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37-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语文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但孩子们似乎并不“买账”,对作文还是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总感到“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并非孩子们语言贫乏,更不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技巧。我曾就此问题作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承认自己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比例竟高达90%,而称喜欢作文的仅占10%多一点。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主要涉及“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没有话说,无内容可写”,怎么作文呢?我们常讲作文的关键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无“物”又何言之有呢!
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教学的关键不是要让孩子们掌握怎样的写作技巧,不在于运用多少华丽的辞藻。教好作文的关键还在于让孩子们有话说,老师要设法给孩子们打开五彩缤纷的材料网。如何打开孩子们的材料网呢?
一、点击话题
老师以正确的话题与孩子们进行必要的交流,是指导并帮助孩子搜寻写作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孩子们进行交流的过程实际就是老师正确引导的过程。好的谈话不仅是有效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生写作兴趣激发的过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母。
在上“写人”的单元习作指导时,我没有给孩子们讲写作要求和技巧,而是一进课堂就和孩子们“聊”上了。就聊我自己,聊我的身高、体重;聊我的历史,我的家庭,聊我的兴趣爱好,聊我的烦恼,我的快乐……这节作文指导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指导的“作文指导”课,孩子们写起来反而得心应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孩子们有“下锅之米”了,没有指导的“指导”是“润物无声”式的滋润。
谈话不仅可以作为老师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渠道,也是孩子们相互之间交流促进的过程。因而,谈话还要设法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要让孩子们成为“主角”。
二、开通游戏
让孩子们“有米下锅”的第二种有效方法,是设计一些合适的游戏。我曾有幸聆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作文的要求是:用歇后语编故事。为了开启孩子们的心智,于老师孩子似的与学生合作表演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那堂课不仅孩子们心里有“物”,而且对台下数百位听课教师也有很好的启发。
一次在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习作指导课上,我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同学们先写写班内的一位同学,完成后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伴听。文中不准出现人物真实姓名,不准暗示,不准使眼色。读后让同伴猜,猜的最快的胜。为了让同伴猜得准,孩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划和描述,为了让同伴猜对,孩子们尽可能地找出区别于他人的地方来写……这不就是特点吗?所以,这次作文训练的效果非常好。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生硬的说教从来就不喜欢。而这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就有效避免了说教对孩子思维的禁锢。
三、链接下水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是老师不会写作文。是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没有切身的体验和亲身实践,哪能发现问题,哪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呢?
通常语文老师都要求学生记日记。我上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也硬“逼”着我们天天写日记,这一逼竟让我从小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正因为我写日记,我才深切地知道日记不是天天都有的写的——有时是因为情绪、有时是因为生活的平淡……就是没的写或不想写。因此教师千万不能来硬性规定,这样极易让孩子对写作产生厌烦情绪。正因为我有写日记的直接体验,我才不反对孩子们写“一句话”“三言两语”式日记。学生写日记时我绝不硬性规定,能写多少写多少:一句两句不嫌少,一千两千不为多。而我对学生的这一要求来源于我自己的切身体验。
老师先写“下水文”,那就是搜寻材料的过程。并且通过写下水文还能及时感受孩子们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