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之痰浊内阻型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注射液+盐酸培他啶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和痰浊内阻型症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9..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高发病颈椎疾病,中医认为其属于老年眩晕病症范畴,痰浊内阻为其主要病机,较多文献报道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该病[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该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收治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符合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2]、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010修改)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3]。痰浊内阻型眩晕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4.15±15.23)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2.43±2.0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5.62±16.12)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52±2.17)年。排除标准:脊椎病变、肝肾功能异常、无法耐受治疗、治疗期间死亡、认知障碍、合并重型精神疾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脑卒中病史、心肺功能严重衰竭、尼莫地平等西药药物使用禁忌症、中药过敏史者。两组患者病史、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前均未采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等治疗,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口服;尼莫地平注射液(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02)5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41024524)20 mg/d,静脉滴注,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不使用盐酸培他啶,在上述基础上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药物组成: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20 g,泽泻20 g,陈皮12 g,甘草6 g,葛根15 g。患者每日服用一剂药物,有本院药剂科代为煎药,每剂药加入清水1500 mL,煎至
400 mL,分为约200 mL/份,早晚各温服1份。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中医症候疗效
依据《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VBI:痊愈: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消失大部分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有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或加重。
1.3.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部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统计治疗前和治疗后积分,评估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等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VBI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也是导致患者眩晕的主要病因。西医采用抗凝、扩张脑血管等措施治疗VBI,但是疗效不够理想,为此需从中医角度探索该病治疗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且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疗效可靠,且痰浊内阻症状改善效果理想。
中医认为VBI痰浊内阻症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以气、血、阴、阳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脑窍受扰、气血虚弱、痰阻经络、浊阴不降,故脑窍失利,发为眩晕。为此,痰浊内阻应确立化痰降气的治疗原则,以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泽泻、陈皮、甘草、葛根等八味药组成治疗痰浊内阻型眩晕,较为对症。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两药合用,为治痰浊眩晕之要药;白术燥湿健脾,泽泻利水渗湿与白术加强化痰降浊之功效;陈皮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葛根解肌透疹、举升清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凑降浊化痰之功。全方化痰、降浊、通络、止晕之功效,治疗VBI之痰浊内阻型眩晕证,疗效
显著。
综上所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痰浊内阻型患者的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 温化冰,王小红.痰热证、瘀血证和痰瘀证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J].北京中医学院报,1992,(06):23.
[3]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59.
[4]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08):472-47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41-45.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