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低碳扶贫

2016-11-14 18:59李子
中国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乐施会山村气候变化

李子

“天越来越热,却始终不见下雨,地里正拔节的玉米叶子开始泛黄、干枯,大家都知道玉米再不浇水就绝收了,却只能干着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两年,你说老天也是越来越古怪,该下雨的时候偏偏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侯却天天下。”站在黄土坡上玉米地里,宇家山村的老村长向我们说起前两年村里粮食歉收的困境。

气候贫穷,是指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引发灾害带来的影响)导致的贫穷或贫穷加剧的现象。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公正和扶贫发展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更是发展中国家人群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给21世纪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挑战。

在中国,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与扶贫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乐施会推行气候变化公众教育和倡导活动,与科研机构、相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合作伙伴从社区试点项目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入手应对气候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积极发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扶贫发展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低碳扶贫

研究显示,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高度耦合。由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气候灾害不仅使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难度增大,也使得返贫率升高,影响贫困人群的基本生产和生活。

“自2013年开始,乐施会与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政府、宇家山村村委、陕西农村妇女科技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了低碳适应与扶贫综合发展(LAPA)计划。”乐施会气候变化与贫困项目经理王彬彬向记者介绍,一方面通过因地制宜的扶贫减贫工作,拓展当地村民生计途径,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能力建设”等方面引入一系列适应、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社区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乐施会帮助社区引进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抗旱品种,还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鼓励农户减少化肥施用。这不仅可以减少种植成本,保证作物收益,同时能够减少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乐施会合作伙伴西北农林大学的专家团队还采用生物肥料替代传统化肥;利用物理病虫害防治方法,替代现有化学农药杀虫方式,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当地土壤特性,尝试拓展多品种经济作物的种植。

宇家山村的柿子在当地富有盛名,在乐施会及伙伴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柿饼专业合作社,推进柿子深加工特色产业。沿袭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资源,协助当地逐步发展和引入“农业大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项目,推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按照ISO 14064-3:2006的要求,对‘宇家山村新村建设碳减排项目进行核查,项目每年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249 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人均年减排14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每吨二氧化碳50元估算,宇家山村年人均减排收益为700元。”王彬彬说。2013 年到2015 年的不到2年的时间里,通过低碳扶贫、减贫措施,宇家山村村民的年平均收入由原来的2100 元逐步增加至3500 元,并将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减贫和脱贫。

2015年10月,《宇家山村试点项目》获选《改变先锋——发展中国家可持续低碳发展》全球21个优秀案例之一,且是其中唯一的中国案例。

在宇家山村试点项目试点基础上,乐施会总结经验编写《中国农村发展指南》报告,为全国农村发展纳入气候变化视角提供更全面的工具和案例参考。并于2016年9月与甘肃省农村能源协会合作,共同启动了二期试点,试点选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老庄村。

气候变化公众教育和倡导活动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王彬彬介绍:“但气候变化并不为人们所熟悉,气候变化与贫困更远在人们的认知范围之外。”

乐施会自2003年起,在甘肃、贵州和云南等省的数十个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中融入了适应气候变化的视角,帮助偏远、贫困人群适应气候变化。自2007年起开始推行气候变化公众教育和倡导活动,力图与科研机构、政府、NGO等合作伙伴从社区试点项目和政策制定两方面入手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乐施会策划并发起“对抗气候变化·爱上零度贫穷”大型公众倡导活动。该活动作为全球共同对抗气候变化“TAKTAKTAK”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内第一个超越环保层面、更深入探讨气候变化议题的公益行动。此后,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后,乐施会都会组织相关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意识。

“在2009年之前,还很少有研究机构或实践者意识到气候变化与贫困的关系。”王彬彬说。乐施会与绿色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09年共同开展相关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这是国内第一次从气候变化的视角审视中国贫困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研究机构及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依据,也成为制定不同区域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政策依据。

自2010年4月起,乐施会与中国人民大学的伙伴密切合作,开展了致力于“气候变化与传播”的系列项目,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相关研究项目。2012年,该项目获民政部等部委联合颁发的“2011年度媒体关注公益品牌项目”奖项。同年,该项工作的贡献被写进当年的《国家气候变化白皮书》,其调研数据被联合国气候谈判框架协议执行秘书长引用。2013年,获20家媒体联合颁发的“2013最佳绿色公益项目奖”。

2013年开始,乐施会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与贫困团队,着力探索将农村社区气候变化适应、低碳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的可行路径,在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推动从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的转变。

全球视域下的气候变化行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2009年5月,乐施会发布的《生存的权利》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刻不容缓。而这种应对,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乐施会第一次从北京办公室派工作人员跟进谈判,将乐施会在中国内地帮助贫穷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带到国际层面,并通过与媒体合作、举办主题边会等形式推动谈判进程。”王彬彬介绍。在2013年华沙世界气候大会举办期间,乐施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多家NGO在谈判第二周集体退场,以行动要求发达国家投入更多资源,做出更多承诺以应对气候变化。“多年来跟踪气候谈判,经历过许多高潮和低谷。”王彬彬说:“气候变化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不只是昨天的问题,今天的问题,更是明天的问题。每一点点的进步都是艰苦卓绝的,但我一直坚信乐施会的扶贫理念,因而不放弃,继续坚持和推动。”

乐施会还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伙伴在国内一起搭建“可持续消费平台”网络伙伴关系,引入国际乐施会的GROW全球粮食公正倡导活动的理念,推动公众践行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乐施会山村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我请大雁落山村
山村之晨
2007:绿色企业
“赈灾款召妓丑闻”冲击乐施会
山村晚归
减贫与可持续绿色发展
1%富人财产超99%的人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