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地区淮阳“担经挑”巫舞的现状研究

2016-11-12 18:19张金辉
活力 2016年8期

张金辉

[关键词]“担经挑”;流传原因;艺术本体;传承思考

淮阳地区的“担经挑”,又被称为“花篮舞”、“担花篮”,是周口第一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舞者一般以四人为一队,多为女性,主要以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老斋公)为主。一人击竹板伴奏,三人进行表演。

一、“担经挑”流传原因分析

(一)深厚的文化积淀

淮阳古称宛丘,地处平原,位于周口市中心位置,是传统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自古与楚国毗邻。楚人好巫,所以临近楚国的淮阳(宛丘)自古就有巫的流传。巫舞与祭祖祭祀有联系,并且发生于宛丘又可以说可能与伏羲女娲有很大关系。

淮阳是中华古老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淮阳也称陈、陈州,此地曾建国三次、建都五次。孔子曾三次来陈,其著作《诗经》中载有《陈风》十首。

(二)独特的民俗特点

淮阳的民间祭祀活动据考证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就有人说,华夏文明5000年,再向前找去淮阳。每年二月和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淮阳周边的民众都会自发的在太昊陵(伏羲陵)举行祭祖求福活动。每年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基本都集中在了仲春二月,人们携亲友,踏青祭祖舒展身心。在庙会上还有其他的民俗民风的形式,像拴娃娃、抢旗杆、进楼子、贴钱币、摸子孙窑以及担经挑、文明的活化石泥泥狗等,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最具有淮阳特色的演出就要当数“担经挑”了。其实在早年的太昊陵庙会,主要是周边民众信仰的标志,反映了当地人对生命最本质、最自然的的渴望,对自然最虔诚、最质朴的信任和述求。

二、“担经挑”历史溯源

担经挑来自远古传说。在淮阳当地,老艺人更倾向于女娲造人、宓妃救母这两种。据考证,巫舞“担经挑”应是商周时期,在“巫”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并在周武王时期正式在宛丘确立。宋朝时期,逐渐流传于民间。

改革开放后,“担经挑”获得新生,参与表演舞者人数迅速增加。据统计在淮阳县20多个乡镇中,有专业“担经挑”舞队的就高达14个乡镇,临近淮阳的城市像周口、太康、鹿邑、西华、郸城、项城等县市也都有“担经挑”表演队伍的存在。原来都是民间自己自由组织,现在随着淮阳“非遗”办公室的成立,各村由村政府,镇政府参与组织,县政府统一规划。不但在初一十五和庙会上表演,还在商业区、大型表演区表演,并组织一定的交流演出。

三、淮阳“担经挑”的艺术本体分析

(一)唱词、曲调

“担经挑”的唱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以歌颂人祖伏羲氏的功德的,还有一类主要是求子。如“西山边有个娃娃山,儿女双全你就把头点,缺儿少女你拴一个,养成儿女你都喜欢”。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唱词也随之增加了歌颂国家新民主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敬父母、家庭婆媳关系和当下青年人的爱情观等话题。

演唱曲调多采用民间口传心受的小调调式。由于“经歌”的观众多是参与太昊伏羲陵朝拜、踏青的人,受众文化参差不齐,这也就要求它的曲调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感觉,并且还要符合当地人的曲调习惯。编写这些“经歌”是拥有丰富表演经验的“老斋公”们,他们通过改编民间小调、小戏,而形成的这么一种拥有特殊韵味的经歌,它不仅会让观众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到顺耳、舒服同时还让人感到诙谐有趣,细细思量回味无穷。

(二)队形、舞步

“担经挑”的表演队形一般为四人一组,队形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为“铁索链”,顾名思义就是像铁索一样前进,表演者两人相互多次缠绕;二是“剪子股”,两人先从不同的方向前行,行至交错时,如同剪刀一样靠背而行;三是“履迹步”,四人中一人在前,其余三人沿着前一人的脚步行进。这种舞步放慢节奏时,几人的步伐连起来就像是蛇在爬行,在淮阳蛇又被称为小龙是吉祥的象征。放快节奏时,又像御风飞行的龙在相互追逐嬉闹。随着时代的变迁,队形也加入了其他舞蹈的元素,像十字步、回字步、八卦步、一字步等。

“担经挑”的舞步归结为两大类。一种是类似于古典舞中的圆场步,它是以脚跟先着地,再慢慢向前以“撵”的方式推至脚尖的步伐;另外一种则恰恰相反,脚尖先着地,再慢慢向后落地,在落地的时候会左右摇摆一下,这种摆动有些和东北秧歌的“扭”相似,但幅度并没有东北秧歌的那样大。据说这种步伐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过去妇女裹脚的陋习。

四、对周口淮阳巫舞“担经挑”的传承思考

新世纪以来,科技快速发展,电声乐器、光影歌舞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而以“担经挑”来说,虽然现在参与表演的“担经挑”舞者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是年长的老人,在近期的表演中甚至极少看到年轻人的参与。

淮阳县为了使 “担经挑”表演延续下去,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整合研究,并且在县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对淮阳县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保护。对表演“担经挑”老艺人加以生活上的帮助并给予演出上的扶持;积极寻找有表演能力的老艺人请教表演的本体神韵,并开设公开课,以公开课的形式,积极有效的带动青年人的学习兴趣,使担经挑的演出人员更加年轻化、系统化、程式化,使担经挑的流传更为扩大化、制度化,使它能更好的发展传承。

文化学者的参与,也给予“担经挑”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例如周口师范师范学院讲师鲁恩雄利用“担经挑”的舞蹈元素和象征内涵,创作出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的《俏经担》,在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专业组的比赛上获得了“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两项大奖。□(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