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邢野++刘睿+张宇++刘珈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多的择业机会和挑战,而像中医药大学这种专科性较强的高等中医院校,由于专业教育的滞后效应和人才成熟期较长,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学生的就业方向相对局限, 加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行,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
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与以下三因素密不可分:
一、学生主体因素
当前, 社会上对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观点不一, 不少人认为中医毕业生太多了,也就是所谓的人才过剩。但是,现实情况确是,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可是每年招不到所需学生的单位也比比皆是。城市中的大型三甲医院岗位竞争激烈,而人才过剩,但是地方区县医院、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大量空缺,人才明显不足;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区县中医医院来校招聘,但是往往招聘到的毕业生屈指可数,空手而归的情况也实属经常。笔者专门对地方医院和毕业生做过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在于我们学生的主体因素,多数毕业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不实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自身条件十分优秀的毕业学生不能把握住每年 十月至第二年的三月这段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高峰期,往往在等待、观望和左盼右顾中错失最佳就业时机,这种错失时机,是可惜的,一旦招聘单位的岗位已满,再想找到合适的职位就太困难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医药专业在一线大城市和三甲医院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然而高等中医院校的毕业学生人数却仍在递增,就业的压力自然成正比。
二、学校客观因素
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各类高校都在扩大招生,高等中医院校也不例外,那么这自然就会导致中医药专业的毕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招聘单位自然就有了足够选择的空间,人才供过于求是必然的,可以说,这已经成为影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种扩招并没有保证学生的质量,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没有相应的改变。
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专业的盲目划分, 教科书内容的一成不变, 教师授课方法的落后,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薄弱等等。高等中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自身就存在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可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 而高等学校的扩招却不能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与人才需求的标准,这就产生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紧缺,而并不急需的人才过剩。
三、社会现实因素
首先,政府相关制度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和相关的制度、体系会影响高等中医院校的毕业学生的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就明确的规定,无论是中医学专业还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只能报考中医类执业医师,那么这种情况,就会缩小很大一批学生的就业空间,甚至一些学生会因为政策原因而放弃从事医疗工作,不能学以致用,这也就违背了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初衷。
其次,招聘单位的偏见。如今,多数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招聘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招聘来的人才能否立刻创造价值,西医医院仍占主流,中医类毕业学生无法踏入门槛,甚至很多中医类医院都开始缩减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而更倾向于西医专业。另外,许多用人单位总是认为,985、211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就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优秀、博士比硕士强,硕士比本科强、本科比专科强,这种门槛高的偏见,既要求学生的成绩优秀,又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强,道德品质优良,挑专业、挑层次、挑学校、挑性别, 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或者普通学生就很难找到工作,这必然会引起人才的浪费和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在我们和本校毕业生沟通的过程中, 许多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不公平的待遇
再次,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的封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部分地方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引进外地人才,只招收自己地方生源的毕业生。部分地方的国有大型企业,只考虑自己本系统、本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或者自己单位职工子弟,可悲的是,很多单位想要的人才进不去, 不想要的人员却一直在增加,很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达成意向, 但却被这种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破坏,招进了一批用不上的本地生源或行业内部子弟。
参考文献:
[1]郑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7).
[2]郭明华.立体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4(4).
[3]罗树坤.关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
[4]朱玉涛,王佳.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和社会化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