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湘+张燕+刘敏
摘 要 论文通过CNKI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平台,从发表时间、文献类型、作者和发文单位、发表刊物和被引频次等方面统计分析我国MOOC研究文献现状,认为最近几年国内MOOC研究具有五个特征:研究文献短时间内被广泛关注,但被引概率逐年下降;研究群体以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师为主;出版物以计算机教育、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类为主;研究视角以教育理论与管理为主;研究成果还较少被各级基金会资助。
关键词 被引概率 MOOC 文献影响力 基金会
分类号 G252.8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20
Abstract By CNKI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 and 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 this paper counts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OC research literature in China through the publishing years, literature types,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s. It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fiv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MOOC research, which are the papers have drawn wide concern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ut the cited probability de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research groups are mainly schools, especially university teachers; publicatio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computer educ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mainly based on educ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have rarely been supported by all levels of foundations.
Keywords Cited probability. MOOC. Literatures effect. Foundations.
近几年﹐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迅猛,引起教育、新闻与媒体、计算机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笔者以限定题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或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幕课、慕课),不限定时间和出版形式,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3771条结果,其中关于MOOC研究的综述性文献达24篇。这些综述性文献中有量化分析,也有基于关键词、主题、MOOC平台和运行模式的定性分析;有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也有国内外MOOC教学分析;有基于学术文献的研究分析,也有基于媒体文献和学术文献的综合分析;有基于MOOC研究文献的综述,也有围绕MOOC与图书馆、教育体系等领域或行业的研究综述。但是,尚未见基于被引文数或被引概率的MOOC研究述评。某一领域的文献被他人引用不仅反映了该文献本身的学术价值和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反映了该机构和作者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刊载该文献的出版物的价值也在引用过程中被彰显。可以说,被引概率越大,反映期刊文章的被利用率越高;同时反映科技期刊所载论文的学术价值、资料价值和适用价值[1]。
1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篇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或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或MOOC或幕课或慕课,不限年代和出版物类型,检索时间为2016 年1月12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检索到3771篇相关文献,《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为1136 篇,通过两个检索平台的检索结果对比可知,相关研究文献的被引概率为30.12%;总被引8458次,总他引8374次,他引率99%;篇均被引7.45次,篇均他引7.37次。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发文与被引概率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MOOC研究始于2010年,随后经过了平缓发展期(2010—2012年)、“白热化”集中研究期(2013—2014年)和趋于冷静思考期(2015年至今),相关研究文献被引概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印证了文献老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献被引的概率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因为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在引用对象更加广泛的基础上被引的概率也随之下降[2];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相关研究文献的影响力在减小[3]。
2.2 文献类型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MOOC研究被引文献中的期刊文献达到1060篇,占据整个研究文献的大多数,其中一般期刊文献776篇,核心期刊文献和各类型高质量刊源收录文献282篇,说明MOOC研究被引文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高水平文献较多。
2.3 作者及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量是评价作者及机构影响力的指标之一[4]。以第一作者或独著作者发文数量统计结果来看,北京大学的汪琼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的被引文献量最多,均为7篇。根据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可知,发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都可界定为核心作者,由此统计得到核心作者30余名。进一步检索发现,被引文献量较多的作者大多来自专门的慕课中心(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数字化研究中心(所)、信息管理学院(系)、教育技术研究所(系),只有3名作者来自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教育研究中心,说明MOOC研究中对平台建设、技术支持、学习行为(方式)等理论研究的成果比较受关注。
从表4关于MOOC研究的机构分布来看,北京大学的发文量与被引文献量均排在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机构对MOOC领域研究的关注度。被引率前3的机构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被引率分别为75%、70.83%和68.75%,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发文量与被引文献量虽分别排在第17位、并列第13位,但被引率却排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以上机构在MOOC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5]。
2.4 出版物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刊载MOOC研究文献最多的出版物是《软件导刊》《计算机教育》和《中国教育网络》,分别发文61篇、57篇、55篇;刊载MOOC研究被引文献数量最多的出版物是《计算机教育》和《中国教育网络》,被引文献数量为30篇,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被引文献数量为25篇;被引率排在前三位的出版物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远程教育》,分别为94.12%、83.33%和76.19%。另外,被引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出版物中,CSSCI收录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载文被引用的概率均超过50%,最高的达到94.1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越是高级别出版物刊载的文献质量越高,被他人转载或引用的机会越多[6]。
2.5 学科分析
根据表6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关于MOOC研究文献发文最多的学科是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远远超出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该学科被引文献量也远远超出其他学科,但是被引概率排在前3的学科分别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被引概率分别为46.04%、35.13%和31.75%。这说明,MOOC作为在线或远程教育方式之一,计算机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离不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因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被引率最高;另外,教育领域对MOOC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
2.6 基金分析
检索结果显示,1136篇被引文献中仅86篇文献得到各级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文献量最多,分别为22篇、13篇、9篇,说明MOOC作为近几年兴起并被关注的“新生事物”,尚未获得各级基金的广泛关注及支持。另外,统计发现越是级别高的项目资助产出的文献越容易被他人关注、转载和引用。
2.7 被引频次分析
检索中发现,1136篇MOOC研究被引文献中,核心期刊发文256篇,但是被核心期刊引用的文献高达415篇,是核心期刊发文量的1.62倍;另外,被CSCD、CSSCI、EI刊引用的文献分别为23篇、22篇、1篇。
被引频次也是评价文献、作者及机构、出版物影响力的重要指标[4]。从表7可以看出,井冈山大学王文礼独著、并于2013年刊载在《江苏高教》的“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不到两年时间他引频次高达315次,该文从MOOC兴起的原因和发展历程着手,在总结MOOC优缺点的基础上,谈到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另外,对比表4中被引文献量前10的机构和表7他引频次较多的作者所在机构发现,仅3个他引频次排前10的文献来源机构在发文量排前10的机构中,尤其是他引频次排前3的文献来源机构均不在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中。
3 国内MOOC研究现状与展望
通过对MOCC研究文献的类型、作者及机构、出版物、所属学科、资助基金、影响力及被引率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国内MOOC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研究文献关注度迅速广泛,但被引率逐年下降
从2010年出现第一篇MOOC研究文献到今天的短短六年时间内,经过最初两三年的平缓发展期后,MOOC研究文献量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2013年文献量是2012年的39倍,2014年是2013年的6倍,2015年是2014年的2倍。同时,2013年被引文献数量是2012年的29倍,2014年是2013年的4.7倍,2015年是2014年的50%左右。这说明,MOOC不管是作为教师新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或者说,MOOC不管是在教育领域、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领域,还是政府和新闻媒体机构,都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近几年甚至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它不仅引领了相关领域或学科的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被引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也说明近两年的文献因为发表年限过短难以有高被引论文出现[7],或许该研究热点已进入冷静思考或更深层次的研究时期。
3.2 研究群体以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师为主
根据对作者及所在机构的统计分析发现,MOOC的研究群体多为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某学科类别大学、职业院校、中小学等,作者大多来自学校新成立的专门的慕课中心(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及数字化研究中心(所)、信息管理学院(系)、教育技术研究所(系)、各个学科的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室等。在互联网+时代,MOOC的研究与发展,不应该只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需要社会各界、政府机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参与,如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专家、政策制定与管理者、新闻媒体与舆论传播等群体,这些群体可突破教育领域,从多角度多维度对MOOC进行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MOOC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3.3 出版物以计算机教育或互联网技术类为主
根据出版物所属领域的统计分析,MOOC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计算机教育、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专业性期刊,说明MOOC不仅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于教育领域也有其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出版物的影响程度看,刊登MOOC研究的核心期刊不多,但发文文献引用率排前10的出版物中,有7个出版物均为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收录刊,而且排前3的出版物被引率达到70%以上,其中《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被引率最高,达到94.12%。这说明MOOC研究的科研人员中,不泛科研能力、敏锐洞察能力较强的人。建议影响力较大的非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他领域的核心期刊对MOOC给予更多关注,为MOOC研究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氛围。
3.4 研究视角以教育理论与管理为主
从MOOC研究文献所属学科来看,关于MOOC的选题主要来自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科,从MOOC包含的要素来看[8],教师和学生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因此研究多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视角出发。另外,高等教育、外国语文文学、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视角也有较多涉及,从研究视角看,主要特点有二,一是由于研究群体集中于高等学校,因此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其他视角的研究较少。众所周知,MOOC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的研究必不可少,但互联网、经济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也非常重要,需进一步拓展。二是已有研究中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分析较少。笔者认为,MOOC研究应将视角放得更开一些,从多视角开展研究将更有利于研究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经验的传播。
3.5 研究成果鲜少被各级基金委资助
根据基金资助情况的统计,1136篇被引文献的基金资助率仅7.5%,说明近年被各个领域广泛关注的MOOC研究,大多出于研究人员个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行为,还未被达到国家重视、各级基金委关注的程度。笔者建议,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的基金组织能够给予MOOC更多的关注及支持。
参考文献:
[ 1 ] 严家高,答邦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5):44-49.
[ 2 ] 王亮.基于SCI引文网络的知识扩散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 3 ] 魏瑞斌,田大芳,武夷山.基于被引生命周期的期刊被引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9-85.
[ 4 ] 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3种高影响力外文源刊的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1-60.
[ 5 ] 杨俊丽.基于JASIST的图书情报研究热点透视[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22-25.
[ 6 ] 王泽武,马淑坤,王志国.《现代情报》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0(5):109-111.
[ 7 ] 任湘,苏爱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及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5(3):67-71.
[ 8 ]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任 湘 湖南农业大学改革发展处干事、馆员。湖南长沙,410128。
张 燕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教研科副科长。湖南长沙,410128。
刘 敏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站站长、馆员。湖南长沙,410128。
(收稿日期:2016-02-19 编校: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