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施用情况

2016-11-12 05:36杨洪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施肥小麦玉米

杨洪

摘要:故城县于2014年实施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面积5000亩,总投入425万元。自项目开展以来,故城县农林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有关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的各项任务,在加快项目进程的同时严把质量关,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在此期间,个别表现突出的典型种植大户脱颖而出。

关键词:小麦;玉米;浇水;施肥

通过6月下旬和7月10日的两次项目设备运行和管护情况“回头看”,发现项目区进展情况不尽相同、喜忧各异。

一、典型地块情况

以西半屯镇东桥村杜留双承包地的项目区(1000亩)为例,同一个大方的地,一个路北(传统灌溉模式),一个路南(水肥一体化节水模式)。

玉米:路北和路南都浇两水,路北玉米亩产量525 kg(未施肥);路南玉米亩产量650 kg(亩施水溶肥40 kg)。

小麦:路北和路南都浇两水、施肥相同(未按水肥一体化合理施肥),产量差别不大,都在450 kg左右。

由表1可见,玉米节水模式比传统灌溉模式亩增产125 kg,亩增产增收200元。

二、小麦效益评估

1、路北(传统灌溉模式,亩产450kg)

浇起身—拔节水:4 h/亩浇水80 m3,用电36度折合电费32.4元;浇水人工费(按3亩/人天,100元/天)33.3元/亩。

浇扬花—灌浆水:3 h/亩浇水75 m3,用电27度折合电费24.3元;浇水人工费(按4亩/人天,100元/天)25元/亩。

小麦浇二水合计:总用水量155 m3/亩,总用电63度/亩,电费56.7元/亩,浇水人工费58.3元/亩。

2、路南(水肥一体化微喷节水模式,亩产450kg)

浇起身—拔节水:2 h/亩浇水53 m3,用电40度折合电费36元;浇水人工费(按10亩/人天,100元/天)10元/亩。

浇扬花—灌浆水:1.5 h/亩浇水40 m3,用电30度折合电费27元;浇水人工费(按15亩/人天,100元/天)6.7元/亩。

小麦浇二水合计:总用水量93 m3/亩,总用电70度/亩,电费63元/亩,浇水人工费16.7元/亩。

换季后人工铺设费:小麦收割时收起支管,等玉米播种后再理顺微喷带、铺上支管。合人工费(按铺5亩/人天,100元/天)20元/亩。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比传统灌溉节水62 m3/亩,电费节省-6.3元/亩,人工费节省21.6元/亩(大水漫灌用工费-节水模式浇水人工费-微喷带及支管铺设人工费)。

三、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实施情况

综上所述,实施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项目,在玉米上增产比较明显,在小麦上增产不明显,但节水、省人工费。从项目运行两季来看,像杜留双这样的典型种植大户,适合实施小麦玉米水肥一体项目,而且比较成功。

但大多数土地经营主体或村对此项目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换季后微喷使用面积相对减少,大多农户嫌麻烦,不愿在玉米上重新铺设微喷带。经过全面检查,全县5000亩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项目:在麦收时稍有挂损,通过售后维修已能正常使用的600亩;麦收时全部收起,支管及微喷带基本完好无损且能正常投入使用的900亩;麦收时收起,支管及微喷带完好保存,准备在下季小麦上使用的2000亩;麦收及播种时支管及微喷带被轧烂、挂破,无法修复且根本不想再用的200亩;怕费工嫌麻烦把设施收存起来不愿再铺的1300亩。

四、情况分析

自开展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项目一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尽管在小麦上运行非常成功,但换季后的使用和管护情况不尽如人意,造成以上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初期选点要谨慎

因为第一年实施该项目,虽然费尽心机精细筛选,但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想不周。上述检查情况中不乐观因素大多就出在合作社、和一家一户的项目村。某些所谓“合作社”,就是几个人合作“拼地”种,项目真正实施起来,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各持己见,思想无法统一,项目实施和运行起来难度大,缺乏主观能动意识;再就是一家一户的项目村,现在都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们自己种自己的地,与村里打交道甚少。

2、个别农场主缺乏责任心

有的农场主兼营包地并不懂种地,近年来大批的惠农项目倾斜,他们在乎的是直接经济利益而不是增产增效,所以对纯工程类惠农项目不懂珍惜和利用。

3、观念未转变,小麦增产效果不明显

自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多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带领种植大户和项目区代表到外地参观,请专家前来培训、指导,大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却扭转不了传统种植观念,总感觉微喷的小水渗透不如大水漫灌痛快。况且尽管水溶肥已发放到户,并多次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参观,但老百姓对水肥同步不太习惯,有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大多数只浇水不施肥,或者肥料撒施。所以,从今年看来,同一块地实施微喷项目的小麦亩产量900多斤,大水漫灌的亩产量也900斤左右,“水肥一体化”在小麦上增产效果不明显。

4、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

不得不承认,近两年惠农项目不断涌向土地承包大户,加之项目建设单位对这些大户们保姆式的服务,催发了一些承包户的依赖心理。今年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各项目区都已在小麦上投入使用,并且运行正常。但换季后,项目管护已移交,个别农户懒得去收带子,任由作业机器碾轧,送上门的不懂珍惜;有的收起来了再铺上怕麻烦、嫌费工费力,除非每次换季时政府都会派人出资替他们铺好,缺乏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

5、浇地不收水费

农村浇地只收电费,不收水费。这也是造成老百姓习惯大水漫灌、省水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通过我们对九个项目区换季使用微喷情况的再调查,和小麦、玉米产量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玉米上增产效果明显。前提是要有在麦茬上铺设微喷带的经验和耐心。

费力、费电不费工。小麦、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技术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在模式上有待于进一步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水、节肥,但是如果施肥方式不当,在小麦上就没有明显增产效果。事实证明,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模式费力、费电但不费工(如果广泛推广应用自动铺、卷带机,会相对省工省力),种植面积越大省工越明显,可以选择种植大户推广应用。

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惠农项目并非“剩女”,别怕嫁不出去砸在手里,如果把“我要你节水” 变成农户“我要节水”,那项目运行起来成功率会很高。

政府引导。政府部门应该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这些创新和支持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和口号上,要落到实处,真正给项目建设强力支持,给一线技术人员开绿灯,给土地经营主体解决、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农田用电等。政府主管领导要勤于下基层、进田地,摸实底、办实事。

典型引路。利用电视新闻宣传、组织现场观摩培训等方式,以老百姓身边的典型大户为示范,现身说法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利用培训培训再培训的方式,继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老百姓身边的典型实例、对种植大户进行再培训,提高农户的素质、逐步转变他们的灌溉、施肥观念。

猜你喜欢
施肥小麦玉米
收玉米啦!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我的玉米送给你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滴灌棉田氮钾后移和磷肥减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
渭北旱塬玉米施肥现状及对策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