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萍+周小燕
摘 要 论文以大学生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选取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作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及Excel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描述了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重要作者及核心研究机构的分布状况,为同仁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运用共现和共引分析方法,揭示了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频关键词,并结合相关论文内容,对1998至2015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领域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养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Ⅲ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10
Abstract Tak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ing the CNKI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as the data source, and using CiteSpace III information visualized analysis software and Excel to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dat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papers from aspects of periodical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the important autho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s study.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method of co-occurrence and co-citation analysis, it reveals the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which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fiel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ontent of related paper, it also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5.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Visualization analysis. CiteSpaceⅢ.
信息素养是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率先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并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信息素养的涵义就是在这些概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进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才能面对信息类型的多样性、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挑战[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和研究持续升温,大量相关学术论文相续问世,本文拟利用可视化方法,对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期刊论文进行图谱分析,从而凸显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样本来源于中文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核心期刊;检索式为:(信息素养OR信息素质)AND(大学生OR高校);检索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通过篇名、关键词、主题三种方式分别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剔除非相关文献,并将来源于两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整合去重后共得到有效文献972篇。命中文献时间跨度为1998—2015年。
1.2 研究方法
可视化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简而言之,可视化是一种使复杂信息能够容易和快速被人理解的手段,是可以放大人类感知的图形化表示方法。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团队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一款免费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科领域知识基础和前沿热点,目前使用十分广泛[4]。
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文献信息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作者、期刊来源、关键词、引用文献等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现状、发展和演进趋势。
2 外部特征数据分析
2.1 论文年代分布
论文年代分布是衡量某一学术领域研究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5],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研究主题的论文最早出现于1998年,纵观图1中的曲线,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产出大致分为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其中1998—2003年增长相对缓慢,属于起步阶段,即随着计算机的日渐普及和纳入教学范畴,我国学术研究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2003—2006年,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现高速发展,并于2006年达到顶峰,高达113篇;2007—2015年走向较为平缓,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平稳发展阶段,其中2007—2011年发文量接近水平走向,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逐渐向各学科领域渗透、走向成熟,而2012年、2013年一定幅度的下降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思考阶段,近两年随着“MOOC”“大数据”等新概念的提出,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口,发文量呈回升态势。2015年的数据不全,预测将会达到上一年的水平。综上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将顺应时代特征深入持久地开展。
2.2 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论文来源期刊分析能够反映出对某一主题进行研究的主要领域,也能够间接显示学术期刊对该研究主题的关注度。本文收集的论文来源于147种核心刊物或重要刊物。其中,26种为图书情报学刊物,占刊物总数的17.69%,601篇文献发表于该类刊物,占全部文献的61.83%;39种为教育学刊物,占26.53%,刊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共251篇,占25.82%;另有12.35%的研究论文分布于55.78%的其他类核心刊物。显然,“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图书情报界和教育界关注的重要研究主题,且以图书情报界为主。
本文将载文量在25篇以上的来源刊物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载文量较多的期刊有图书情报工作(73篇)、图书馆论坛(60篇)、中国成人教育(55篇)等。从表1可见61.73%的论文都集中在15种期刊上,其中13种刊物为图书情报学类的期刊,2种为教育学类的期刊,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主题的论文发表相对较为集中。
年篇均被引量和下载量是指某期刊上刊载文章的被引量和下载量分别除以其发表时长后的平均值,是在排除文章被引和下载量的时间累积性后,反映出期刊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年篇均被引量和下载量最高,2种教育学类期刊年篇均被引量和下载量均较低,凸显了图书情报界在该研究领域的较高影响力。
2.3 论文作者可视化分析
将论文数据导入CiteSpaceⅢ软件中,对相关选项进行设定。设定时间跨度1998—2015年,时间切片为1年;主题词来源选择全部;节点类型选择Author;调节阈值设定为(2,2,20),(2,2,20),(2,2,20);路径选择最小生成树。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分布图。
在图2中,节点圆圈及字体的大小代表了该节点作者的发文量,圆圈越大、字体越大则发文越多;圆圈中深浅不一的圆环代表发文的年份,图的横标列示了年份;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越短表示合作次数越多、合作越密切。图2中显示孙平、曾晓牧、陈文勇、彭奇志等学者的节点较大,发文相对较多;其他多数节点圈较小,节点整体比较分散,节点间连线较少,且每一个节点的色块比较单一,表明在该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多发文量少,相互间合作少,多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研究持续时间较短;图中孙平与曾晓牧、陈文勇与杨晓光合作较多。据统计972篇论文共有作者1317人,其中1148人发文量为1,占作者总人数的87.17%,作者数为1~2人的论文835篇,占论文总数的85.90%,结合作者共现图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产作者较少,没有形成较为核心的作者群。
2.4 论文作者机构可视化分析
在CiteSpaceⅢ软件界面中,将节点类型改为Institution,其他设定基本保持不变,运行软件后得到作者机构图谱,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节点圆圈最大的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其节点色环渐变明显,表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最多、跨越年份长,共发文21篇。其他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依次有清华大学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但其节点色块单一,表明这些机构论文发表年份相对集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为瞬时性。图3中节点间的连线仅有5条,显示跨机构的合作研究较少。笔者对发文机构的进一步统计表明:具有跨机构合作(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视为同一机构)的论文共86篇,占论文总数的8.85%,其中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合作文献最多,共10篇;跨国合作研究文献仅5篇。据此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中坚力量主要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其他机构对此主题的研究较为分散,且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较少,与国外的合作十分欠缺。
3 共现与共被引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CiteSpaceⅢ软件设置为:时间切片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阀值(2,2,20)、(2,2,20)、(2,2,20);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运行软件后可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图4(a)为聚类视图,图4(b) 为时区视图,聚类视图显示的是主题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及中心度,时区视图则展现出主题关键词的发展和演进。
图中圆环的大小表示关键词的共现频次;环的色块深浅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年份;环的厚度代表某一年份内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连线表示关键词间共现的年代。最外层色环表示共词中心性(Centrality),即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的大小。中心性高的节点为关键节点,关键节点通常是在该领域中被关注和引用最多的主题。经CiteSpaceⅢ软件统计分析,可知“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分别达311次、194次和183次,显示大学生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信息素养(质)教育的研究,包括对信息素养教育理论、问题和现状研究等,且研究学者们认为图书馆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图4(a)可以看出,主题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文献检索课”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性,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以研究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为主,而对“信息道德”的研究相对不足,而“文献检索课”则表明其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图4(a)中“师范学生”出现的频次也较高,表明学者们对“师范学生”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问题极为关注,师范学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
通过CiteSpaceⅢ软件统计分析和图4(b)的直观展现,发现各年代出现的热点关键词有:“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1998)、“信息道德”(2001)、“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2004)、“指标体系”(2006)、“在线信息素质教育”(2007)、“嵌入式教学”(2010)、“课程整合”(2010)、“MOOC”(2014)、“大数据”(2014)。从这些关键词的演变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热点的转变:由最初的信息素养教育三个方面的探讨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其后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得到重视,2010年后信息素养的嵌入式教学和课程整合教育得到广泛研究;而2014年MOOC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迅速被纳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热点。
3.2 文献共被引分析
在CiteSpaceⅢ软件界面,选择节点类型为Cited Reference,分别在前、中、后三个时间分区中设定引文数量、共引频次和共引系数三个层次的阈值,选择关键路径算法,运行软件后呈现相关文献共被引网络统计数据,其中被引频次超过15次的文献列表,如表2所示。
被引文献网络统计数据中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素养教育。陈超美博士将那些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并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定义为关键节点[6]。CiteSpace软件以中间中心性来显示关键节点文献。从表2中可以看出所代表性论文有马海群的《论信息素质教育》、孙建军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及邹志仁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等,均以信息素质教育为研究主题,表明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还不够丰富。
根据表2可知,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发表的文章被引次数最多,达24次。该文是一篇关于信息素养的会议报告,文中给出信息素养较为确切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沿用。同样被引用24次的是马海群于1997年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信息素质教育》一文。这些文献都是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作。
突增文献是指被引频次在某段时间内突然增加的文献,其突增性值较高。表2中的突增文献是孙平和曾晓牧2004年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认识信息素养》,该文在2006年被引用8次,主要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实质及其内容、发展和走向,探讨了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研究的基础和目标,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其研究进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4 结果探讨
4.1 研究随时代特征深入开展
1998年至2014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由起步阶段到极速上升,而后逐渐走向成熟。当前,随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迅速发展[7]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有了新的切入点,2014年和2015年发文量相较于前两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论文年代分布曲线呈现新一轮上升趋势。
4.2 来源期刊分布范围相对集中
通过对论文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发现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界和教育界,其中图书情报界的研究占绝对优势,且图书情报界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较高。同时,也反映出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期刊分布范围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4.3 核心作者群尚未显现且合作有待加强
论文作者可视化分析表明,“大学生信息素养”领域研究学者大多发文量少,87.17%作者只有1篇,论文产出相对较高的作者研究持续时间不长,多为瞬时性研究,作者间的合作更为稀少,未显现出核心作者群体。对作者机构的分析也显现出对于该主题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较少,与国外的合作更是欠缺。合作研究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步伐,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成果质量,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合作亟待加强。
4.4 研究内容有待扩充和丰富
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显示大学生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信息素养(质)教育的研究及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研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课程整合的研究虽有涉及但仍旧不足,有待扩充加强。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道德失范现象大量涌现,如信息污染、信息欺诈、信息病毒等,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主力军,信息道德失范现象时常出现,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关于信息道德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需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的研究,以提高其信息道德水平,减少大学生信息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 1 ] 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4):8-11,106.
[ 2 ] 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4-37.
[ 3 ] 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5):197-199.
[ 4 ] 李阳,谢笑,谢阳群.基于CiteSpaceⅡ的国际图情领域信息共享研究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13(4):45-48,71.
[ 5 ] 杨思洛,韩瑞珍.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2(4):22-28.
[ 6 ] 刘丽.基于CSSCI的国内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6-30.
[ 7 ] 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何晓萍 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31。
周小燕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
(收稿日期:2016-02-05 编校:刘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