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着重要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化着我们对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也彰显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当今世界,我们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面对复苏乏力、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促进文明互鉴共进,更为紧迫地摆在世界面前。
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许多重要场合,包括访问欧洲、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都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应该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要搞自我封闭,更不要搞唯我独尊,等等。这些论述,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着对人类文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秉持的文明观。
——我们倡导多元多样、平等相待的文明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犹如生物多样性一样,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着一块文化的沃土和绿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中国先贤也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正因为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才使得这个世界姹紫嫣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如果居高临下对待其他文明,甚至企图用一种文明遮盖另一种文明,不仅不能感受领悟其他文明的光芒,还会陷入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境地。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平等和尊重是文明相处之道,傲慢和偏见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秉持平等、谦和的态度,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信仰等方面的选择,让不同文明的花朵竞相绽放、更加多姿多彩。
——我们倡导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中国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实际上就是提倡不同文明和衷共济、包容共生。应当说,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明之美,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经济全球化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独善其身。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合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应对气候变化、防治重大疾病、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加强政策和行动协调,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完善全球治理、建立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设立亚投行,等等,目的也是推动各国超越分歧和隔阂,扩大利益汇合点。合则强、孤则弱,我们应当发扬伙伴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进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我们倡导以交流交融化解对抗冲突的文明观。国与国的交往,有观点分歧、有利益纠纷、有矛盾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凡是通过对话协商加强沟通、取得共识的,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凡是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总是带来战争动乱。应当看到,国际社会围绕解决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建立了不少全球性、地区性的对话协商机构和机制,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世界上许多热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缺乏真诚的沟通、充分的协商。现在,有人不时谈论“文明的冲突”,之所以会产生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总想以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改造别人,甚至施以军事手段,这样必然伤害别人的民族自尊,带来对立和反抗。所以,对待文明间的差异、对待相互间的矛盾,还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多沟通、多对话、多协商,用对话消弭对抗,用交融消解交锋,用“文明和谐”取代“文明冲突”。
——我们倡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明观。不忘本来,就是不忘老祖宗、不忘历史根脉。中国有自己的老祖宗,希腊有自己的老祖宗,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老祖宗。我们对待老祖宗,应当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应当在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中开枝散叶,否则就会断根断流。吸收外来,就是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往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像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与儒家、道家融合后,已内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益开放的当今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应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撷百家之精华,融各方之优长。面向未来,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创造。一种文明不管曾经多么辉煌,如果不顺时、不创新,就可能失去生机活力。我们应当把握时代大势,既着眼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又放眼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对待文明互鉴共进、推动自身发展进步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在,许多人在探寻中国道路的密码,我感到,一个重要方面,应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维度来找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有益文明成果。比如,我们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小康”思想;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传承了中国古人“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我们提出协商民主,就源自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传统;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法治建设等,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等等。可以说,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实践支撑、外来的有益补充,铸就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生机活力,也坚定着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我们将扎根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前,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共识正在落地生根。我们要抓住新的机遇,推动中欧文明交流向前发展,巩固深化中欧关系,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化高层交流、增强战略互信,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夯实文明交流互鉴的政治基础。要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明共识,实现人文交流合作多样化、常态化。要深化民间往来、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厚植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为中欧友好增添正能量。要深化务实合作、拓展文明交流深度,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方发展战略全面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
中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明对话和务实合作已惠及各方。展望未来,中欧交流合作空间广阔。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历史传承中汲取力量,从文明互鉴中相学相长,为开辟双方关系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016年10月3日在雅典举办的中欧文明对话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