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这两天,两则涉及个人文明素养的新闻引发关注,网络跟帖评论“待遇”迥异,值得玩味。
一则涉及中国人。一对宁波年轻夫妇跟团到日本旅游,离开名古屋所住酒店时,以为床下备用的多功能马桶盖是此前住店旅客遗留的,于是拿走了。酒店发现后打电话给导游,并报警。经过一番交涉及查验,那对夫妇承认拿了马桶盖,并手写道歉书,归还了马桶盖。
这是又一起国人在国外行为不检点的事件,媒体曝光后引起网络热议。网民义愤填膺,纷纷谴责那对年轻夫妇“真丢中国人的脸”。类似新闻一“出街”,拿“丢中国人的脸”说事已成舆情的“套路”,不管是国人在景区吐了口痰,还是把脚放进喷水池,抑或是放任小孩随地撒了泡尿,只要是发生在国外,网民似乎不骂上一句“真丢中国人的脸”,不足以平己愤。
另一则涉及外国人。10月15日上午,三名说英语的外国年轻人,竟然扛着自行车,逃票冲进了上海地铁站。工作人员发现后用英语耐心劝阻,没想到三人情绪激动,不停地用英语辱骂工作人员,并且做出不雅手势。一名热心乘客看不下去,用英语严厉批评了三名外国人,他们才有所收敛,连人带车离开了地铁车站。
有意思的是,对三名老外肩扛自行车硬闯地铁站的严重违规行为,媒体和网民都给予了“最惠国待遇”。新闻报道不但没有提到他们的国籍,甚至还称他们为“国际友人”。网络跟帖评论虽一致谴责其行为,但用语较为理性文明,没人骂他们“丢某国人的脸”,甚至没人关注他们是哪国人。
同样是不检点的行为,同样是发生在外国(老外在中国也算在外国),为何媒体曝光后,国人所为就那么容易被骂“丢中国人的脸”,而老外就没被批“丢某国人的脸”呢?是“中国人的脸”容易丢呢,还是“外国人的脸”由特殊材料构成的?在国人眼里,为何“外国人的脸”没那么容易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