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许筱伦+仇永亮
[摘要] 目的 调查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其在促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4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疾病感知问卷(IPQ-R)评分和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分,评估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疾病感知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SF-36量表评分中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提升肝硬化患者的疾病感知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肝硬化;心理护理干预;疾病感知;IPQ-R;SF-36
[中图分类号] R657.3;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3-014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self disease awareness and life qual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to analyze its effects on improving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Mental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regular nursing.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both scored according to IPQ-R and SF-36, and the effects of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Disease awareness level in the patients receiving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scores of four dimension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ocial functions, overal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SF-36 scale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able to improve disease awareness level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enhance patients life quality, which i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recover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Disease awareness; IPQ-R; SF-36
肝硬化是肝脏在致病因素下导致的慢性炎症迁延不愈而出现的不可逆病理变化,是肝细胞在多种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酒精、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疾病)及各种炎性因子的刺激下,肝脏内静息的星状细胞过度分泌胶原修复的一种保护机制[1]。这类疾病发展到后期,易产生不同的代谢紊乱,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临床中医护人员往往忽视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理解和感知,仅停留在指导和治疗措施上,目前国内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感知状况的研究甚少,若能在治疗中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感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则可以提高及改善患者的疾病感知及自我护理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的自我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其在促进肝硬化患者恢复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肝硬化患者84例,发病原因:乙型肝炎肝硬化57 例,酒精性肝硬化16例,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9例,原因不明者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史、症状和体征、生化学、影像学或肝穿刺病理结果等确诊为肝硬化。研究对象中,男49例,女35例;已婚63例,未婚21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6岁,平均(52.16±13.34)岁;学历:大学及以上20例,中学(含中专)41例,小学及以下23例;医保58例,自费26例;病程3~27年,平均(13.96±7.15)年。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实验组40份、对照组39份),有效回收率为94.05%。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内容 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程度、付费类型、病程、饮食及活动锻炼等。
1.2.2 改良疾病感知问卷 疾病感知问卷由Weinman等于1996年根据疾病感知理论编制,Moss-Morris等于2002年对其进行修订形成改良疾病感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IPQ-R)[2]。问卷分三部分,共70个条目:第一部分为症状识别维度,包含14个基本症状,以与疾病相关的症状条目累加计分作为症状感知分数,分数越高表明感知的症状越多。第二部分共38个条目,分7个维度:病程(急慢性)、疾病周期性、疾病后果、个人控制、治疗控制、疾病相关性、情感陈述。第三部分为病因维度,分6个维度:生理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偶然因素、免疫因素,共18个条目。病因维度各条目间彼此独立,不作累加计分。第二、三部分各条目均为Likert 5级评分,1分为完全不同意,2分为不同意,3分为没意见,4分为同意,5分为非常同意。各维度总分除以条目数即为该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疾病感知能力越强。该问卷内部区分效度、结构效度及预测效度具有可接受的重测信度。
1.2.3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表是在全球广泛应用的生活质量调查工具,可针对生理功能、角色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对生活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3]。最终得分换算为0~100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中各个维度的差异。
1.3 调查方法
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IPQ-R疾病感知问卷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填写。为确保真实性及准确性,由调查者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测评开始前统一指导。此后在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实施前后让患者完成两种量表的填写。根据IPQ-R问卷的评分结果得出患者的总均分和各项因子的平均分。根据SF-36健康调查量表获得各维度的分值。
1.4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即在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入院宣教、饮食指导、健康教育、严格观察病情进展、指导用药、落实治疗、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入院后由护士长、责任护士、管床护士以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的显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干预,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与患者及家属双方共同商讨如何执行,建立健康行为模式;采用集中授课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硬化相关常识和日常自我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参与护理及自我维护健康的意义;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如给予患者恰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制定个体化家庭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在疾病静止期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制定膳食处方,强调优质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性,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鼓励患者适当参加家庭社会活动,感受生活乐趣及自身存在价值;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对负性情绪诱发病情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后果进行分析,制定预见性措施,使患者自觉实施自我护理。通过上述多种措施解决或减轻患者在病程中突显的健康问题、发现和避免或者杜绝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7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40份为实验组患者完成,39份为对照组患者完成。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疾病感知问卷评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疾病感知问卷的评分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症状识别与疾病相关的症状个数更多(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个人控制、治疗控制及情感陈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因维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认为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及免疫因素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诱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测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的感知有明显促进作用。
2.3心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首先使用Cronbachα评价两组患者的信度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维度信度值均大于0.7,说明SF-36量表可以用作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护理干预后肝硬化患者的SF-36评分见表3。评分结果表明,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其余维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实施心理干预后可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有效提升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肝硬化在我国属于临床比较多发的慢性疾病之一,治疗过程较长,对家庭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4]。发病期间患者可能会有错误的疾病认知,产生较多的负面心理情绪,使患者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易产生焦虑、急燥和恐惧的心理,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较大,进而对治疗造成直接的影响[5,6]。疾病感知水平也决定患者面临健康威胁或疾病时的应对方法,从而直接或间接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7]。慢性疾病患者常见的疾病感知误区主要体现在疾病及病因的错误认知或理解偏差、疾病相关的心理障碍和缺乏疾病自我管理意识[8]。如果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清楚的认识,势必影响其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从患者对自身疾病形成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也可以预测其病情的转归[9]。如果能够减少患者所受到的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走出认知误区,帮助其建立乐观向上的治疗信心,对其临床疗效的提升及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0]。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实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要给予耐心的解释、鼓励和安慰,与患者保持温馨和谐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处在最佳心理、生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及护理操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坦然的心情[11,12]。对肝硬化患者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能确保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13]。患者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
我们在针对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模式中补充了个体的对疾病的认知模式教育。加入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可以使患者走出这一误区,使患者对所患疾病的印象由模糊而变得清晰,对治疗护理和康复的配合由被动而变成主动,对疾病的认知由认知误区转变成客观评价。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终身性、长期性等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加上医护人员针对诱发病情变化的相关负性因素及后果进行的分析,使患者对疾病感知的固有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盲目进行治疗,能够由被动接受治疗变成主动自我康复。同时自觉健康责任意识和自我效能得到提高,自我护理和自我监测能力增强,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14]。虽然有研究表明慢性疾病患者如何看待疾病和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预后,但目前国内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感知状况的研究甚少[15,16]。我们关注了肝硬化患者的疾病感知固有模式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者开展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同时为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支持,有效解决其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也可以缓和护患关系,为督促患者早期求治,增加其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度及改善预后等方面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本研究表明,对肝硬化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提升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认知,使患者能充分认识到肝硬化的发病特点,加强自我护理和保健,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和疾病感知水平,这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彦俊.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15,21(8):119-120.
[2] 卢群,曾莉,龚美芳,等. 疾病感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6,30(11):1288-1291.
[3] 曹文君,化前珍,王庸晋,等. SF-36量表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心理学特征测评[J]. 现代预防医学,2014, 41(6):964-967,971.
[4] 徐建华. 心理护理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8):56-58,62.
[5] 朱碧华. 心理护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影响分析[J]. 当代医学,2014,20(32):120-121.
[6] 许湘华,芮建宇.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护理策略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0):103-104.
[7] 张丽娣,李乐之. 慢性病感知控制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91-94.
[8] 许贞爱.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治疗及其体会[J]. 吉林医学,2012,33(2):385-386.
[9] 赵迎风.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 12(2):106-107.
[10] 梁月连,黄焰,谢丽珍.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3,34(12):2350.
[11] 乔建歌,杨青敏. 慢性病患者乐观心理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2-596.
[12] 王洁.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3):160-161.
[13] 苏旻,雷波. 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235-236.
[14] 陈树荣.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89-90.
[15] 庞红华,袁天喜,向圆花. 综合性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心理健康状况、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11-113.
[16] 夏宗燕. 专科护理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措施探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50-52.
(收稿日期: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