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春, 李江风, 王振伟
(1.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3.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差异化动因及影响研究
汪晓春1, 李江风2, 王振伟3
(1.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3.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中,不同主体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同,进城务工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高,而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的租金要求较高,且期望的租金还要包括劳动力机会成本。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租金的博弈直接导致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土地租金的高涨,使土地规模经营收益出现倒挂,但政府的补贴又维持了这种不健康的租赁关系。农地租金的非理性增长影响了自耕农的壮大和发展,使农地规模化经营偏向公司化,农业公司对利润的博弈导致了套取政策补贴、农地非粮化等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堪忧。建议构建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扶持培养自耕农、建立多种途径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提高农民社保水平等措施,促进农地经营良性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租金;差异化
根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 39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 821万人,本地农民工10 574万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 864元。随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就业收入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越来越低,与土地的结合效率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农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不同群体土地流转的动机及期望收益不同,土地流转租金从免费代种到12 000元/hm2以上不等,差异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租金差异,不同群体的不同租金需求对推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怎么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7月,笔者带领项目组赴武汉市黄陂区和新洲区、大冶市陈贵镇和金山镇、宜昌市秭归县等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湖北省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流转动机、流转形式、租金水平、种植结构、种植成本、土地经营收益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调研组共走访了10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0份,问卷有效率为84%,访谈记录20份。
从租金水平看,年租金在1 500元/hm2以下的占45.90%,1 500~7 500元/hm2之间的占9.51%,7 500~12 000元/hm2之间的占36.40%,年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上的占8.55%。耕地年租金在1 500元/hm2以下的比重最大,其次是7 500~12 000元/hm2之间,租金差异明显,但分布区间集中度显著(表1)。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不同的土地租金标准与土地的流向有极大的关联性。从土地流向上看,土地租金在1 500元/hm2以下的,均为农户之间的互相流转;租金在1 500~7 500元/hm2之间的有12.45%为农户间的相互流转,有87.55%是流向农业规模化经营企业;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上的,均流向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企业。
表1 土地流转租金调查分析
从土地流转后的用途与租金的关系来看,租金低的土地即农户之间互相流转的土地,96.43%仍旧从事粮食生产;而租金高的土地即流向规模开发企业的土地,仅有31.58%仍旧从事粮食生产,有42.11%从事养殖、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有26.32%从事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表2)。
表2 土地流转后种植结构调查分析
在土地耕作成本及收益方面,经过调研访谈,在从事粮食生产时,土地生产投入成本大约为:物质成本(种子、耕种、灌溉、农药、化肥、收割等)6 750~8 250元/hm2,人工成本大约3 000~6 000元/hm2,其中人工成本主要是调查农业规模化经营企业的平均用工成本,农户自主经营的劳动力成本一般不考虑;从事粮食生产平均土地产值为15 000~18 000元/hm2;若除去劳动力成本,从事粮食生产的平均经营净利润为6 000元/hm2左右(表3)。
表3 耕作平均成本及收益调查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耕地的租金水平应该在每年6 000元/hm2左右,即只要土地租金大于6 000元/hm2,农民不用耕作就可以获得与勤勤恳恳耕作同样的收益,农民就应该愿意将土地租出去,土地的租金与供给曲线应该是一条位于6 000元附近的富有弹性曲线。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农村耕地的租金水平却从1 500~12 000元/hm2不等,差别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分成了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留守劳动力两种类型。对于青壮年劳动力和留守劳动力来说,不同的群体对于土地租金的需求不一致,并且有明显的偏差,由此就造成了土地流转动力及对租金需求的差别性。
2.1 基于青壮年劳动力角度分析
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来说,按照湖北省人均耕地0.087 hm2,年净收入6 000元/hm2计算,依靠农业种植一年的收入为520元。而目前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2 000元/月左右,即一年可达24 000元,远远高于农业种植的收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于这些青壮年劳动力来说,如果选择在农村从事粮食种植,一年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就是23 480元。因此,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来说,土地租金不需要达到6 000元/hm2,只要土地租金大于0,他们都愿意出租,否则他们宁可抛荒也不耕种[1]。由此,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将土地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亲朋好友耕种,甚至出现农田抛荒的情景”就不足为奇了。
2.2 基于“留守”劳动力角度分析
但是对于留守劳动力来说,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就大不同,即使有人将土地租金出到6 000元/hm2,他们也不愿意将土地出租。因为他们自己耕作的实际年收入并不止一些学者计算的6 000元/hm2,而是大约有12 000元/hm2,这不是计算的结果,而是他们切切实实可以得到的收入。这个差值就是来自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因为在农民的计算方式中,收入里面要自己的劳动力成本,大约6 000元左右。在土地出租的过程中,如果不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算进去,他们是不愿意将土地出租出去的。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他们是考虑了自己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对于他们来说,留守在农村,除了耕作之外他们没有其他的工作技能,况且在农村也没有其他的工作机会,所以他们的劳动力只能在耕作上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土地,他们的劳动力就失去了价值,他们就失去了耕作的机会成本。所以,对于留守劳动力来说,出租土地的损失不但包括他们依靠耕作能获得的净收益,还包括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土地租金为6 000元,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将土地出租获得的利润就是-6 000元,农民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将土地的租金提高到12 000元,弥补了他们所损失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则农民就愿意租出土地,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3 不同类型劳动力对土地租金博弈的结果
综上,对于劳动力价值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来说,能在城镇务工或者从事第二、三产业,从事非农业生产可以取得远高于农业经营的收入,对土地的租金期望值不高,土地的租金与供给曲线为S1,只要租金大于0,他们都愿意将土地出租,有部分农民0租金让亲戚朋友耕种甚至宁愿将土地抛荒。对这个劳动力群体而言,土地租金稍微提高,供给量就迅速增加,土地供给弹性系数较大;而对于留守妇女、老人等对耕地依赖性较强的留守劳动力人群来说,土地的租金期望值较高,土地的租金与供给曲线为S3,当土地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下时,他们出租土地的意愿较低,土地供给弹性较低。当土地的租金涨到12 000元/hm2以上时,他们出租土地的意愿就比较强烈,土地供给弹性较高;而对于半留守的人群来说,这些农民处在离家不远的乡镇或县城地方务工,农忙时节如果务工时间比较宽松就能回来照顾农业生产,如果顾不上就“靠天收”,农业经营对于他们来说也视如“鸡肋”,丢之可惜,留着就多一份收入和保障,但是如果租金合适他们也愿意出租,他们的土地租金与供给曲线为S2,位于S1和S3之间,即当土地租金在6 000元/hm2以下时,他们出租土地的意愿较低,土地供给弹性较低。当土地的租金涨到6 000元/hm2以上时,他们出租土地的意愿就比较强烈,土地供给弹性较高。由此,基于不同劳动力类型对租金的期望差别,就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农用地租金与供给曲线。
图1 基于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农用地租金与供给曲线
3.1 农民对土地租金的博弈
按照一般商品的价格与供需规律,当商品的价格上涨时,需求减少,相反,当商品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商品的价格与需求曲线应该沿曲线D的方向发展(图2)。
图2 土地规模化程度对农用地租金的影响曲线
但根据调研结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当土地在农户之间小规模流转时,土地流转面积一般为6.67hm2之内,土地流转租金较低,一般为1 500~7 500元/hm2;而当土地流向规模化经营企业或农户时,土地承租面积一般较大,一般为几十到上百公顷,单位土地面积的租金却不降反升,往往达到12 000元/hm2以上。也就是说,当规模经营需要大量土地时,土地的租金不但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加而降低,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土地的价格—需求曲线没有沿曲线D的方向发展,而是按照沿D′ 方向发展,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变化趋势完全相反的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规模经营农户角度的农用地租金与需求变动曲线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小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大规模的土地经营二者面对的土地权利主体不同,不同的权利主体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同。农户之间进行的分散土地流转,土地没有集中连片的需求,土地的来源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并且家庭内部也没有留守劳动力的群体,土地的租金收入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较小,土地对他们的束缚较小,他们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不高,土地流转价格一般较低;而规模经营农户特别是规模经营企业,为了方便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的土地,往往涉及几个村,且要求土地集中连片,这样土地的流转对象不仅涉及到对土地依赖性较低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涉及到对土地依赖性较高的妇女和老人等留守劳动力,且留守劳动力掌握着大部分的农村土地,他们的土地租金期望值较高,进而导致了土地租金价格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规模经营者对土地租金的博弈
根据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如果规模经营者从事粮食生产纯收益能够达到12 000元/hm2左右,农户土地租金要价为6 000元/hm2左右,则规模经营者除去要支付的土地租金之外还有净收益6 000元/hm2左右,规模经营者依靠租地进行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如图3所示,土地的需求曲线为D,土地的租金与规模经营者对土地的需求曲线相较于点D1。如果农户土地租金要到12 000元/hm2,则规模经营者除去土地租金之后的收益就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都是经济人,双方的交易就会失败,规模经营者就失去了租地进行生产的动力和可能。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土地规模经营者特别是专业化的农业公司耕地租金往往在12 000元/hm2左右,但是这种状态还能一直维持,原因是政府的补贴使得土地的价格需求曲线发生了偏移。为了支持规模经营者的发展,国家给予农业规模经营者诸多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比如:粮食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农机补贴、农业大棚补贴等,这些农业补贴导致了土地规模经营收入构成的改变。据调查,政府对规模化经营企业的农机补贴可以达到1万元/台,对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建设给予每公顷7.5万元~75万元不等的补贴。
受政府农业补贴的影响,规模经营者租赁土地的价格需求曲线向右发生了偏移,土地的租金与规模经营者的需求曲线在D2点重新达到了平衡。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规模经营者的收益依然十分有限,基本上是靠政府的补贴来维持利润。为了维持这种平衡,政府就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因为一旦政府的补贴取消或降低,这个平衡就会瓦解。因此,这种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是极其不稳定和不健康的。在这种背景下,就会出现规模经营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一是部分规模经营企业圈占大量土地不是以粮食生产为目的,二是借助土地规模经营的幌子套取国家农业补贴。
4.1 土地租金越来越高,影响了自耕农业经营大户的形成
在不同主体对土地租金的博弈下,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导致一些想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的自耕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就显得无能为力。如果自耕农出租土地不提高租金就租不到土地,因为已经有人愿意出这个高价。但是如果支付12 000元/hm2的土地租金,自耕农就完全失去了土地收益,甚至还会出现亏损,但同时,自耕农仍然主要是靠粮食生产为主,收益十分有限,靠扩大投资从事附加值较高的高效农业生产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因此,在当前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下,不利于自耕农的培养[2-3],农村土地越来越多地流向出价较高的农业经营公司,农业规模经营逐渐向公司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2 谈判等运行成本较高,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展困难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掌握在农户手中,且每户的土地面积较小、位置比较分散,农村耕地“户均不过十亩,分散七八块[4]”,且每块耕地质量不同的现状,决定了如果要进行规模化经营,要达成协议的制度成本就较高。按户均承包土地0.33 hm2计算,如果要经营66.67 hm2土地,就需要与近200户进行谈判,且可能还要跨越自然村的界限,需要与多个村集体的农民进行谈判,达成一致的协调成本较高。在规模化经营需要连片的情况下,只要有少数人不同意合作,规模田块之间就会有坚守农户田块的穿插,就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就会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此外,如果在合作过程中有少数农户因为种种原因选择退出或拒绝合作,同样会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开展,土地规模化的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在现有制度下,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的谈判时间、精力较多,合作的风险较高,规模经营主体损失的机会成本较高[5],制度运行成本较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开展十分困难。
4.3 土地租金压力较大,规模经营前景堪忧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人均、户均土地较少,不管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还是规模经营企业,土地主要靠租赁获得,土地的租金压力过大。由于土地经营收益绝大部分被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人分享,除去土地租金,规模经营者的土地净收益所剩无几,租地者很难真正从农业耕种中获利。在这种情况下,农用地的流转收益分配就出现了倒挂,企业在巨大的土地租金压力下,在企业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的经营理念下,就被迫将农用地改为非农建设用地使用,进行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生态农庄等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建设开发,逐渐出现流转土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6-7]。可以预见,如果耕地大量流入公司化企业,土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趋势难以避免,不仅将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下滑,还会占用大量土质肥沃的良田,破坏土壤质量,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成潜在的威胁。
5.1 建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促进土地流转
要建立进城农民农村土地退出机制。一方面,政府鼓励进城农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离开农业生产,并给离农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并在进城入户、购房、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进城农民政策支持,减轻农村人多地少的压力,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另一方面,将农民退出的土地直接提供给规模经营者,使规模经营者享有完整的土地权益,实现“耕者有其田”,减轻规模经营者的租金压力,使规模经营者靠自主经营实现增收,进而达到和从事二、三产业无差别的收入,提高规模经营者的耕作积极性,解决政府长久持续补贴的压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5.2 加大对规模经营者的扶持,培养自耕农
为了促进耕地流转,借鉴英国、法国、日本和台湾等地区的经验,加大对规模经营者的扶持,对规模经营者购买(租赁)土地的给予资金补贴,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8-9]。建立不盈利的农业协会或农业收购机构,统一收购小面积、分散的耕地,然后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租)给规模经营农户,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同时,由于公司以追逐利益为主的经营性质,公司进入农业生产会导致非粮化问题,因此,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要限制公司介入土地的规模经营,要培养自耕农,使以家庭劳动力生产为主的自耕农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
5.3 建立多样化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减轻土地租金压力
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可采取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比如:经营委托、作业委托、参加合作农业组织等多种方式,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企业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要尽可能吸收原有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农村留守劳动力,提高农民工资收入。
5.4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根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对全国城乡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而农村老年人的覆盖率不到4%。占中国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民却几乎与社会保障制度无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土地就成为了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这是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补贴,逐步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而减少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进城务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低,对土地租金的期望不高,而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较高,加上劳动力的可转移性差,对土地的租金要求较高,且期望的土地租金还要包括劳动力机会成本;留守劳动力对土地租金的博弈直接导致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土地租金的高涨,导致了土地规模经营收益的倒挂,但政府的补贴又维持了这种不健康的租赁关系。农地租金的非理性增长影响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自耕农的发展,使农地规模化经营偏向企业化、公司化,利润之上的经营理念驱使企业出现套取政策补贴、农地非粮化等问题,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堪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建立进城农民退出机制、加大扶持培养自耕农、建立多种途径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提高农民社保水平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经营和流转良性发展。
[1]金星.新土地抛荒的经济学视角[J].农村经济,2013,(3):25-26.
[2]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3]樊平,宓小雄等.农地政策与农民权益[M].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贺雪峰.地权的逻辑[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5]邹伟,吴群.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用地内部流转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6,(12):41-43.
[6]郭晓鸣.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实验区”的实证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郭晓鸣,张克俊,等.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J].农村经济,2011,(2):3-5.
[8]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6,(9):10-12.
[9]范怀超.国外土地流转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0,(3):484-488.
Study on Factors and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rices of Land Rent in Rural Land Circulation
WANGXiao-chun1,LIJiang-feng2,WANGZhen-wei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3.School of Business,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a large number of rural farmers are leaving villages for cities and working there as migrant workers.The trend is that the arable land must be gradually abandoned by those migrant workers.The research resul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shows that those migrant workers have low expectation for land rents,in contrast,those remained peasants are with so much expectation for rents including opportunities cost of labor that the land rent is rising in large-scale land operation.As a result,deficit happens in the program.However,government support and subsidies sustain such unhealthy rent relationship.The rent is rising unreasonably,which has already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nlargement of owner-peasant.And it makes the large-scale land operation more corporatization.Many agriculture companies simply keep an eye on profit,which leads to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defrauding government of subsidies,non-food of cultivated land.The future of large-scale land operation is in the mist.It i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recalls those land,which are abandoned by migrant workers,could support owner-peasant in the rural areas.To develop land management in a healthy way,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different measures,such as,various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cooperation,and shoul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owner-peasants.
rural land;main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rent;different expectations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5.010
2016-04-14;改回日期:2016-05-25
国家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CGL06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306)
汪晓春(1984—),女,博士生,从事资源产业经济研究。E-mail:wang2300119@126.com
F321.1
A
1009-4210-(2016)0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