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会孔子

2016-11-14 23:17邝文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挫折孔子

邝文欣

猜一猜,有这一位博览五车的饱学之士,虽不被重用,但是成功将儒家之学发扬光大,被后辈之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名传万里,他是谁呢?没错,他就是流芳百世、鸿儒硕学的孔子。

伏尔泰,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这样说过:“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口中的智者就是孔子。德国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热烈地赞美儒学,歌颂孔子。爱默生也这样地赞美过儒学家:“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爱默生虽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但他却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这种种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这个铄古耀今的伟人——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唰……唰……”正在书桌前埋头苦读的我,为了明天的历史测验而倍感压力。我不停地翻动着课本,一页一页的,手中握着的钢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来回游走着,笔记本上已被我写得密密麻麻,我却深怕会遗漏了重点。突然,“啪”的一声,一张较为发黄古旧的照片从一本书中掉了出来。挥动着笔的手呆住了,我把笔放在桌上,弯下腰将它捡起来。我仔细一看,原来那是爷爷和我在老家所拍的合照。相片中的爷爷笑得十分慈祥、和蔼,可还是抵不过岁月可恶的魔掌,在他的脸上随意地涂鸦。一滴,两滴……眼泪早已脱眶而出,像极一串断线的珍珠。任凭我的泪水滴洒在那本爷爷卖给我的、作为我生日礼物的书上。爷爷最喜欢阅读有关孔子儒家思想的书。他本人也谦谦如君子,对我虽慈爱有加却要求孙子循规蹈矩。我的伤感之情蔓延到我的脑海里。霍地,一道强烈的光从本书照射出来,照得我的房间犹如白昼一样。我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给吸进去了,而那本书就是《谁解孔子的心》……

周围天昏地暗,我不知道我身在何处,要到何处去。但是,我却知道我醒来时我到了鲁昭公二十年的鲁国。没错,那就是孔子的时代。一身奇奇怪怪的衣服披在我的身上。我不晓得我是谁,却看到有一个独寂的身影在不远处,遥望着那皎洁的月亮发呆,唉声叹气。我的脑海里顿时浮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看着那人的背影,让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此诗表现出对月亮的惆怅。难道那个人就是孔子,他又在思念着他的亲人吗?孔子,虽然终年七十三岁,但是他却见过不少的生离死别。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妻,六十九岁丧子。也许在世人的眼中,他是个理性的且充满哲学的人,但是谁说圣人就不能有感情呢?一场场割心的离别让他与自己的家人分开,要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怎么让众生不觉得感慨呢?每一个夜晚,明亮的月亮高挂于空时,他也许都会望月抒发自己的心情。孔子虽不曾读过苏东坡的悼念亡妻之词,但如他读过,定觉得此词写出了他的心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孔子思念亡故亲人之心也会如此吧。

孔子肩上所背负的责任让他不得不收拾伤感之情,继续他漫长又坎坷的人生。在生命的历程中,交织着矛盾与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人生是由艰难、困难、磨难与挫折之珠串接起来的光环。每克服一次艰难、困难、磨难与挫折,就会在生命中增加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我们的生命也会增色不少光彩。因此,人生的旅途中不要害怕经历多少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才能更加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丽。虽然孔子提倡儒教之道,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孔子之意呢?又有多少人去施行于儒家思想呢?这让我匪夷所思。

不知为何,我心中已认定那人是我爷爷最钦佩的人——孔子。之后,我又跟随孔子出城。原来他要展开他的周游列国之旅,离开鲁国到卫国去观光。虽然卫灵公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等一行人俸粟六万,但是他却遗忘给孔子一个官职,也没有让他参与政事。这让孔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孔子在卫国逗留了大约十个月。但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让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并且还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一举一动。孔子在迫不得已之下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了卫国。这种不被理解且遭到怀疑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孔子只好迁移到另一个国度——陈国。我想安慰孔子,给予他鼓励,却无从下手,只好跟着他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再向困难和挫折迈进。

跟随他一段日子后,我才发现原来孔子是一位意志力很坚定的人。不管是任何风吹雨打,孔子毅然都能像一棵松树般昂首挺胸,接受风雨的摧残,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挫折,在众多人的眼中,也许会让人感动伤感懊恼、痛苦沮丧、情绪混乱,是个让人举不起勇气的恶魔。看到它,人人往往都选择敬而远之,不想与它有过多的接触。也许人生中的挫折是绊脚石,它不让人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还考验了我们的勇气、耐心,更多的是坚持。但是,孔子却对他的弟子说:“勇于面对它,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既是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既然发生,就发生了,不要去追问为什么,而要坦然面对现实和接纳现实,不要逃避,因为逃避也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听了后,我再也不觉得挫折是绊脚石,而是成功的垫脚石。

一日,我和孔子收到颜回驾鹤归天的消息,宛如晴天霹雳。突然,我的脑袋飞快想起我在历史课本曾经看过颜回是整理《易》的主要人士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也有人说他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逝世的。颜回归天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苦,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虽然我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但我对这个突然的消息还是接受不了,因为常常伴随在孔子身边的师兄一时之间不在了,更何况孔子呢?我只能默默地看着孔子在一旁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已不在身边受教了,到了一个遥远的天国去长眠。

直到有一天,我初仕鲁,后仕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我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相。卫庄公元年(前四八零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企图谋立伯姬的弟弟——蒯聩为君,而且还胁迫孔俚去弑杀卫出公,但是卫出公却已闻讯而逃。我在外头听到这件事,立刻向孔子告别,离开他的身边,即进城去见蒯聩。岂知蒯聩却命击石乞挥戈击落我的冠缨。我并不感到恐惧,缓缓地言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我系好帽缨后就被人砍成肉酱。在我头昏脑涨的时候,我才惊觉我原来一直在演绎着“子路”的角色。

在我以为我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时,一道熟悉却又陌生的光从我头上照射,划出一道璀璨的星光。它把我的灵魂深深地从身体给抽出来,一股绝望撕裂了我的心。泪,想脱眶而出,却发现原来我早已哭了出来。离别即是那么的痛苦!那份痛不是触及肉体的创伤,而是心灵上的不舍。那么,孔子是怎样经历这么多的离别?

在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已经回到我原本的时代,归到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房间,又要再面对堆积如山的功课和测验。我抬头望望时钟,原来才过了三个小时。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禁哽咽,想起孔子一个人孤单的身影。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老夫子虽然只是我半日的恩师,却已是我终身的父亲。我以后都要记得昔日孔子对我说过的话。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受到一丁点挫折而心灰意冷,迷失前进的方向,四处乱撞,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心情变得郁郁寡欢、焦躁不安。有时心情就是月亮的脸,偷偷不停地转动而改变。偶尔繁星捧月便是喜悦,偶尔彩云遮月便是伤悲。喜悦的时间总是转眼即逝,而伤悲的时间却是漫长。所以,我更要努力求学,不将伤心事牵挂于脑。

孔子,谢谢你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你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让他们改邪归正。就是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太平。李约瑟曾称赞孔子是一位“无冕皇帝”,我也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孔子不以“武”来平国,却以“儒”来待人。

正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英雄。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战争不断、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反之,孔子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并不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都影响着温尔淡雅的文人,特别是影响着炎黄子弟,包括马来西亚的华裔。孔子的思想依旧直接或间接地透过华文课本、马华作家的著作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海外华人!

(指导教师:杨淑芳 评委:袁晓雨)

猜你喜欢
挫折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挫折使我更坚强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