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向美国学习的产物,小学期被赋予了高教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传统二学期制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是小学期的重中之重。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围绕这个需求,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期”,推行小学期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从现实的角度,利用“小学期”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从而弥补大学生实践技能“短板”,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无疑是有裨益的。本文主要对国内高校小学期教学和改革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小学期;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小学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课题编号:2015XJJGYBXM04).
1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学期制是由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构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期这种学期制开始逐渐引入各高校。小学期是指在春秋两学期基础上增加带三个学期,国内高校小学期通常在暑假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高校小学期这种学期新模式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部分高等院校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小学期根据社会需求按照不同专业设置一些实践。操作强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不仅是简单的学期时间的调整,它更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上进行转变。学期制是高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育管理的基础,合适的学期制对高校优化办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小学期教学改革的实行,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与国际社会接轨,进一步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实践教学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小学期课程,在实践中结合本校的特色和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现如今我国已有 50 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小学期。高校的小学期制改革正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高校小学期制教学改革让很多大学对这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新事物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够促进高校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承担高校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中随时指导实际应用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很多高校在官方网站上表示,开办“小學期”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国际性,与国际接轨”。
2 高校小学期教学改革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小学期”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国内高校小学期的学期安排是在大学期的教学时间和假期时间缩短一部分供小学期进行课程教学,一般设置在2~4周的时间,专门利用小学期这部分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利用“小学期”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小学期这段教学周期内高校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脱离出来,自身建立起一套完善健全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小学期课程教学,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因为没有考试,学生在“小学期”的学习中可以没有顾虑的进行实践训练,在没有压力非常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更合理的设置小学期课程的内容,怎样安排非计算机专业小学期计算机课程教学,是小学期计算机课程教学首要思考的问题。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在以往的高校教学中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自身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动手能力不会很强,严重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所以要求高校在小学期实践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竞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做出了有意的探索。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行,针对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意见。通过小学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均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升。
3 高校小学期教学改革可以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渠道。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用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采用将企业“请进来”、学生“走出去”的思维方式,通过与企业交流,使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可是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小学期教学改革鼓励学生们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等院校还存在着以应试为目的,轻视动手能力的问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考试大部分是书面考试,造成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只重视考试过关,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使计算机应用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基本都是以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中文操作系统的介绍、主要办公软件及网络基础为授课内容。这些内容在高中就有了简单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初级阶段过程中会盲目认为所需内容过于简单,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生们又会感觉有些难度,导致课程内容衔接不上,难以继续学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小学期课程教学充分考虑到专业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将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相结合。小学期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他们所学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经过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发现企业发展中的发展新动向和新问题。从而使得高校科学研究工作能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实践而服务。
4 高校小学期可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不强。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为使中华民族能够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调配优势资源、与国际模式接轨的高校小学期制加快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存在的每位学生同等对待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部分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高中的课程部分已经学过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而高等院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从零起点开始讲授的,导致课堂上学生不爱听重复简单的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偏远山区来的学生有可能从未碰过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就要从头学起。学生的起点不同,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层次性还不够,不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正面临资源匮乏的状态,夏季小学期的实行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而为期3~4周的小学期,作为一个集中教学环节有助于实现优秀师资、共享平台、实验室的协调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给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交流空间,促进师生平等的交流,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对于高校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增强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 高校小学期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高校小学期可以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可以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有助于完善课堂、实验及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在小学期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关系,既不能只注重理论讲解而不重视实践训练,也不能只重视训练不注重讲解。搞好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做好预习,这样就可以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实践练习是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更多的时间,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这种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下,长学期的课程时间要被缩短,这就需要学校对先前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去掉部分过时的科目,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三学期制不只是简单意义时间安排的长短改变,还可以针对学校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公选课的集中安排,这种改革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课程,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的机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增设学科前沿性的专题或讲座式课程,让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在高校小学期在高校小学期课程中可以设置科研和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大学生可以在小学期中直接参与科技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在小学期内灵活的选择授课时间,在小学期暂时放下大量的教学任务,利用相对完整的一段时间集中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教师有机会可以利用這段时间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交换学术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调整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
6 结束语
小学期的实行与探索,无论对于师生、还是对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一次观念的冲击与行动的变革,而及时总结并交流经验、分析与解决问题、各部门加强联动,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保障我国高校夏季小学期制顺利进行并不断完善的有力手段。
夏季小学期制的实行,各个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做出相应的决策与组织管理安排。这些努力与探索不仅对于该校建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还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 韩国华.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之我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2] 张婷姝.中国大学三学期制实践中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 刘海,王福安,顾炜.基于“三学期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
[4] 赵旭.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小学期制度改革现状[J].高教论坛,2013(9).
[5] 徐佳.学期制度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3).
[6] 郝俊生,方莉,赵永祥.以“三学期制”的实施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
作者简介
关雪梅(1976-),女,满族,辽宁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