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莫过于记忆深处仍留的念想。
——题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千多年的历史铸就了祖国满载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德可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在灿烂的文化之中,有这样一个人,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可谓是德的先驱。他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尊重别人的意思,换位思考。这大概就是德的真正主旨,不因什么而改变。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安慰:一是我们头上广阔无垠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之魂——德的魅力所在。即使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成名得利,但谎言不能挡住真相,欺诈也无法遮掩丑行,在事业征途中失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类的精神追求。一个讲道德的人,不仅能收获内心的充实,锤炼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也会享受到真情的温暖和别人的尊重,所以有道德的人能够活得更加愉快和更有价值。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新生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新生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谢过老人后,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新生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学术大师,当时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守行李的老人。虽然不知道这位新生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在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道德素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学位。
德是不可攀比的。我们向往高尚,追求高尚,却容易不自觉地将道德引向一条狭窄的小巷:同别人攀比。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有高尚的道德,这很容易达到,然而却总有人希望比别人有更高的道德素养,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总是相信别人的修养更高。
在同别人攀比的过程中,就会有失道德素养,反而失去了德的本意。在攀比中会渐渐失去可以拥有的闲暇和轻松,心里的弦就会绷得越紧,反而会失去更多,所以说德是不可攀比的。正如诸葛亮所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时候,难住我们的,体现我们的道德观的,往往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些小事如同道德堤坝上的蚁穴,虽小,却足以导致道德大坝的坍塌。所以要注重养德的细节,勇于行动,勇于坚持,勇于克服惰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坚持不懈,恪守原则的人,使道德的光辉照亮我们生活中最隐蔽的角落,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使者。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的心中都应有道德的种子,在中华腾飞时,绽放光彩,萌发道德的种子,让它茁壮成长,千古永存。
让我们谨记记忆深处最美的风景,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光芒万丈。
(指导教师:舒洪沫 评委:朱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