茶人。他们既不是比赛评委,也绝非参加活动的茶艺师,他们从事着与茶无关的职业,却辗转各地去观摩学习。并随身携带DV,要把茶艺比赛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好回去反复琢磨消化。
茶圈外的观者在茶艺比赛中对茶产生了深刻印象,茶艺比赛的选手则在比赛之后坚定地走入了茶行业,或将自己所见所闻所获运用到自身的行业。但越来越热闹的茶界里,茶人在守住一份清净的同时,又互相学习进步着。
未来的中国将迎来健康红利时代,茶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于良子以为,“任何发展到最后都是一个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之后才能涌现出一批大匠,形成流派的生命力,并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和理念。”中国的茶艺的未来或将是形成一家家流派。
此外,把茶艺师当做茶馆服务员的社会观念将在一次次的茶艺比赛后得到改观,并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培养出审美取向更加健康的观众。
学者龚永新则提出,茶艺的未来需要创新发展并立足于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茶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茶品类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
而随着赛事平提高,周智修认为茶艺比赛的优秀作品可以打造成文化创意产品。如一出出话剧般四处巡演。
未来的茶艺,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茶文化氛围也将越来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