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形势下“辽沈文物专题”课程改革探索

2016-11-15 20:25杨小梅
卷宗 2016年8期
关键词:辽沈学时文物

杨小梅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对所需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实践应用技能,能够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新形势下合格人才的基本素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多是以构建理论体系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欠缺,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说明高校的发展游离于社会之外,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依照社会需求的变化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势在必行。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于地方高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设立的,所以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大学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当地的社会需求提供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直白的说就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因此在教学上必须改革以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做法。目前针对历史学科而言,通常有两个途径实现实践教学,一是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比如我们历史系一直开展的省内专业实习和省外专业实习;二是在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第二个途径是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多年来,在历史专业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积累;課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表现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所占比例非常少,尤其是理论课程中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的内容。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学界人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充实与建设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十分薄弱。

《辽沈文物专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探讨怎样加强实践教学,怎样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基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基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辽沈文物专题》这门课原是历史系在2012级(原名《辽沈文物考察》)开设的“建设辽沈区域文化史系列特色课程”之一。在学校转型发展,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人才的大背景下该课程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改革,课程名称改为《辽沈文物专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三轮授课(2012级、2013级、2014级)。课程开设三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不仅教学效果良好,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课程内容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大纲,并且拟编写一部适应转型发展,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精品教材一部。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再实地走近文物,让他们懂得欣赏文物、鉴赏文物,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自古以来人类的智慧与结晶。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强烈兴趣。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与人协作的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辽沈文物专题》课程内容共计32学时,过去全部都是理论课。由于坚持转型的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后的该课程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就是地方性和实践性。教师通过课堂1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概述辽沈丰富的文物资源,重点讲授6大世界文化遗产和辽沈文物资源鲜明的特点,再简单概述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通过16学时的理论教学对辽沈文物资源有了较充分的了解,也使他们充满了期盼,期待课程后半程的实践教学。沈阳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辽沈文物的有关内容,不仅是学科知识完善的必要,更是能激发当代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16课时的实践教学会安排4次市内考察,其中两次是世界文化遗产,另外两次是全国、省、市重点文物。虽然课时有限,但是每学期该课程16学时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考察10个以上的重点文物,同学们受益真是太大了。以2015级历史专业开设的该课程为例,我们安排的4次实践课程,分别考察了北陵、东陵;故宫、张氏帅府;八王寺、三皇庙、常荫槐公馆、九门路、古城墙、罕王宫;实胜寺、锡伯族家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选择考察的历史文物古迹既有颇具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有藏于繁华街道中的庄严的庙宇、神秘的宫殿、近现代的历史遗迹等。每一次考察前都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将要考察的文物的基本概况,考察中也会要求部分同学作讲解,大家也会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改革,所以考核方式也相应进行调整和改革。三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以2015级历史专业为例,期末考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和考察实践的表现;第二部分是期末考核,包括一份课程作业和一份学习该课程的感想收获的文章。其中课程作业是要求每名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的任务量,至少完成两处重点文物的详细讲解和介绍,要求具体详尽,并有一定的学术性。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效果很好。同学们平时成绩既有出勤的表现,也有在考察中是否做了充分的预习,讲解是否熟练、具体等的考核。而期末考核中一方面通过课程作业深入考察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深刻体会了他们对这样授课方式的接受和热爱以及他们的感悟。同学们写到:“这门课带给我的太多了,对每一次考察课都有一种热情和期待,感觉当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喜悦之情,尤其是让我们同学之间有了更多课堂外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专业”。“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四年大学生活的一种福利,我个人很庆幸有这样的机会,很感谢这门课和不辞辛苦为我们讲解的老师和同学。”“这门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丰富了课堂生活,增强了学习兴趣,真正让我们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们开心,而且学到的知识更多,对文物的了解更为全面。”“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谢谢老师能给我们这样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考察,时而很震撼,时而又会很惋惜,曾经风吹日晒都不曾毁坏的文物却被无知的人为损毁,更加深了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上了这门课才明白,原来的课堂学习固然有效,可是这种实地考察更能体会和领略要点,不再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会饶有兴趣的极其专注的听老师的讲解,学到的知识还不会忘记。”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真正体现了融学术知识与课程实践为一体,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也体现了立足辽沈,注重身边的文物古迹,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课程特色。

猜你喜欢
辽沈学时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求索——评委谈“ 我的合唱我的团”2014辽沈合唱大赛
文物掉包案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