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蒋竞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心理点评专家┃张仙峰 编辑┃柳佳
不得已的分离
故事讲述┃蒋竞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心理点评专家┃张仙峰 编辑┃柳佳
蒋竞雄,儿童营养专家,一位严谨、自律的医学博士,一位25岁男孩温柔、智慧的妈妈。一个偶然的机会,聊起她的育儿生活,我们才发现,原来,每个人在育儿生活中,都有一些难以释怀的故事。那些育儿中的难题,我们都遇到过……
虽然,我们都知道,在0~6岁,特别是3岁之前,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是他建立安全依恋最基本的需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得已与孩子分离。正如蒋竞雄在25年前遇到的难题一样,在25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很多父母需要面对的。
如果不得已分离,那么,重逢之后,我们如何修补关系?蒋竞雄无私地分享了她的答案,分享了那个时候她能够做到的最好,虽然未必完美。我们期待温暖的分享与专业的点评,能让父母更少一些遗憾与内疚,我们相信,父母做的,就是此刻的最好;我们希望,在不得已时,我们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故事
4个月~3岁,我把孩子留在老家
由于住房条件差、工作忙,我在父母家休了4个月产假就把孩子留给两位老人抚养,孩子3岁半的时候,父母才把孩子送到北京和我一起生活,其间我只回父母家看过3次。
● 孩子刚接回来,彼此都是陌生人 刚回来时,孩子经常叫我“阿姨”。为了培养和孩子的感情,我晚上带孩子睡、白天陪孩子玩。但是,每天睡到半夜孩子总是哭喊着要睡到他外婆床上去,白天也总是依偎在他外公外婆身边。他外公外婆觉得如果继续待在北京,可能会影响孩子和父母建立感情,于是决定提前离开。而我和丈夫也开始认真着手和孩子重新建立亲子关系。
● “感同身受”,建立亲子关系第一步 外公外婆离开后,孩子经常暗自神伤,电话里总是哭着问外婆什么时候回来。每当看到孩子流露出思念之情或情绪低落时,我会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伴他;当他告诉我想念外公外婆时,我也告诉他:“我也很想念外公外婆,等我有空的时候,一定会带你去看他们的。”可能孩子觉得我和他有同样的感受,渐渐也愿意向我表达他的情感。
● 包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 刚把孩子接回来时,他的行为习惯有很多地方和我们格格不入,说话也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也受抚养人的影响,因为他从小没有和我们一起生活,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很自然的。老人抚养孩子难免娇惯,但是我知道,我们的亲子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最初时期我尽量维持原状,不急于纠正,若是原则性的问题,也耐心地和孩子沟通,并及时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有时候孩子会说,他的一些行为是外婆外公教他那样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通常告诉他,他那样做没错,但改进一下会更好。
● 平等、耐心地对待孩子 孩子刚回来,和我不亲近,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和孩子说话时,我总是尽量蹲下来,首先从身体上表示对他的尊重。如果我对他有要求时,也会先征求他的意见,孩子同意后再督促他行动。
我发现,对孩子平等也需要耐心。有时候时间比较紧,事情比较急,孩子的工作一时做不通,比如在早上去幼儿园或在商场的玩具柜台时,我也很容易失去耐心。不过,每当我想要对孩子发火时,总会提醒自己,对孩子粗暴的言语很可能会把辛苦建立的亲子关系毁坏。
我跟孩子的聊天也很平等。每天从幼儿园接他回家,我们总会聊天。我会问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及过得是否快乐,也会告诉他我在单位发生的事情,甚至请他给我出主意。不到4岁的孩子很高兴我把他当朋友,常常一本正经地让我和他聊聊我单位的事情呢。
● 8个月,终于重建母子关系 孩子和我一起生活8个月后,我带他回外公外婆家。外婆逗他,让他不要回北京了,他当即表示一定要跟我回家。大家一起外出时,外婆要牵他的手,他马上拽住我的手说:不用外婆牵了,我妈妈牵我挺好的。看到这一幕,他外婆告诉我,原来她一直担心孩子跟我们感情有隔阂,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
点评
我们需要够好,而不是完美
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尤其是0~3岁,儿童需要至少跟一个人形成一种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养育关系,儿童能够感受到被无条件地爱和关心着,这个人可能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或其他主要养育者,通过这种安全、稳定和信任的关系,儿童发展他们对他人及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认识,促进自我和心智的发展。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记得生命的前三年发生了什么,就像一座建筑,尽管你看不到它的地基;像一棵树,你看不到它的根,但地基的质量、树的扎根是否稳定决定着这座建筑、这棵树的稳定和生长。早期的安全、稳定、爱和回应的养育环境,就如在生命的源头浇水,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如果儿童早期的生理和情感需要总是不能得到满足,或经常体验到挫败、担心甚至恐惧,他就可能形成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即世界和他人是不可信的、不安全的。当然,早期的养育关系,并不是一定要“完美”,但就像温尼科特说的一样,是“够好”。够好的养育能够保证给予儿童的关心和爱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
现实选择中,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分离?
现实生活中,像文中的妈妈一样,没有条件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也不少见。如何在现实限制的情况下,更好地照顾好父母和孩子的需要呢?
● 如果可能,尽可能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如果实在不行,不妨在家附近为老人租房,至少保证可以每天见到孩子,如果这两种都不可能,即像文中谈到的必须要两地抚养孩子,也尽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 父母和孩子,尤其是母婴分离越早,越容易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和信任感发展。父母尤其是母亲最好能尽可能保证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像一棵树,早期在种子、土壤、环境需要呵护,到一定程度树会自己生长。
小于8个月的孩子,你把玩具当着他的面藏起来,说:“没有了!”他就以为没有了,大一点的孩子则开始玩藏猫猫的游戏,是因为他发展出一种能力知道离开并不是消失。对4个月的孩子来说,妈妈离开可能就是消失了,加上孩子很少见到妈妈,难怪孩子会觉得这是个阿姨。
出生之初,是一个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常常孩子小时候正在事业的上升期,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孩子,人到中年,事业发展成熟了,想要补偿孩子,但这时孩子进入青春期了,不需要你再像婴儿那样来抱或管他了,所以就会起很多冲突和问题。
● 尽可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养育环境和质量。如养育人是否乐意看孩子,是关爱孩子、对孩子敏感,如文中所说,看起来在3岁之前外婆和外公也代替母亲与孩子建立了安全和信任的依恋关系。
● 给孩子过渡、适应的时间和空间。文中的母亲在自己的父母家带儿子4个月,当母亲离开时,一方面会影响婴儿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婴儿的生活环境、外婆、外公是稳定的存在因素,这些稳定因素可以帮助婴儿的适应。如果是原来在城市要送到外地的老家,建议孩子的母亲可以带着孩子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帮助孩子适应当地的环境及其他养育人。或者父母可以将老家的环境布置得接近婴儿原来的环境,或是带上孩子熟悉的玩具、物件,使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也有一些稳定和熟悉感。
● 尽可能保持稳定的联系。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需要尽可能的多抽时间去看望老人和孩子。不能经常去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摆放父母和孩子的合影,常通电话、常视频互动等增加稳定的联系。
重新建立亲子关系,请尊重孩子的节奏
心理的发展并非全和无的问题,孩子和我们都需要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有孩子能够在没有创伤的环境下长大,就像长期喝完全的蒸馏水反而会降低人们的免疫力一样,孩子不是在真空中生活。对于父母而言也需要接受事情已经发生并理解孩子与我们不亲密,去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不需要内疚。父母不需要出于内疚或自责去补偿什么,因为补偿是站在父母的需要上,通过爱孩子来减缓我们的心理压力,而带给孩子的很可能是湮没或吞噬的感觉。
●与孩子重建关系的方法。文中的妈妈谈到的几个部分,都是很好的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方法,包括理解孩子的感受、包容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个适应和接受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孩子,尽量蹲下来从身体上表示对他的尊重、和他拉近距离。要求他做事情时,先征求他的意见,孩子同意后再督促他行动。最重要的是,总是意识到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把和孩子间的感情放在首位。
●尊重孩子的需要和节奏。需要非常注意的是,大人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需要和节奏,因为大人很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就像本文中,老人担心自己在场影响父母与孩子建立关系而人为制造了一个分离,其实孩子出现了不少分离焦虑:每天睡到半夜孩子总是哭喊着要睡到他外婆床上去,白天也总是依偎在他外公外婆身边:孩子经常暗自神伤,电话里总是哭着问外婆什么时候回来。因为孩子已经与老人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孩子的这些焦虑反映是在表达他到新的环境还不适应。他与父母还没有建立足够安全的关系,此时,对孩子而言,妈妈不再陌生,却还是“阿姨”。这里,母亲白天、晚上的陪有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侵入性的爱。如果大人此时能意识到,孩子还需要时间,急着要与孩子建立关系在此时是大人的需要而非孩子的愿望,愿意再多花些时间以孩子觉得舒适的节奏与孩子建立关系,可能会更好。
蒋竞雄早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后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硕士学位,获得瑞典Uppsala大学医学院妇幼系儿童营养专业硕士学位,获得瑞典Uppsala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保健服务专业 博士学位。
曾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数年,在儿童保健领域从事研究和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工作内容涉及儿童喂养、儿童肥胖、儿童疾病综合管理、贫血及维生素A缺乏、儿童意外伤害、社区儿童保健管理等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