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攻击事件被大众传媒频繁报道,校园暴力、伤人和自伤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无疑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基于家庭生态系统观视角,对中学生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并提供一些教育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攻击行为;家庭生态系统;父母子系统
1 攻击行为
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行为(Aggression behavior)是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发展状况将会影响中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发展,同时也能作为衡量他们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1.2 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他们研究并解释了不同的攻击行为理论模型,从归因、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早期集中于理论模型、影响因素的研究,后期集中于攻击行为的干预。
国内则起步较晚,最初是对国外攻击行为研究的介绍,随后出现了探讨攻击行为产生规律及有效控制中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研究。
2 家庭生态系统
2.1 家庭生态系统结构
家庭生态系统主要由父母子系统、孩子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构成。前两者各自运作并互相协作,与后者一起执行多种家庭功能。父母子系统主要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教养方式;孩子子系统主要包括个体人格特征、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家庭关系、家庭社会与环境特征等。
2.2 家庭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学生攻击行为机制分析
在造成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中,家庭原因所占分量最重,因为家庭是中学生活动的第一空间,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乃至犯罪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父母子系统研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其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之一。最重要的是父母教养方式,它概括了父母的各种教养行为的具体特征[1]。众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教养方式可提高儿童自制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及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消极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和个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专制型儿童往往会攻击同伴或者被同伴所统治,放纵型则因行为不受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前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文化水平、职业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父母具有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是较多的体力劳动者。父母文化水平虽是客观变量,但它却会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等主观因素,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父母职业是与父母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一般只有中专及以下的文化水平[2]。
2.2.2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家庭子系统研究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人格形成、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不理想的家庭环境会引起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供给孩子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强化了攻击是解决问题主要策略的不良信念,从而产生更多攻击行为。在高父母冲突环境下成长的中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紧张不安、胆怯或害羞、行为不合群以及被同伴拒绝,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3]。同时,较高的父母冲突也会使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暴力为内容的电子游戏,并产生成瘾倾向。即使父母间是较低水平的冲突,如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待朋友的分歧均会明显地提高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美国的格卢克(R.M.Geluk)的研究发现,有86.7%的犯罪青少年生活于残缺家庭[4]。
2.2.3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孩子子系统研究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并接近成人水平,心理上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情绪情感日渐丰富,但因身心发展具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可塑性和心理发育的滞后性的特点,出现心理与生理成熟度不一致的现象,从而产生多种心理矛盾,影响和决定中学生行为,烦躁不安、冲动易怒、攻击性强等典型的青春期特征,使他们易在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哥们儿义气的驱使下,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冲动的攻击行为。
3 控制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
3.1 引导中学生合理宣泄能量
实验表明,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若能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其攻击能量就得以释放,从而消除攻击倾向。因此,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好友倾诉或进行无破坏性幻想等方法合理宣泄,有助于中学生控制并消除攻击行为,但要注意避免玩网络游戏、喝酒、吸烟等不良行为。
3.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提高家长自身修养和教育能力,通过学习与中学生交流的技巧,训练其对愤怒的自控力并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来减低其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率。中学生与父母有着矛盾的依恋模式,因此父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与孩子沟通、给予信任来提高亲密程度,采用及时阻止和适当惩罚的方法弱化孩子攻击行为,而非暴力打骂促成其逆反心理和模仿行为。多民主少专制,多赞扬少批评,平等尊重孩子,多征求其意见。
3.3 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中学生拥有更高的移情能力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子女个性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中学生在实施攻击行为前,往往遇到思想冲突、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情况。国外一项实验研究证实,对有道德冲突的学生进行培养责任心的训练后,可明显减少他们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父母营造宽容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尊重,成长中的诱惑和不良情绪能及时有效地得以疏导,使孩子发展道德,學会换位思考,增加他们的移情能力而减少攻击行为。
3.4 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和终身教育者,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打架或恶意攻击,尽量不看或少看暴力电影,不采用体罚和暴力,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道歉,乐于助人。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可以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还能让孩子学会利他。
3.5 改变对孩子的关注重点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区,在我们提到家庭教育的时候,多数人会想到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各种课程辅导班或艺术辅导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父母应及早注意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经常沟通,必要时要与学校联系,掌握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一起针对孩子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瑞琪,聂衍刚. 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对策探析——家庭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 心理研究,2014,02:17-22.
[2] 王海英. 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10-213.
[3] 赵兰,唐娟.理科生留守未成年犯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90-791
[4] 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394-400.
作者简介
李明洋(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教育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