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山区生态保护与发展

2016-11-14 19:39孙敏
中国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乐施会生计流域

孙敏

2016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赤道奖”中国颁奖仪式在北京的联合国大楼举行。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绿色流域)因其在环保、扶贫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2015年赤道奖。

绿色流域的负责人于晓刚走上领奖台,接过那一纸证书只是短短一刻,但从丽江拉市海到北京却走过了整整15年的时间。在这个不屈不挠的群体后面,有一个重要的伙伴10多年里始终陪伴着他们,这就是乐施会。

在乐施会的支持下,绿色流域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流域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拉什海地处滇西北,是横断山中的一个断陷湖泊。从上游汇水区的彝族山区到湿地湖泊周边的纳西族村庄,在一个小流域范围内,绿色流域尝试着让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公共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中来,争取自主、事先知情、同意的权利,让流域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共资源的管理中来,帮助村民在环境严重受损的、贫瘠的土地上重建新的生计。

波多罗村坐落在拉市海最高的山上,在整个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中,波多罗彝族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减贫是一个重要环节。

继承彝族传统价值观的社区自我管理

拉市海的源头在高处。

从前的拉什海湖边土地肥沃,周边高山上森林密布。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很久一段时间,地方财政靠木头,老百姓生计靠木头。在全民砍树的大浪潮之下,波多罗也“靠山吃山”,家家户户几乎都靠伐木维持家庭开支,卖木头换油盐柴米,卖木头换孩子学费,卖木头换看病药钱。“不只我们砍,纳西族也砍。龙蟠的人来了,拉市的人也来了。山上搭满了帐蓬,每天三四百人、一百多匹骡子在这里砍树木头。”村民们回忆起当年,依然心有余悸。

历经20多年的森林砍伐,山区环境越来越差,风灾、冰雹灾、雪灾、虫灾、泥石流频发,牲畜冻死病死,土地越来越贫瘠,老百姓生计也越来越差。1998年长江大洪水之后,政府下达了森林禁伐令,山区彝族依靠伐木为主的生计几乎完全崩溃了。

2000年,乐施会给波多罗村提供了紧急粮食救助,帮助村民改良土豆籽种,当年村子里就获得了丰收。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后,绿色流域带领村民们进行了一次农村参与式评估,大家坐下来分析我们为什么贫困,波多罗前面的道路在哪里?村民们意识到,砍了那么多年大树也没让我们富起来。树砍光了,灾难也来了。于是村民们睡不着了,一起分析山区资源保护与自身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讨论中,村民真正地参与到了关于自己村庄的讨论中,共同决策如何在满目苍夷的家园重建自己和后代的生活。

村里制订了保护森林的村规民约,选出了流域管理小组监督执行。至今,这个规定已经执行了十多年。乐施会资助的扶贫项目始终强调能力建设,呼吁反贫困的重点在于点燃人们内在的价值观,激发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流域管理小组本着互惠和利益分享的核心原则,保证村民拥有知情、监督、参与、决策的权利,推动社区进行参与式发展,得到村民的积极拥护。在流域小组的组织协调下,波多罗村实施了修路、改造羊圈等项目。尤其是家庭基础条件的改善,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藏式火炉改造等,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波多罗还建起了妇女夜校,原本不识字、无法进行汉语交流的妇女们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汉字和语言沟通能力,条件合适时,她们外出打工和学习,对提高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彝族山区的波多罗村已摆脱了绝对贫困,有了公路和光伏电站,家家盖起了瓦房,扶贫项目让这个村庄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尤其重要的是,村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我管理,也在尝试着走出自我发展的道路。

多元生计发展 寻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波多罗村的老人总是回忆起,小时候山里杜鹃花盛开、山涧中鸟鸣声声的波多罗村。人与环境的失衡造成了波多罗的困境,在乐施会的帮助下,波多罗痛定思痛,开始了山村多元化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8年,乐施会开始有计划支持村庄探索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多元生计并存的发展新道路。在环境遭遇改变和挑战的时候,多样化生计来源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减缓收入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波动。绿色流域协助村里的流域管理小组开始寻找较适合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又有市场销路的药材品种,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的示范种植和推广方法。还逐渐筛选出续段、秦胶、黄芪、云木香、重楼、玛咖、秦胶、板蓝根等适合高海拔的中草药材,中草药种植使村民收入逐年增加。除去种植业,牲畜养殖业也是山区彝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乐施会、绿色流域的项目人员和社区一道,通过改造羊厩、疾病预防、配种和饲料等多方面综合努力,协助社区解决升级发展中遭遇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山里的鸟儿多了起来,猕猴、狗熊等野生动物逐渐又有了踪迹,波多罗成立了旅游小组,鼓励村民发掘有彝族特色的村庄旅游资源。乐施会提供资金支持购买原材料,村民们投工投劳,村里建起了彝族文化展示中心。发展旅游不光为了挣钱,也是借旅游契机重新焕发民族文化光彩,恢复当地传统。“火把节”期间点火把、送火把等传统活动重现在波多罗村,少年时代曾跟随一位老毕摩遍游大小凉山的老村长刘文坤很高兴看到这些传统的恢复:“文革时我们改过服装,现在又改回来。接待客人时的毕摩仪式、火把节的礼仪、丧葬仪式上的牦牛尾巴、婚礼上要念的经,这些都得到了恢复。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宗教、语言、家谱,没有这些,我们就不是彝族了。”

2010年底,生态旅游小组正式注册为波多罗生态旅游合作社,全村参与和管理,收益是共享的,财务是公开的,机会也是公平的。2012年度波多罗生态旅游毛收入达到了28000元,村民们商量后,将大部分收入继续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购买餐具等方面。波多罗生态旅游已经上路,村民们依靠自己多年保护生态的成效开创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也已上路。

十几年陪伴过程里,乐施会并非简单的扶贫助困、将消除贫困的行动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提供,而是将自己的理念注入到变革的实践之中,与合作伙伴绿色流域一道,将“扶贫”这个一直以来被视为经济——技术维度的议题,转换到对社会理想图景的设想和践行中去,对绿色流域多年扎根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都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多年探索历程中,拉什海项目先后获得“阿拉善生态环保奖”“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可持续发展十佳案例”等多个奖项。除了波多罗彝族山区的扶贫项目,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还成立了流域管理委员会和西湖村流域管理小组、渔业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小组。

扶贫扶的是什么?乐施会更强调:这种发展是内源式的,动力来自村民们的内心。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晓刚说:“我们给他们的能力建设,这是一种能力的传递。这种能力能够激励起老百姓自己内心的力量。当这样内心的价值观被释放出来以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发动机,就有了一种自我发展的精神。”

15年过去,当最终走上世界舞台的时候,拉市海村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新一代乡村领导人也已成长起来。当外来支持撤出村庄之后,相信他们依然能够领导着村庄继续前行在自己的乡村发展道路上。

猜你喜欢
乐施会生计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月赚万元的茶叶包装骗局
“赈灾款召妓丑闻”冲击乐施会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减贫与可持续绿色发展
1%富人财产超99%的人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疆棉农生计与生计资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