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一步——聚焦《“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前不久,《“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它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8月8日,由上百家机构、上千名专家历时两年共同研究编制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出炉。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规划》分为八篇二十七章,提出12项主要指标,对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描绘出未来5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规划描绘的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中,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首个指标就是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从现在的第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着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此外,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一个国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值得关注的是,多项指标在未来五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6.3件增至12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由2015年的9835亿元增至20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不断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时间内上升为世界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国尚有较大差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进一步加大,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5%。现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合2000多亿美元,美国为4000多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累计投入相当于美国的1/6。
值得关注的是,多项指标在未来五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6.3件增至12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由2015年的9835亿元增至20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不断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时间内上升为世界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国尚有较大差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进一步加大,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5%。现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合2000多亿美元,美国为4000多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累计投入相当于美国的1/6。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着手,发起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规划》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着手,发起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涵盖整个创新链条
“在过去的科技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方面的内容。这次规划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还谈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重视在新情况下发展新经济。”许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以前叫科技规划,这次叫科技创新规划,这一变化突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从整个创新链条出发,涵盖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创新是把技术和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过程。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是综合性作用的结果,研究和开发只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吕薇认为,《规划》体现了创新政策的综合性,不仅包含科技政策,还包含经济、财税、贸易、产业、金融、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正因为是一个政策包,所以在落实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要形成政策合力。否则,有可能导致政策之间出现矛盾,甚至互相抵消。”
薛澜认为,《规划》之所以围绕创新链系统部署,从根本上缘于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大大增强,令人鼓舞。然而,我国科技发展还有不平衡状况,在一些领域处于领跑状态,但在有些领域依然面临激烈竞争,甚至相对落后。”
“各个国家和产业领域都高度关注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由此带来很多新的创新模式以及技术应用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薛澜说,比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科技虽然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其核心创新点往往不在于科技本身的成功,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创新的局面更加丰富多元,对《规划》制定提出了挑战。
薛澜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还是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就是要依靠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新时期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多。《规划》回应了这种需求和期待。”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规划》提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同时,围绕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自由探索与学科体系建设,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国在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了前列,怎样才能走得更快更好?针对新形势,《规划》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前沿性、引领性。”许倞说,如果说制定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更多处于一种赶超追踪局面,《规划》则面向以我国科技发展步入领跑、并跑、跟跑并行的新阶段,更注重构筑先发优势,更注重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说:“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对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颠覆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要有深入研究,要有预测、预警机制。要对颠覆性技术对于传统技术的换代拐点有一个正确判断,再针对预判采取预先的行动,及时部署攻关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只有对颠覆性技术有积极主动的配置,才能把握国际竞争力和主动权。”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薛澜说,历史上,许多科技重大突破酝酿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几次,中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错过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参与甚至引领。“历史不允许我们错过,必须得抓住机会。”
《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在京津冀、上海、安徽、广东、四川、沈阳、武汉和西安等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突出了区域创新。”吕薇说,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布局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创新也在全球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要素在全球流动。哪里环境好,创新要素就流向哪里。所以各地都在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来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要素。”
吕薇指出,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比如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创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创新区。“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分层次地进行布局,体现了因地制宜。”吕薇说。
突出创新文化建设也是《规划》的亮点之一。《规划》提出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创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和社会监督,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吕薇认为,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江浙一带和深圳市场经济都比较发达,但相比之下深圳的企业创新氛围更浓,这跟创新文化有密切关系。调研发现,深圳的很多创业者是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环境来这个城市奋力打拼的,他们都不惧怕失败。创新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敢为人先、宽容失败。”
《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扶贫脱贫到就业创业,科技的发展将让更广泛的人群更便捷、更廉价、更快速、更充分地享受到创新成果。
疾病防治:为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规划》提出,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未来,科技创新将向更多疾病宣战,健康也将会越来越紧密地伴随着你我。
《规划》提出,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
一些专家表示,《规划》提出的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等目标的实现,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污染治理: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
碧水蓝天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未来五年,人们有望看到更加湛蓝的天空,更加清澈的碧水。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全兴介绍,“十三五”是该专项的收官时期,将聚焦京津冀区域和太湖流域,实施一批大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带动北京—廊坊—天津这一京津冀核心区的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转变。
为了让碧水蓝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规划》明确了发展生态环保技术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规划》强调加强灰霾和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等。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
有专家表示,《规划》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提升民众获得感。
移动通信:提升的不仅是网速
“一秒内下载完成一部高清电影,眨眼就能传输数百张照片……”速度的大幅提升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将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但5G网络所提升的并不仅仅是速度。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表示,目前5G移动技术正处于研发阶段,预计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标准。
5G是面向2020年之后的下一代通信技术,我国从2013年开始研究,预计到2018年可能会有第一个版本的5G标准出现,之后再逐步完善成熟。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通过4G阶段的积累,现在的优势更加明显,我国有望在5G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核心作用。”尤肖虎说。
相对于4G,5G将是一场技术上的革命,不但将现在的网速提升1000倍,还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业务体验,如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将会走进百姓生活。
《规划》提出,开展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构建,支持4G增强技术的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推动我国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