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飞 南 军 郑 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水·暖·电
变速沉淀对水中浊度和微颗粒的控制
任鹏飞 南 军 郑 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根据干扰沉降原理,研究了变速沉淀控制水中浊度和微颗粒的效能,并对变速沉淀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变速沉淀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浊度并控制微颗粒数量,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变速沉淀,悬浮层,微颗粒,浊度
絮凝和沉淀是给水处理中的重要工艺过程,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质。水中的颗粒包括砂粒、泥土、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胶体、微生物等,按照粒径大小分为三类[1]:可见颗粒,粒径大于10 μm;微颗粒,粒径为0.25 μm~10 μm;超显微颗粒,粒径小于0.25 μm。前期研究表明,粒径为2 μm~10 μm的微颗粒很难通过絮凝沉淀工艺去除,并且,微颗粒无法被通过浊度反应[2,3]。戴捷等提出2 μm~3 μm的颗粒数量变动可以作为滤池反冲洗的标志[4]。李浩宇的研究中也发现,2 μm~10 μm的微颗粒对过滤工艺的反冲洗时间有明显的影响,且2 μm~5 μm的颗粒与浊度相关性较差,需要单独控制[5]。另外,沉淀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但对微颗粒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6,7]。为了提高沉淀工艺对微颗粒的去除效能,本文根据干扰沉降原理,设计一种新型的变速沉淀工艺,以实现对微颗粒和浊度的双重控制。
1.1 试验材料与装置
试验原水为高岭土(分析纯)和腐殖酸(分析纯)的混合水样,高岭土浓度为76.8 mg/L,腐殖酸浓度为2.0 mg/L。原水浊度为(100±5)NTU,pH为7.3~7.8,水温为15 ℃。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分析纯)。
本试验采用连续流絮凝—沉淀反应器,如图1所示。絮凝阶段包括4个相同的絮凝单元,每个单元的长×宽×高为200 mm×200 mm×300 mm,有效容积为10 L。其中,絮凝单元A区为快搅混合池,速度梯度为548 s-1。絮凝单元B区、C区和D区为絮凝过程,搅拌速度依次降低,速度梯度分别为69 s-1,32 s-1,15 s-1。絮凝池的设计流量为2 L/min,设计停留时间为20 min。沉淀池的长×宽×高为450 mm×600 mm×350 mm,有效容积为80 L,设计停留时间为40 min。沉降池分为布水区E区,沉淀区F区和清水区G区。
变速沉淀(如图2a)所示)设置在沉淀池F区中,分为三层:下层斜板,中层颗粒悬浮单元和上层斜板。每层高度均为40 mm。下层斜板和上层斜板的斜板垂直间距均为5 mm,高度均为40 mm。中层颗粒悬浮单元的结构如图2b)所示。悬浮单元的侧壁倾角为60°,悬浮单元最宽处横截面是最窄处的3倍。当水流从下方进入单元内时,流速为v1。随着水流向上流动,最宽处时水流速度降低至v1/3。经过最宽处后,流速逐渐加快,到达出口时,流速恢复至v1,从而起到改变流速的效果。
本研究将变速沉淀和传统斜板沉淀进行效能对比,斜板沉淀试验中在反应器F区安装垂直高度为120 mm的斜板,斜板倾角为60°,斜板垂直间距为5 mm。
1.2 分析方法
本试验采用MICROTOL散射光型浊度仪(测量范围0.01 NTU~1 000 NTU)和为PCX2200光阻型颗粒计数仪(检测粒径范围2 μm~600 μm,工作流速100 mL/min,工作温度范围0 ℃~50 ℃)对沉淀池内各区域的浊度和颗粒进行监测。
2.1 变速沉淀对水中浊度和微颗粒的控制效果
图3为沉淀池E区(布水区)中的微颗粒分布。试验数据表明,PAC投加量为1 mg/L~5 mg/L时,随着PAC浓度的增加,布水区的微颗粒(2 μm~10 μm)数量先降低后增加,<5 μm的微颗粒占主要成分。
图4为三种典型投药量下变速沉淀与斜板沉淀对微颗粒的去除效果对比。由试验数据可知,变速沉淀对水中<10 μm的颗粒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斜板沉淀。投药量为1 mg/L,3 mg/L和5 mg/L时,变速沉淀对微颗粒的去除效能比斜板沉淀分别增加了41.73%,26%和77.93%。根据图3数据所示,3 mg/L投药量下沉淀池布水区的颗粒数量低,在颗粒悬浮单元内的微颗粒数量相应较低,低颗粒浓度使这些微颗粒有足够的空隙从颗粒悬浮单元内逃逸。而投药量为1 mg/L和5 mg/L时,进入悬浮单元的颗粒浓度较高,颗粒发生碰撞的几率也高,因而被大颗粒吸附而停留在颗粒悬浮单元内的几率也有所升高。因此,沉淀清水区中的微颗粒数量下降明显。
图5为变速沉淀和斜板沉淀处理后出水的浊度。随投药量的升高,变速沉淀与斜板沉淀的沉后水的浊度均逐渐降低。当PAC投加量低于3 mg/L时,变速沉淀出水浊度低于斜板沉淀,当PAC投加量大于3 mg/L时,两种沉淀工艺的出水浊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在低投药量条件下,变速沉淀池在浊度的去除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2.2 变速沉淀的运行表征
图6为絮凝剂投加量为1 mg/L条件下,颗粒悬浮单元与沉后水中的浊度与颗粒变化。图6a)中,连续流反应器运行60 min~120 min时水中浊度增速较快,由37.55 NTU增加至52.91 NTU,这一阶段是悬浮单元的累积阶段。120 min后颗粒悬浮单元内的浊度稳定在53 NTU~54 NTU之间,反应器运行至稳定阶段。沉后水浊度从60 min的13.10 NTU逐渐降低至120 min的7.06 NTU。后续30 min的浊度稳定在7.0 NTU~7.1 NTU之间。图6b)中,颗粒悬浮单元的颗粒总数随着反应器的运行而逐渐升高,当悬浮层达到稳定状态时,颗粒总数约为8 500个/mL,说明颗粒悬浮单元内存在颗粒的累积过程。此时清水区的颗粒总数则逐渐减少,当颗粒悬浮单元内有颗粒的停留时,进入清水区的颗粒数量逐渐减少。同时,悬浮层中和清水区中<5 μm的微颗粒数量随着颗粒悬浮单元内的颗粒累积而逐渐减少,说明当颗粒悬浮单元内有颗粒的累积时,对微颗粒起到了一定的截留作用。
图7为絮凝剂投加量为5 mg/L时颗粒悬浮单元与沉后水中的浊度和颗粒变化。图7a)中颗粒悬浮单元内的浊度为30.95 NTU,高于投药量为1 mg/L条件下的同期水平。而沉后水的浊度则低于1.5 NTU。图7b)中,反应器中颗粒悬浮单元内的颗粒总数由第60分钟时的5 000个/mL快速累积至第120分钟时的8 000个/mL,说明在这一过程内,颗粒的累积效果比较好。随着悬浮单元内的颗粒累积,清水区的颗粒总数急剧降低,由60 min的3 000个/mL减少至600个/mL。悬浮层中<5 μm的微颗粒数量在60 min~120 min这一阶段也明显减少,说明悬浮单元中颗粒之间的碰撞粘附的几率高。清水区中<5 μm的颗粒个数控制在了500个/mL以下,说明当稳定的悬浮层出现时,对微颗粒的吸附截留效果较为明显。
本文研究了变速沉淀控制水中浊度和微颗粒的效能,并对变速沉淀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当PAC投加量<3 mg/L时变速沉淀的浊度去除效能好于斜板沉淀,去除率提高20%以上。在PAC投加量>3 mg/L时,两种沉淀方式的浊度几乎相同。在微颗粒控制方面,变速沉淀显著好于斜板沉淀,当PAC为5 mg/L时,变速沉淀的微颗粒去除率较斜板沉淀提高了77.93%。当PAC投加量为5 mg/L时,稳定态悬浮单元内浊度可达31 NTU,颗粒累积量超过8 000个/mL,悬浮层形成效果较好。
[1] 郭晓敏.基于显微图像的颗粒计数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 McTigue N 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particle removal by filtration[M].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1998.
[3] Hargesheimer E E,McTigue N E,Mielke J L, et al.Tracking filter performance with particle counting[J].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Journal,1998,90(12):32.
[4] 戴 婕,伍海辉,窦 茵,等.颗粒计数仪器在给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探索[J].给水排水,2007,33(9):27-30.
[5] 李浩宇.给水处理工艺初级絮凝阶段表征及强化控制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6] Rubey W W. Settling velocity of gravel, sand, and silt partic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33(148):325-338.
[7] Mancell-Egala W A,Kinnear D J,Jones K L, et al. Limit of stokesian settling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zes sludge settling velocity[J]. Water research,2016(90):100-110.
The control of turbidity and micro-particle number by variable speed precipitation
Ren Pengfei Nan Jun Zheng Kai
(SchoolofMunicip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China)
According to hindered settling principles, the paper studies the efficiency of variable speed precipitation controlling water turbidity and micro-particle, and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ariable speed precipit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variable speed precipit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water turbidity and control micro-particle amount, which has wid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variable speed precipitation, suspension layer, micro-particle, turbidity
1009-6825(2016)27-0118-03
2016-07-15
任鹏飞(1984- ),男,在读博士
X7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