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
近年道教音乐研究之综述(2008—2015)*
●胡军
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在传承与保护、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历史阶段成为道教音乐学科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回顾2008—2015年间的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现状和特点,并对道教音乐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思考。
2008—2015;道教音乐;学术研究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促进了道教生态文明建设和道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以2008年为开端,在道教音乐的学术领域,经过学术界和道教界的共同努力,2008年以来的道教音乐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这一历史阶段为当前的道教音乐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呈整体推进之势,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活动、学术基金和学术资讯成为这一时期道教音乐研究的突出亮点。
(一)学术著作
2008—2015年,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研究著作约15部,从论著的内容和出版形式看,可以分为系列研究、专题研究和音乐文集等成果类型。
1.在系列研究成果方面。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中,出版有胡军的专著《当代正一与全真道乐研究》(2008年);由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资助,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丛书”,先后出版有刘红的专著《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以“天功”科仪为例展开的讨论》(2010)年,曹本冶、刘红的合著《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2011年),曹本冶的专著(吴艳、秦思翻译)《道教仪式音乐:香港道观之“盂兰盆会”个案研究》(2012年),曹本冶、朱建明的合著《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音乐研究》(2012年),以及刘红主编的《中国道教音乐史略(修订版)》(2013年)和杨民康、杨晓勋的合著《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201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随缘文库”和“厦门朝天宫道学教材丛书”中,分别出版有蒲亨强的专著《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2012年)和《道教音乐学》(2013年);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则有吉宏忠编著的《上海道教音乐》(2015年)。
图1 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丛书——道教音乐图片(转引自百度)
此外,由澳门道教协会出版,吴炳志、王忠人主编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用 2009年)和《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续篇)》(2011年),系澳门道教协会申报“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系列性成果。
2.在专题研究成果方面。这类研究主要关注于某一区域或领域的道教音乐研究。如刘红主编的《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①刘红:《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孙秀华、张磊的合著《山西道教音乐》②孙秀华、张磊:《山西道教音乐》,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分别为成都和山西地区道教音乐的专题性研究;须旅的专著《玉音仙苑——泰山岱庙藏谱解译》③须旅:《玉音仙苑——泰山岱庙藏谱解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是以岱庙藏谱为对象,对泰山道教音乐的发生、形成、流传以及艺术特色的考察;赵书峰的专著《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④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是以民族志和音乐形态学等理论为基础,以道教音乐为例证对跨族群音乐展开的专题探讨。
3.在音乐文集成果方面,主要有史新民的专著《探赜索引——史新民音乐文集》⑤史新民:《探赜索引——史新民音乐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刘红的专著《乐于仙俗——刘红音乐论文集》⑥刘红:《乐于仙俗——刘红音乐论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胡军、孙凡主编的《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文选》⑦胡军、孙凡:《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文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这类成果集中反映了武汉音乐学院教师和校友多年来在道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
(二)学术论文
2008—2015年,学术论文的成果数量最多,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最广。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近200篇,从论文研究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道教音乐的历史文献研究、仪式音乐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综述比较研究、美学思想研究和现实发展研究等方面。
1.历史文献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从史学角度探寻道教音乐历史发展和文献价值。其中,关于道家著作和道教经典中音乐史料及其理论的研究主要有:蒲亨强的《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⑧蒲亨强:《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载《乐府新声》2008年第1期。,王小盾、王皓的《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⑨王小盾、王皓:《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载《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胡军的《清版〈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⑩胡军:《清版〈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载《黄钟》2011年第4期。,刘仲宇的《道教音乐的历史起点与形上之思》、杨立志的《明代武当山国醮与道教音乐考述》(11)刘仲宇:《道教音乐的历史起点与形上之思》,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国醮与道教音乐考述》,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张泽洪的《明代皇家道士朱权及其音乐理论研究》(12)张泽洪:《明代皇家道士朱权及其音乐理论研究》,载《黄钟》2014年第2期。等;关于道教音乐流变和科仪音乐传承的研究主要有:于民雄的《浅论道教音乐的源流与特点》(13)于民雄:《浅论道教音乐的源流与特点》,载《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荆荻的《崂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4)荆荻:《崂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载《音乐时空》2015年第2期。,蒲亨强、贾力娜的《东晋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15)蒲亨强、贾力娜:《东晋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载《音乐研究》2014年第3期。等;关于洞经音乐源流的研究主要有:段龙山的《施甸洞经音乐的源流及谈演习俗》(16)段龙山:《施甸洞经音乐的源流及谈演习俗》,载《民族音乐》2008年第6期。,杨知秋的《大理洞经源流探》(17)杨知秋:《大理洞经源流探》,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甘绍成的《洞经音乐产生时间考辨》(18)甘绍成:《洞经音乐产生时间考辨》,载《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等;关于道教乐谱辨析和乐曲考源主要有:孙晓辉的《〈玉音法事〉收录道曲溯源考证》(19)孙晓辉:《〈玉音法事〉收录道曲溯源考证》,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赵光强的《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20)赵光强:《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载《交响》2014年第3期。,王皓月的《〈华夏赞〉考略》(21)王皓月:《〈华夏赞〉考略》,载《中国道教》2014年第2期。,李强、何小全的《法曲考源》①李强、何小全:《法曲考源》,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1期。等。这一时期,道教音乐历史文献的学术论文约有40篇,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学术领域。
2.仪式音乐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仪式的音乐属性、音乐形态和风格特征等方面对道教音乐开展的本体性研究。其中,有的是对道教音乐的概述:如刘晓静、马蕾的《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②刘晓静、马蕾:《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郑雅中的《台湾道教灵宝派普渡仪式与音乐研究》③郑雅中:《台湾道教灵宝派普渡仪式与音乐研究》,载《乐府新声》2012年第2期。,蒋燮的《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器乐的风格特征》④蒋燮:《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器乐的风格特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等;有的是对道教音乐的考察或音乐本体研究:如欧阳亮的《恩施民间道教度职仪式音乐调查报告》⑤欧阳亮:《恩施民间道教度职仪式音乐调查报告》,载《艺术探索》2008年第6期。,方建军的《蓬瀛仙馆的早课仪式及用乐》⑥方建军:《蓬瀛仙馆的早课仪式及用乐》,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费杰成的《论“龙虎道乐”的二律辩证思维》⑦费杰成:《论“龙虎道乐”的二律辩证思维》,载《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冷高波的《山东烟台地区全真道音乐考析——兼析四大调套曲》⑧冷高波:《山东烟台地区全真道音乐考析——兼析四大调套曲》,载《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赵书峰的《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⑨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载《黄钟》2010年第2期。,林琳、郝亚莉的《泰山碧霞祠道教音乐所用曲牌音乐结构研究》⑩林琳、郝亚莉:《泰山碧霞祠道教音乐所用曲牌音乐结构研究》,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王小玲的《龙虎山天师道醮乐衬词的特点和意义》(11)王小玲:《龙虎山天师道醮乐衬词的特点和意义》,载《艺术探索》2011年第3期。,谢丽萍的《连城道教经韵的旋律和节奏特点》(12)谢丽萍:《连城道教经韵的旋律和节奏特点》,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1期。,李萍的《上海崇福道院早晚功课仪式音乐考察与简析》(13)李萍:《上海崇福道院早晚功课仪式音乐考察与简析》,载《歌海》2013年第2期。,杨民康的《论云南蓝靛瑶道教仪式音乐中的民歌演唱套路》(14)杨民康:《论云南蓝靛瑶道教仪式音乐中的民歌演唱套路》,载《中国音乐》2014年第2期。,马珊珊、魏波的《平顶山玉皇庙道教音乐形态研究》(15)马珊珊、魏波:《平顶山玉皇庙道教音乐形态研究》,载《歌海》2014年第4期。,陈芳、罗集的《浙江金华赤松黄大仙宫课诵科仪音乐调查报告》(16)陈芳、罗集:《浙江金华赤松黄大仙宫课诵科仪音乐调查报告》,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匡传英的《试析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旋律特征》(17)匡传英:《试析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旋律特征》,载《大舞台》2014年第4期。等;有的是对道教音乐形态的比较研究:如李文军的《萧山道教丧葬仪式音乐考察与比较研究》(18)李文军:《萧山道教丧葬仪式音乐考察与比较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3期。,于立柱、李涛的《河北省清河与巨鹿两地道教音乐形态之比较》(19)于立柱、李涛:《河北省清河与巨鹿两地道教音乐形态之比较》,载《音乐创作》2015年第4期。;有的则是对道教综合音乐体制和仪式音乐功能的探讨:如李伊文的《上海城隍庙早课仪式及音乐在仪式中扮演的角色》(20)李伊文:《上海城隍庙早课仪式及音乐在仪式中扮演的角色》,载《歌海》2011年第2期。,童杨、许平南的《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歌、舞、乐为一体的道乐体系》(21)童杨、许平南:《泰宁的清微派道教音乐歌、舞、乐为一体的道乐体系》,载《世界遗产》2013年第2期。,王丹的《崇福道院早课音声考察——对音声与仪式、信仰之互动关系的思考》(22)王丹:《崇福道院早课音声考察——对音声与仪式、信仰之互动关系的思考》,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4期。等。
3.地域文化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以某一区域道教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对道教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关系及其文化特征的探讨:如刘振涛、冷高波的《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以烟台地区为例》(23)刘振涛、冷高波:《论胶东道乐艺术对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以烟台地区为例》,载《天籁》2009年第4期。,赵书峰的《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24)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载《黄钟》2010年第2期。,金平的《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25)金平:《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载《黄钟》2012年第1期。,郭益欣的《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①郭益欣:《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载《剑南文学》2012年第8期。,王忠人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地域性与混融性特点》、袁野璐的《论“南岳韵”的地域性特征》和龚道远的《浅谈湖北恩施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分类观》②王忠人:《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地域性与混融性特点》,袁野璐:《论“南岳韵”的地域性特征》,龚道远:《浅谈湖北恩施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分类观》,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金平的《中原民间道教音乐文化的保护、发展——以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为例》③金平:《中原民间道教音乐文化的保护、发展——以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为例》,载《大众文艺》2014年第11期。,王鹏、魏福平的《泰安道教音乐与民间戏曲研究》④王鹏、魏福平:《泰安道教音乐与民间戏曲研究》,载《通俗歌曲》2015年第1期。等。
4.综述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一是对道教音乐研究的分析和回顾:如胡军的《武当道教音乐研究之回顾》⑤胡军:《武当道教音乐研究之回顾》,载《黄钟》2008年第4期。,刘红的《当代道教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1957—2008)》⑥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1957—2008)》,载《音乐研究》2010年第2期。、《从“冷门”到“热点”——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⑦刘红:《从“冷门”到“热点”——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载《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5期。,胡军的《钩沉索隐寻道问乐——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回顾》⑧胡军:《钩沉索隐寻道问乐——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回顾》,载《黄钟》2013年第4期。,陈文安的《2001—2010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综述》⑨陈文安:《2001—2010中国道教音乐研究综述》,载《歌海》2014年第3期。等学术史研究;二是以道教音乐为对象的著作评述:如谭学胜的《孙凡〈全真正韵闵谱研究〉书评》⑩谭学胜:《孙凡〈全真正韵闵谱研究〉书评》,载《四川戏剧》2010年第3期。,任怀歆的《濠江道韵喜谱新华章——贺〈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出版》(11)任怀歆:《濠江道韵喜谱新华章——贺〈澳门道教科仪音乐〉出版》,载《中国道教》2010年第1期。,李刚的《道乐著经典仙韵全景现——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12)李刚:《道乐著经典仙韵全景现——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载《中国音乐》2013年第2期。,陈华丽的《曲折探索中的科仪音乐——评〈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13)陈华丽:《曲折探索中的科仪音乐——评〈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载《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13期。,陈文安的《“活态”道乐,教育传承——评〈道教音乐学〉》(14)陈文安:《“活态”道乐,教育传承——评〈道教音乐学〉》,载《歌海》2014年第6期。等评论;三是道教音乐相关的比较研究,其中既有道教与其它宗教和民间音乐的比较,也有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之间的比较,还有道教宗派及其音乐流派的比较:如项阳的《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同性的思考》(15)项阳:《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同性的思考》,载《天籁》2009年第1期。,刘红的《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16)刘红:《香港与大陆之道教音乐的比较研究——有关发生环境的分析》,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张豫宁的《佛乐梵呗与道教音乐》(17)张豫宁:《佛乐梵呗与道教音乐》,载《艺术教育》2011年第6期。,刘红的《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上)》(18)刘红:《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上)》,载《大音》2013年第2期。、《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下)》(19)刘红:《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下)》,载《大音》2014年第2期。,贾力娜的《原始宗教与道教仪式音乐传承之比较研究——以彝族布摩歌与道教全真正韵为例》、王静的《佛道课诵仪式音乐比较研究——以总佛寺与紫霄宫为例》(20)贾力娜:《原始宗教与道教仪式音乐传承之比较研究——以彝族布摩歌与道教全真正韵为例》,王静:《佛道课诵仪式音乐比较研究——以总佛寺与紫霄宫为例》,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吕锤宽的《道教仪式音乐的体系及其风格特征》(21)吕锤宽:《道教仪式音乐的体系及其风格特征》,载《黄钟》2014年第2期。,颜婷婷的《佛教焰口与道教施食仪式音乐形态特点之比较研究》(22)颜婷婷:《佛教焰口与道教施食仪式音乐形态特点之比较研究》,载《歌海》2014年第6期。等。
5.美学思想研究。道教音乐美学思想是道教音乐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道教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及审美风格,其中不乏对道家著作和道教经典中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如陈红的《道乐: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中的显现》(23)陈红:《道乐:道家艺术精神在音乐中的显现》,载《音乐探索》2008年第2期。,王振东的《从“巫”到“礼”——道教音乐美学思想流变简述》(24)王振东:《从“巫”到“礼”——道教音乐美学思想流变简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杨田华的《云南洞经音乐多元化的审美风格分析》①杨田华:《云南洞经音乐多元化的审美风格分析》,载《艺术研究》2010年第4期。,夏英的《致虚守笃音声相和——道教音乐中传统美学思想之管窥》②夏英:《致虚守笃音声相和——道教音乐中传统美学思想之管窥》,载《飞天》2011年第6期。,唐明邦的《浅析道教音乐的独特魅力》、张金涛的《道教正一派音乐的宗教内涵、表现特征与衍变趋势》、傅利民的《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文化特质透视》和任宗权的《欣赏〈道经〉中描述的“仙乐”世界——审美仙境中的道教音乐》③唐明邦:《浅析道教音乐的独特魅力》,张金涛:《道教正一派音乐的宗教内涵、表现特征与衍变趋势》,傅利民:《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文化特质透视》,任宗权:《欣赏〈道经〉中描述的“仙乐”世界——审美仙境中的道教音乐》,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田宇的《浅论道教科仪音乐的“美”与“审美”》④田宇:《浅论道教科仪音乐的“美”与“审美”》,载《北方音乐》2015年第7期。,还有李雄燕的《〈南华真经〉注疏群体的“雅”、“俗”音乐美学观浅探》⑤李雄燕:《〈南华真经〉注疏群体的“雅”、“俗”音乐美学观浅探》,载《大家》2012年第9期。,庄怡红的《至乐自然——论〈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⑥庄怡红:《至乐自然——论〈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等。
6.现实发展研究。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不断引起道内外的关注,其中研究涉猎道教音乐文化传承和现代价值,以及对道教音乐创编和表演方法(唱与奏)的探讨:如李小宁的《陕北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的现代音乐价值》⑦李小宁:《陕北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的现代音乐价值》,载《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刘兴武的《河北宁晋如意道音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⑧刘兴武:《河北宁晋如意道音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载《小说评论》2012年第1期。,金平的《关于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思考》⑨金平:《关于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载《学术界》2013年第1期。,茌家飚、毛建明的《道教音乐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⑩茌家飚、毛建明:《道教音乐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载《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张凤林的《苏州道教音乐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和陈大霖的《多做基础工作,为道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再生能源》(11)张凤林:《苏州道教音乐的历史及现状分析》,陈大霖:《多做基础工作,为道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再生能源》,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胡军的《“经忏丛林”的道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关于武汉长春观道教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下思考》(12)胡军:《“经忏丛林”的道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关于武汉长春观道教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下思考》,载《黄钟》2014年第2期。,刘欢、毛美娜、宋广荣的《道教仪式音乐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13)刘欢、毛美娜、宋广荣:《道教仪式音乐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载《神州》2014年第14期。,郭蕊的《无锡道教音乐非物质文化品牌维护战略研究》(14)郭蕊:《无锡道教音乐非物质文化品牌维护战略研究》,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宋艳的《分析道教音乐与道教旅游的关系》(15)宋艳:《分析道教音乐与道教旅游的关系》,载《旅游纵览》2014年第11期。,陈文安的《道乐传承及现代启示》(16)陈文安:《道乐传承及现代启示》,载《黄河之声》2014年第3期。等。关于道教音乐的创编和演唱技法的探讨,分别有龚华华的《〈小赞〉旋律在〈武当山——太极道〉中的变型处理》(17)龚华华:《〈小赞〉旋律在〈武当山——太极道〉中的变型处理》,载《“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版。和李志慧的《歌唱“破音”现象浅析与对策初探——由武当山道乐诵经引发的思考》(18)李志慧:《歌唱“破音”现象浅析与对策初探——由武当山道乐诵经引发的思考》,载《歌唱世界》2015年第4期。等论文。
(三)学位论文
2008—2015年,以道教音乐为选题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呈上升之势,据粗略统计,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2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24篇。
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涉及到比较研究。一是跨宗教的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如袁瑾的博士学位论文《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19)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该文以佛教瑜伽焰口和道教铁罐施食仪式为例,通过对佛教宁寺佛教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和道教白云观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的实录及对比分析,进而探讨其佛教瑜伽焰口与道教铁罐施食仪式的音乐形态及功能;二是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如赵书峰博士学位论文《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①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通过湖南瑶传道教的还愿与梅山仪式音乐对比,探讨了不同族群音乐的文化特质。
这一时期从道教音乐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一是关于区域性道教音乐文化及其音乐形态的研究。如匡传英的《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②匡传英:《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龚道远的《湖北恩施崔坝镇“度职”仪式音乐研究》③龚道远:《湖北恩施崔坝镇“度职”仪式音乐研究》,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袁野璐的《台湾道教“禅和派”音乐研究》④袁野璐:《台湾道教“禅和派”音乐研究》,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二是关于音乐人类学中的道教音乐研究:如赵恒的《仙乐清妙,道法自然——道教音乐文化之研究》⑤赵恒:《仙乐清妙,道法自然——道教音乐文化之研究》,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炁
,周文照的《玄乐道:道乐养生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以武当山为例》⑥周文照:《玄乐道炁:道乐养生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以武当山为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三是关于道教音乐审美及音乐比较研究:如邹亚洲的《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模式——兼论儒、道音乐思想》⑦邹亚洲:《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模式——兼论儒、道音乐思想》,吉林: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廖静的《从道家之虚静及尼采之虚无论古筝演奏审美诉求》⑧廖静:《从道家之虚静及尼采之虚无论古筝演奏审美诉求》,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此外,赵光强的《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⑨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李志慧的《武当山道教诵经音乐诵唱技法研究》⑩李志慧:《武当山道教诵经音乐诵唱技法研究》,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杨婷婷的《坤道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11)杨婷婷:《坤道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等,是近年来硕士学位论文中具有新意的道教音乐研究选题。
(四)学术活动
2008—2015年,是道教音乐学术活动的活跃期和收获期,除道教音乐的学术研讨会议外,道教音乐的艺术交流和展演也成为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道教音乐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并行不悖,共同推动了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诸如“国际道德经论坛”、“国际道教论坛”等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为道教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其中,“两岸四地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12)2011年,由澳门道教协会主办、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协会、香港蓬瀛仙馆、香港圆玄学院、澳门道乐团协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在澳门举行。、“‘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13)2013年由武汉市道教协会、武汉音乐学院、香港青松观主办,武汉长春观、武汉大道观、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承办,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协办的“‘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和“道教音乐创编暨道教音乐展演学术研讨会”(14)2015年,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道教音乐创编暨道教音乐展演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等,是这一阶段备受关注的道教音乐学术会议。在道教音乐的艺术交流上,全国道教音乐汇演遵循传统坚持每年定期举行。自2008年以来,道教界先后在江西南昌(2008年第八届)、湖北武汉(2009年第九届)、江苏金坛(2010年第十届)、广东广州(2011年第十一届)、香港(2012年第十二届)、上海市东方艺术中心(2013年第十三届)、甘肃兰州(2014年第十四届)和云南昆明(2015年第十五届)连续举办八届全国性道教音乐汇演。同时,一些重要的道教文化活动还以道教音乐展演的形式举行:如2008年新年来临之际,“首届中国道家书画慈善拍卖暨新年道教音乐会”在北京举行。2012年以“盛世中华太和武当”为主题的“武当大兴600年”纪念盛典活动在湖北武当山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澳门、北京白云观、三山五岳等海内外著名道教宫观的24个道教经乐团参加了此次盛会,同年,“太和清音”——首届中国道教文化音乐展演暨“迎国庆·祈太平·慈爱人间”音乐晚会在北京举行。2013年“道韵仙乐魅力江城——道教音乐展演”在武汉举行,同年,“道行天下和谐共生——中国道教文化对外交流系列活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相继举办,道教音乐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
图2 “道韵仙乐魅力江城——道教音乐展演”演职员与领导和嘉宾合影(林明摄)
(五)学术基金
2008—2015年,道教音乐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一些道教音乐文化活动、科研课题、艺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在资金的保障上得以加强。如2008年,“为加强学术界与道教团体在弘扬道教文化方面的合作,推动道教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并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与香港蓬瀛仙馆合作,成立了‘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由香港蓬瀛仙馆出资捐赠100万元,以五年为周期,每年提供人民币20万元专项用于‘中心’的道教音乐研究”①引自“中国仪式音乐网”[EB/OL].http://www.ritualsoundscapes.com/cn.。2013年,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申报的“2013—2015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湖北省道教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获批立项。与此同时,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各地方道教协会和道教学院也积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道教音乐的人才培养,这些都为道教音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六)学术咨讯
2008—2015年,随着网络信息、影视传媒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道教音乐的学术咨讯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道教网站音乐栏目。这一时期由各级道教组织、部分学术机构以及文化企业等部门建设的特色道教网站,为各地道教名山和宫观道院的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一些道教网站相继开辟“道教音乐”、“道教影音”、“道教影视”、“道教视/听”、“道乐欣赏”、“道经乐团”、“道教法器”等专题栏目,有的还以“音、谱、图、文、像”形式提供道教音像、视频资料的便捷下载服务。
2.道教影视音像制品。这一时期新闻媒体的镜头也多聚焦道教音乐活动,道教影视音像制品或以央视纪录片、或以网站专题音乐活动视频资料、或以音像制品出版物等形式展现于世,扩大了道教音乐的影响力。如由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问道武当》和《太极武当》,其中就包括有道教音乐的专题内容。这一时期,历届的道教音乐汇演音像资料,有的以片段集锦,有的以公开出版物形式加以物化。
3.道教期刊专题道讯。这一时期的道教期刊建设,积极地推动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如《中国道教》《上海道教》《武当道教》《大道》《三秦道教》《玄门道语》《闻道》和《弘道》等道教刊物,定期或不定期刊登道教音乐研究文章或学术信息,《江苏道教》《大道》等还专设有“科仪音乐”、“道教乐舞”等专栏,而《茅山道讯》《大道传经》等道教特色报刊,也经常性刊登道教音乐的专题内容。
本世纪以来,道教音乐学术生态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在继承学术传统②史新民教授等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认为:20世纪道教音乐研究历经零星收集、全面收录和重点研究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道内外时贤学者的共同关注与身体力行下进行研究、在有重点、有中心的格局下进行研究、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同步进行研究”的特点。的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纵观21世纪以来十五年的道教音乐发展历程,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这一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08年以前,道教音乐的研究相对关注于学术史研究,对道教音乐学科建设回顾与总结研究的成果不断。如甘绍成的《20世纪的道教音乐研究回眸》③甘绍成:《20世纪的道教音乐研究回眸》,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罗明辉的《道教音乐研究综述》④罗明辉:《道教音乐研究综述》,载《乐府新声》2000年第3期。,蒲亨强的《20世纪的道教音乐研究》⑤蒲亨强:《20世纪的道教音乐研究》,载《中国宗教研究年鉴》(曹中建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刘红的《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①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上)》,载《中国道教》2006年第6期。、《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②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载《中国道教》2007年第1期。等,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颇有见地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史新民等编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③史新民等编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既有对20世纪道教音乐历史、理论和现状的整体把握,又有对道教音乐发展趋向的思考,可谓是总结道教音乐百年学术历程和展望未来发展的力作。2008年以后,对于当代道教音乐现代价值、创新发展的探讨渐成主流。如蒲亨强的《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④蒲亨强:《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书以道教音乐发展现状为重点,并辅之以历史背景,对当代中国道教音乐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此外,对以往道教音乐相对薄弱研究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加强,如“道教音乐的审美研究、历史名人与道教音乐的关系、宗教古谱研究、道教音乐表演方法(唱与奏)的探讨、少数民族道教音乐的特色、道教音乐在新时期的功能”⑤史新民等编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等方面成果逐渐增多。总之,2008年以来的八年间,是21世纪道教音乐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师范院校成为道教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世纪以来,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就道教界而言,一批年轻的道众在秉承道教音乐传统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地道教学院和音乐院校及文艺院团的音乐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其中的骨干学员今已成长为道教名山和宫观道院音乐活动的中坚力量;从学术界来看,一些音乐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道教音乐的人才培养,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先后招收攻读道教音乐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当年的许多学生现多成为道教音乐学科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领军人物。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后,道教学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在以往格局之上呈现新的特点,各地师范院校承担的道教音乐人才培养任务逐年增多。如上文所述,2008年—2015年间,在所统计的24篇以道教音乐研究为选题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师范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多达12篇,占这一时期道教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的50%。见下表:
2008—2015年道教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统计表
续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学位授予单位中师范院校为12所,所在的区域覆盖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这表明道教音乐的学术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其学术研究已经引起各地高校尤其师范院校的积极关注。从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看,论文的内容多以地方区域性道教音乐研究为重点,体现出师范院校在道教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视。可见,在道教音乐研究上,师范院校正成为继北京、武汉、香港“三足鼎立”①史新民教授等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认为:20世纪中国的道教音乐研究,形成了以北京、武汉、香港三足鼎立的格局:北京地区具有“研究人员广,研究内容广,涉及领域广”;武汉地区具有“研究工作起步早,成果面世早,成立道乐研究机构早,以及招收道教音乐研究生早”;香港地区具有“学者的队伍大,制订的计划大,研究的范围大,取得的成果大”的特点。之后的又一重要学术群体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信息网络成为道教音乐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21世纪以来,道教音乐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手段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学术界和道教界乃至文化企业界,较以往更加重视道教音乐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道家道教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打造数字化的道教音乐品牌成为网络媒体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以后,这一发展趋势更加突显。在各类道教网站之中,根据不同的建站宗旨和文化特色,道教音乐的网络信息建设表现以下特点。
1.道教网站音乐信息容量增大。2008年以后,各类道教网站中的道教音乐内容逐渐增多,除以往“道教音乐”栏目的新闻报道和通识性知识介绍外,关于道教影音,影视资料,道教音乐展演集锦,道教音乐视听鉴赏,道经乐团文化交流等内容不断出现,各地道教音乐的信息容量也不断扩充。一些新建或改版的道教网站中加强了道教音乐文化建设,如2009年开始专注于道家文化产业信息化数字建设的“道教之音”网站,在其“道教音乐”栏目中分设“现代道乐、江苏道乐、全真正韵、沪浙道乐、四川道乐、龙虎山道乐、其它道乐、视频音乐和道乐缘起”等专题内容,还有“热门道教音乐榜、道教乐谱下载、道教音乐文化”等特色服务窗口。又如,2001年在澳门特区政府立案成立的澳门道教协会主办的“澳门道教协会网站”,设置有“道乐欣赏”和“澳门道乐团”专栏,并辑录有“澳新道教音乐欣赏会”、“澳苏道乐欣赏会”、“豫道乐欣赏会”、“澳鄂道乐欣赏会”、“《大音希声》——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欣赏会”、“濠江道韵宝岛扬”、“马澳道乐交流大汇演”、“道韵悠扬绕卢宅——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演奏会”等道教音乐活动展演影像,另有大量道教音乐和澳门道教音乐活动的文化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道教音乐的传播加快,融合加强,道教音乐文化资源的互利共赢的局面开始呈现。
2.道教网站学术研究力度增强。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借助网络咨讯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道教网站更加注重道教音乐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一些道教团体和学术机构主办的道教网站,特聘道教文化和音乐专家对道教音乐网站建设内容进行指导,或直接由学者撰文和编写道教音乐词条,道教音乐研究的学术性明显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加大。如香港青松观主办的“道通天地”——“道教斋醮”栏目中的道教音乐学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又如,由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中心于2009年7月10日修订的“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中心资料库”,其中的音乐板块专设“道教音乐文化特色、道教音乐的功能、道教音乐的地域特色、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道教音乐流派、道教音乐谱辑、各地道教音乐”等内容。再如,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仪式音乐网站”中的“学术资讯”、“学术讲堂”和“学者文集”等栏目中,许多是关于道教音乐的学术信息和专题研究。
图3 道教文化资料库“道教音乐”网页
(三)期刊杂志成为道教音乐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
本世纪以来,在道教音乐研究成果之中,学术论文的比重依然最大。2008年以后,科学信息技术发展为道教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平台,但并未就此弱化学术期刊、杂志对道教音乐建设作用的发挥。相反,这一时期各类学术期刊和杂志刊载的道教音乐文章数量增多,期刊杂志成为道教音乐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在2008—2015年间,近200篇的道教音乐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和杂志之中,基本情况如下:
1.高等院校学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武汉音乐学院就开始关注道教音乐的研究,并通过本院学报《黄钟》出版有专号和专栏①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0年第1期,以相当大的篇幅,开辟了“湖北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专栏,集中发表了武汉音乐学院学者们的一组文章;1991年《黄钟》第4期又以专辑的形式,刊出数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以某一地区道乐研究推出专栏、专辑是不多见的,在当时的高等音乐院校学报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后,高等院校学报对于道教音乐的研究,逐渐从音乐专业院校扩展到艺术学院和综合性大学。2008年后,在刊载道教音乐论文的学报中,音乐专业院校的学报主要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音乐探索》《天籁》和《乐府新声》等学术期刊;艺术学院的学报主要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在综合性大学的学报中,主要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以上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学报,相比而言音乐专业院校学报侧重对道教音乐形态和风格的研究,艺术学院学报侧重道教音乐历史的研究,而综合性大学学报则更多关注道教音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研究。
2.音乐类学术期刊。这类学术期刊包含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全国性音乐协会及音乐出版单位的学术刊物。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型音乐理论刊物《中国音乐学》(季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人民音乐》(月刊)、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音乐研究》(双月刊)等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还包含各地文化部门主办和音乐家协会等主办的音乐刊物:《民族音乐》《歌海》《黄河之声》《音乐时空(理论版)》《北方音乐》《音乐大观》等音乐刊物。全国中文核心音乐学术期刊与各地音乐期刊对道教音乐研究的共同关注,不仅促进了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也丰富和拓展了音乐类学术期刊的研究领域。
3.艺术文史类期刊杂志。这类的期刊杂志名目繁多,如《艺术百家》《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月刊》《四川戏剧》《时代文学》《贵州文史丛刊》和《北方论丛》等,各类刊物根据不同的办刊特点在相应栏目中刊载道教音乐文章,这从另一角度表明了道教音乐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综合性宗教文化刊物。这类学术期刊主要为宗教文化类的理论刊物。如《中国宗教》《世界宗教文化》和《中国道教》等,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是从道教的宗教属性,探讨其文化内涵和音乐特征。
在以上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和杂志中,一些学术期刊和杂志集中发表一些道教音乐文章,形成一定的办刊特色。笔者通过对2008—2015年间近200篇道教音乐论文的抽样分析,发现道教音乐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分别有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15篇)、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黄钟》(11篇)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歌海》杂志(10篇),此外则有《中国音乐学》(8篇)、《中国道教》(8篇)和《乐府新声》(7篇)。如下图示:
图4 2008—2015年部分学术期刊道教音乐发文量统计图示
(四)学术机构成为道教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21世纪以来,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2003年)、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2007年)、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2011年)等学术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积极推动和深化了道家道教文化和音乐研究。2008年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和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成为道教音乐研究的两支重要学术力量。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仪式音乐中心”)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著名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担任首任主任。“仪式音乐中心”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曹本冶教授自1993年开始建设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为基础,在与上海音乐学院通力合作下,依托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于2007年5月正式设立。“仪式音乐中心”主要致力于“仪式音乐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传统与变迁的个案和宏观比较研究”和“中国音乐学视野中的仪式音乐研究理论建构”①引言“中国仪式音乐网”[EB/OL].http://www.ritualsoundscapes.com/cn.,并兼及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和咨询服务。其中,道教音乐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是“仪式音乐中心”重要内容。2008年后,“仪式音乐中心”有关道教音乐学术活动主要表现在②引言“中国仪式音乐网”[EB/OL].http://www.ritualsoundscapes.com/cn.:
1.设立“大音讲堂”。2008年11月起,“仪式音乐中心”开始举办首届“大音讲堂”,旨在通过学术讲堂的建设,为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提供更加开放的学术平台。“大音讲堂”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每届都邀请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专题学术报告,并同步进行圆桌会议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其中,《宗教学与道教仪式研究》《道家义理在当代公共教育与实践中的建构》以及《以科学方法研究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探讨》等专题学术讲座,为道教音乐的研究从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有益帮助。
2.成立“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2008年12月,“仪式音乐中心”与香港蓬瀛仙馆合作成立“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设立100万元人民币支持“仪式音乐中心”的道教音乐学科建设。“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成立至今,出版道教音乐著作五本,即将出版道教音乐著作五本,在研道教音乐项目三项。“仪式音乐中心”还以“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为平台,定期评选资助奖励在道教音乐学习和研究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展“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专题活动。2009年12月10日至18日,“仪式音乐中心”邀请道教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道人孟至岭道长进行《道教科仪与道教音乐》《如何书写道教及其文化——来自道内人的感观》和《道教信仰与道教音乐——一个出家人寻访道教音乐的经历》系列学术讲座,并邀请陕北佳县白云观多名道士进行“民歌与道乐”活态演示;2010年11月8日,邀请香港道教蓬瀛仙馆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楼学术厅开展“香港道教科仪与音乐展演”等,从中加强了学术界与道教界在道教音乐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图5 图片转引自“中国仪式音乐网”
3.创办《大音》学术刊物。2009年8月,“仪式音乐中心”以课题成果为基础主办的《大音》学术刊物正式创刊(以书代刊),分别由“仪式音乐中心”首任主任曹本冶教授和现任主任萧梅教授担任主编,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系列著作,迄今已发行九卷。正如曹本冶教授在其发刊词中所言:“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推出中国音乐学术界的首份仪式音乐研究的学刊——《大音》,希望借此为学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学界对该课题的兴趣和研究。《大音》设有“学术文萃”、“讲座纪要”、“名家访谈”、“研究综述”、“书评”和“译丛”专栏,主要关注年度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动态,也刊载道教音乐研究的学术论文。如已刊载有刘红的《1957—2008:当代道教音乐研究之定量分析》《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薛阳的《〈太平经〉及其音乐理论解读》、黄虎的《环县道情皮影〈过关戏〉表演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道教音乐学术论文,是道教音乐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
4.建立课题工作坊。2010年3月,为促进“仪式音乐中心”研究工作的深入,为在研课题组成员提供课题研究交流平台,保障立项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和成果质量,“仪式音乐中心”以课题工作坊形式,就“仪式中音声研究的理论概念”、“田野作业以及资料整理”等展开相互交流与商讨。这一工作坊制度的实施,不仅为其中正在进行的“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的地域与跨地域因素”等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也为道教音乐在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仪式音乐中心”图书室和音视频数据库以及学者文集中,还辑录有大量的道教音乐文献、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为道教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资源。“仪式音乐中心”组织或委派成员出席的国内外道教音乐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也是此一阶段道教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道乐研究中心”),发端于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小组”。1986年,随着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工作的深入,武汉音乐学院适时成立了“道教音乐研究小组”,1990年改名为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①主要由史新民、周振锡、王忠人、向思义、刘红等五位专家学者组成,此后陆续加入孙凡、胡军等中青年学者。,这是全国最早的道教音乐研究机构之一。2003年,武汉音乐学院适时将“道教音乐研究室”更名为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与培训中心”,2011年又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
多年来,“道乐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上逐渐形成了“以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为中心”②武汉音乐学院在武当山道乐的研究上,“具有普查搜集起步较早、道乐原始资料保存完好和道乐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等特点。、“以特定道教音乐研究为重点”③武汉音乐学院在道乐的研究活动中,坚持计划性地选择一些名山、宫观道院的音乐为研究对象,在道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从学缘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以道教音乐研究项目为载体”④武汉音乐学院的师生及校友的道乐研究成果,许多是通过道乐课题和项目实施完成。的学术特色。从学术活动的时间看,“道乐研究中心”在研究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早;从学术活动的影响看,有学者评价:“关于道教音乐,武汉音乐学院一直领导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①S·萨迪主编:《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从学术活动的成果看,新中国第一部道教音乐著作《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②史新民主编:《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道教全真和正一道众的音乐授受之本《全真正韵谱辑》③史新民主编:《全真正韵谱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版。和《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④王忠人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均出自“道乐研究中心”。2008年后,“道乐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了以下学术活动:
1.道教乐舞创制。以道教音乐舞蹈为素材,编创雅俗共赏音乐舞蹈作品,是当前道教音乐有待实践和探索的问题,也是“道乐研究中心”的现实课题之一。2008年,在“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式”演出中,武汉音乐学院魏汉萍副教授等编创的《武当和韵》广获好评,并于2009年荣获“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群舞项目“文华舞蹈节目创作”优秀奖。2010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龚华华等应邀为武当山道教协会创编的乐曲,于当年在“上海世博会”上由“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进行展演。2011年,由武汉音乐学院茅山道院、上海城隍庙、苏州玉皇观联合推出,武汉音乐学院师生编创、录制、苏州工业园区道文化传播中心制作《福生无量天尊》唱诵版广为流传。2015年10月,由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杜啸虎编创,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武汉长春观方丈吴诚真道长作词的配乐诗朗诵——《宗信恩师记》,以诗朗诵、合唱、舞蹈和民族管弦乐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武汉长春观举行的“谢宗信方丈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活动”中演出,这一创新性的艺术探索受到道内外的关注和好评。
2.道乐产业开发。2012年,根据武汉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要求,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道乐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积极参与武汉市道教文化建设活动。“道乐研究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利用学术资源优势开展社会服务。“道乐研究中心”主任胡军教授在对武汉长春观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汉市道教音乐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就如何整合武汉地区道教音乐文化优势资源,促进武汉地区旅游文化发展,打造道教音乐文化品牌等提出了概念性的规划,撰写了近5万字的《武汉地区道教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概念性规规》,并在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的关心以及武汉市道教协会和武汉长春观等支持下进行了阶段性实施。
3.道乐学术会议。2013年12月13日至15日,由武汉市道教协会、武汉音乐学院、香港青松观主办,武汉长春观、武汉大道观、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组委会、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承办,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协办的“‘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这次学术活动云集了“两岸四地”80多名知名的道教音乐专家、学者和嘉宾,是21世纪以来规模大、规格高的一次道教音乐学术盛会。全国政协常委、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等中国道教协会领导出席会议。这次以“谈道论乐和颂盛世”为主题道教音乐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和推动了道教音乐艺术交流。
图6 “‘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代表与领导和嘉宾合影(郭志威摄)
4.道教音乐文集。2014年,由“道乐研究中心”胡军、孙凡教授主编的《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文选》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文集选收入集论文46篇,作者涉及20余人,时间跨度60余年,其作者为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选录的文章涵盖了武汉音乐学院半个多世纪道教音乐研究的历史,是2008年以来道教音乐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5.道乐人才培养。2012年起,由武汉音乐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建设的“武汉城市圈艺术学科联合博士点”计划开始实施。至2015年,武汉音乐学院开始招收攻读“道教音乐文化”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自此,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的人才培养上形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层级。从20世纪80年代武汉音乐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招收攻读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的道教音乐硕士生以来,到道教音乐博士生教育的突破历时20余年,在此过程中,武汉音乐学院在道教音乐的专业人才培养上多年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
在这一阶段,各类科研项目和建设专项也是道教音乐研究的重要平台,“道乐研究中心”申报或建设的《道教音乐与和谐社会建设》《武当山道教音乐志研究》《湖北道教音乐研究与开发——武汉城市圈道教音乐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研究》等科研项目均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8—2015年间,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和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频繁的学术活动和取得的学术成果,为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专题研究成为深化道教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
21世纪以来,道教音乐在一些领域的专题研究得到加强。2008年后,专题性的研究更加成为深化道教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一些论文的选题和学术会议的主题往往以道教音乐的专一领域为选题,道教音乐的研究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1.在道教音乐专题研究方面。2008—2015年,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蒲亨强教授与其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对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经典史籍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成为这一时期道教音乐最具特色的专题研究成果。学术团队在蒲亨强教授的带领下,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深入分析,撰写了大量有关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经典史籍的学术论文。据粗略统计,蒲亨强教授独立完成或先后与韩革新、谈欣、陈芳、李劲松、关孟华、贾力娜等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多达22篇,分别发表于《乐府新声》《中国音乐》《音乐探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艺术百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音乐艺术》和《中国音乐学》等学术刊物上。从这些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看,主要涉及《东汉道教仪式音乐之初步研究》《东晋道教仪式音乐之初步研究》《南朝道教仪式音乐初步研究》《北朝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仪式音乐研究;《唐代产生的道教经韵》《南宋时期的三首道教经韵》和《唐、北宋传今的两首道教经韵考析》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经韵考辨;以及《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明代〈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音乐史料研究》《清代〈铁罐斛食全集〉音乐史料研究》和《清代〈太极灵宝祭炼科仪〉音乐资料研究》等科仪音乐史料研究,其研究系统性之强,研究历时性之广在这一阶段尚不多见。
2.在道教音乐专题会议方面。2015年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道教音乐创编暨道教音乐展演学术研讨会”,是主办单位根据近年全国道教音乐汇演活动的现实状况,为总结经验和分析不足,对于下一阶段道教音乐展演活动形式与方式展开的专题研讨。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道教协会、海南省道教协会、陕西省道教协会、安徽省道教协会、江西省道教协会、江苏省道教协会、龙虎山道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茅山道教协会、武汉长春观、武汉大道观、海南玉蟾宫、丹江口市宗教局等众多道教界名贤及道教文化的专家、学者于2015年10月齐聚武汉音乐学院,会议围绕全国道教音乐汇演活动主题,就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乐团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展开深入交流,并就2016年在武汉音乐学院适时举办“钧天妙乐——道教音乐展演”活动的筹备工作及相关事宜进行部署。根据专题学术会议的研讨情况,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在会上提出了四点意见和建议:一是积极推动道教音乐走向社会、融入大众;二是努力创新道教音乐的表演形式;三是继续培养多层次、多方向的道教音乐人才;四是认真筹备好2017年的道教音乐展演活动。此次以道教音乐汇演为主题的专题学术会议,对道教音乐展演活动将产生积极影响。
图7 “道教音乐创编暨道教音乐展演学术研讨会”会议代表合影(贾鸿博摄)
(六)“申遗”与“汇演”成为道教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
21世纪以来,道教音乐的“申遗”与“汇演”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道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道教音乐的“申遗”工作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道教界的共识;另一方面,道教音乐传播与推广又成为道教音乐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历届全国性道教音乐汇演,成为道教音乐传播与推广的重要平台。
1.在道教音乐“申遗”方面: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开启了道教音乐“申遗”工作的历程。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地区的道教名山和宫观道院加强了道教音乐传承与保护,相继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开展道教音乐“申遗”工作。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广宗县申报的“广宗太平道乐”,山西省阳高县申报的“恒山道乐”,上海市道教协会申报的“上海道教音乐”,江苏省无锡市申报的“无锡道教音乐”,安徽省休宁县申报的“齐云山道场音乐”,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申报的“崂山道教音乐”、泰安市申报的“泰山道教音乐”、烟台市申报的“胶东全真道教音乐”、东平县申报的“腊山道教音乐”,海南省定安县申报的“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四川省成都市申报的“成都道教音乐”,陕西省佳县申报的“白云山道教音乐”,甘肃省清水县申报的“清水道教音乐”名列其中。2011年,浙江省平阳县申报的“东岳观道教音乐”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申报的“澳门道教科仪音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河北省定州市“花张蒙道教音乐”,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教音乐”,浙江省苍南县“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香港特别行政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等,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历次的道教音乐“申遗”工作,有力推动了各地道教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健康发展。
2.在道教音乐的“汇演”方面:自2001年起,为进一步弘扬道教音乐文化,交流和切磋道教音乐演奏技艺,推出新人新作,道教界每年均在不同地区举办全国性“道教音乐汇演”,迄今已十五届。2008年以来的八届道教音乐汇演中,先后有北京白云观经乐团、武汉长春观经乐团、新加坡道乐团、香港道乐团、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乐团、台北草山乐坊、茅山道乐团、茅山乾元观坤道仙乐团、台北松山慈惠堂国乐团、陕西白云山道教经乐团、山东崂山太清宫道乐团、武当山道教武术音乐团、苏州姑苏仙乐团、广东道乐团、上海城隍庙道乐团、澳门道乐团、兰州白云观经乐团、武汉大道观经乐团、西安八仙宫经乐团、宁夏三清观道乐团、成都道教音乐艺术团和云南昆明真庆观道乐团等道教经乐团参加汇演活动。历届道教音乐汇演为道教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加强了道教界和学术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道教音乐的传播与推广,为弘扬优秀道教文化,展示道教文化内涵,推动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道教界的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2008—2015年间,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其中一些新的研究理念、新的研究格局、新的研究手段和新的研究技术的出现,必将对今后道教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道教音乐学科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突破或深化的现实课题:如标志性的道教音乐舞台剧现实作品不多;道教音乐艺术价值潜力挖掘不够;道教音乐文化产业的功能发挥不强;道教宗派与音乐流派、道教音乐的宗教性与艺术性、道教坛场和舞台剧场、斋醮科仪与科仪音乐等关系的探讨有待深入;对于民间道教音乐的系统性考察和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当今道教音乐发展中的一些同质化①笔者本文中所指的“同质化”现象,系指当今道教音乐发展中除“十方韵”以外的道教音乐风格与特色。倾向日渐突出,个性化色彩具有弱化之势,道教音乐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胡军,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主任、“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湖北省道教音乐研究与开发——武汉城市圈道教音乐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20162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