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万敏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生活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0-0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上,我们用学生经常能学听到的、见到的事例、现象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学起来也更亲切、自认、易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践行“让数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一、联系生活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开拓思路,提高效率
“预则立”,这说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上数学课之前,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教学有关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做好铺垫。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之前,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把课向前延伸,学生查到了很多关于百分数的资料:
生1:我是从报纸上找到的。……较年初增长15.5%……
生2:15%的人赞成利用手机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生3:零食袋上找到的,能量21%,维生素A47%,蛋白质30%……
学生在动手查阅的同时就会体会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始通过学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百分数,学生在交流查找的资料时还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由学生提出自己想学习研究的知识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正是我们“自主尝试”的研究主题。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自己到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
师: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时还得乘。
师:怎么乘?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薯片每袋3元,买2袋就得用3乘以2,买4袋就得用3乘以4,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师:说得棒极了。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我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创新,学会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