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东 普俊蓉 李红梅
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小区试验获得葡萄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葡萄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葡萄;施肥;氮肥;控制
1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七个星镇桑巴巴克村2组,巩德福。
供试品种:赤霞珠。
供试肥料:磁力多肽尿素(净含量46%)、重过磷酸钙(46%)、硫酸钾(净含量40%)。
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试验处理顺序排列,四个处理,三次重复,每个处理选择5株葡萄。
2 试验方案和方法
2.1 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方案
处理1:无氮处理;处理2:氮肥总量控制70%处理;处理3:氮肥优化处理;处理4:氮肥过量处理(氮肥总量控制130%处理);处理5:农户常规区。
2.2肥料施用方法和用量
氮肥、磷肥和钾肥分期施入,其中氮素40%作基肥,30%花芽分化期施入,30%果实膨大期施入,磷肥50%作基肥,20%花芽分化期施入,30%果实膨大期施入,钾素50%作基肥,20%花芽分化期施入,30%果实膨大期施入。
3 试验实施
3.1供试土壤
前茬作物是葡萄,产量1000 kg,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肥力中等,土壤质地为壤土。施肥情况:二铵50 kg/亩,尿素50 kg/亩,农家肥1000 kg/亩,试验地面积7亩。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25.7 g/kg、碱解氮111 mg/kg、有效磷17 mg/kg、速效钾177 mg/kg,pH值8.2。
3.2 田间管理及记载
4月15日葡萄起架,按方案要求划分各小区,每小区5棵葡萄,按各小区的用肥量平均分到每棵葡萄,并进行人工穴施肥。4月25日开始发芽,4月30日浇头水,按方案要求进行各小区第二次施肥,农户区追施二铵30 kg/亩,尿素20 kg/亩,5月5日开始展叶,5月5日-10日进行整枝除弱芽,5月6日进行人工深松除草一次,5月12日浇二水,5月14日开始花序,5月25日人工除草二次,6月1日浇三水,农户区追施二铵20 kg/亩,尿素15 kg/亩,叶片整体上都开始出现黄化,6月8日进行叶面喷肥一次,防治黄化,6月6日开始开花,6月11日开始座果,6月17日浇三水,农户区追施二铵20 kg/亩,尿素15 kg/亩,7月5日开始果实膨大,7月15日按方案要求进行各小区第三次施肥,8月1日果实开始转色,9月1日果实开始成熟,10月5日收获。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氮素对生育期生长的影响
从每个生育期的生长阶段调查来看,各小区变化不大。
4.2 氮素对颜色、长势的影响
不同氮肥用量对葡萄的长势、叶色影响较大,总的趋势是,氮量水平低的,叶色淡,长势弱,随着氮水平上升,叶色变深,同时长势也从弱到强。由于6月1日左右受气候和温度的影响,葡萄整体上都出现了黄化现象,并进行了3次药剂防治,后期加强管理后,葡萄生长趋于正常化。
4.3 产量分析
不同氮肥用量与产量关系有密切相关,基本规律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表现呈抛物线状。无氮区(CK)产量最低,平均为365.64 kg/亩;70%氮区产量开始上升,平均为381.04 kg/亩;优化氮区产量,平均为447.77 kg/亩;130%氮区产量为最高,平均为485.47 kg/亩。
4.4 氮缺素相对产量分析
缺素区的实收产量
相对产量= ×100%
全肥区的实收产量
缺氮区相对产量=365.64/447.77×100%=81.7%
对照焉耆县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和该地块土壤氮素化验结果,该地块氮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 结论
不同氮肥用量对葡萄的长势、叶色影响较大,总的趋势是,氮量水平低的,叶色淡,长势弱,随着氮水平上升,叶色变深,同时长势也从弱到强。由于6月1日左右受气候和温度的影响,葡萄整体上都出现了黄化现象,并进行了3次药剂防治,这对葡萄座果产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期加强管理后,葡萄生长趋于正常化。
不同氮肥用量与产量关系有密切相关,基本规律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表现呈抛物线状。无氮区(CK)产量最低,平均为365.64 kg/亩;70%氮区产量开始上升,平均为381.04 kg/亩;优化氮区产量,平均为447.77 kg/亩;130%氮区产量为最高,平均为485.47 kg/亩。
经济效益分析:五个处理进行试验对照,分析产量产值及增产增效,其中增效最高的是130%优化氮区197.49元,增产率达11.45%。
通过试验,该地块土壤氮素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建议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做好基肥、追肥合理分配将对葡萄产量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