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 陈继兰
[摘 要] 与重点高校相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广东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产学研”技术创新活动中普遍存在参与少、与地方中小企业联结程度低等问题。地方高校如何通过“产学研”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现实问题。面向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集成服务平台这一有效载体是实现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供给的战略选择,同时,完善校企合作的驱动机制是实现创新供给的成功决定因素。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产学研”;中小微企业;创新供给;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143-05
一、问题的提出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创新大省,据《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1]显示,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因为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广东地区企业集群现象在省内普遍存在。从2005年起,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了与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以服务广东企业。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参与了16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9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4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其中依托与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的“水性及高固体份涂料”产学研基地,自主研发出水性木器涂料,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年2亿元[2]水平。广东省内高校共有142所,其中地方高校约占全省院校总数的85%以上。但据相关研究显示,占全省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程度比较低,具体表现为与企业的联系不太紧密,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如2000-2013年间参与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较多的9所广东高校中,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大学就占了总量的74.3%[3],当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省内的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大都也习惯性地选择国内“985”和“211”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如华为、中兴等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的对象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等;而中国石化、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也是以与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主。说明“985”高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中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如何通过产学研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为地方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既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也能促进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因此,针对地方院校的科研情况并从地方高校角度研究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战略选择
在广东的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就有460万家,占了全省企业总数的95%[4]。中小微企业是广东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镇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了全省的30%以上,民营科技型企业数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5]。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省经济的未来。中小企业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能有效弥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但从实践效果看,由于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得高水平大学更倾向于与他们合作[3],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更为紧密和深入。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沟通机制使他们对本地高校的研究成果缺少了解,校企间的联系也不紧密。加上高校也不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因而大大降低了产学研合作效率。
首先,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他们创新意识强,机制灵活,其产品能贴近市场,能快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类企业发展平台较低,技术创新力和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稳定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最终影响企业做强做大。而在当下,面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中小企业受技术能力与创新资源的多重束缚,单靠自身能力是难以创新的。因此,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寻求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更迫切的需要。
其次,基于在广东地区重点高校将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放在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地方高校虽说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因受自身条件限制,承接重大开发项目的能力和实力还不够,如果让其照搬重点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势必会走进死胡同。因此,地方高校可充分发挥其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做好自身的定位,面向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空间,避免与重点高校冲突,这是解决广东地方高校与本区域产业发展相互脱节的有效着力点。尽管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上与重点高校有较大差距,存在着经费不足、高水平项目不多等问题,但地域上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其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与本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仅可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能随时帮助企业解决应急问题。同时使中小企业能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减少技术交易成本,保持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科研价值。因此,面向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地方高校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
三、完善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驱动机制是实现创新供给的成功决定因素
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和阶段相互连接,各种资源要素配合衔接的有机统一的过程,为此,不仅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最重要的驱动要素,还要重视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借此实现平台、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等多个方面的融通与整合。
(一)组织保障驱动机制
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持久稳定的内部环境,政府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来讲,就是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产学研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的意愿与投入;通过资源配置,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鼓励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尤其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可增强校企双方的信任度,有利于校企双方开展长久性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长期的动能与活力。
(二)信息渠道驱动机制
针对目前广东各地区尚未建立稳定的信息集散中枢的情况,鉴于地方服务产学研的信息渠道分散于专业镇或本地区的各种相对独立的实际,譬如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不健全,有关市场和企业信息仍掌握在各个系统之中,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机制等实际,地方政府有必要为他们搭建集成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汇集整理和发布中小企业的生产与技术需求以及高校的研究成果,为校企双方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因为畅通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省产学研合作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化服务驱动机制
直至目前政府服务于校企产学研的服务功能还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信息的发布及提供简单咨询等较低层面,远远不能满足产学研合作双方的需求。因此,产学研服务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面,以更专业化的服务手段满足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其中专业化服务的多层次、全程化和精细化尤其必要。例如提供技术交流服务;为高校和企业在目标、任务及市场方向上寻找相互匹配的合作主体,实现研发与应用对接;为合作伙伴提供谈判、契约、项目评估、法律咨询、资金筹集等“一站式”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等等。专业化服务重视校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能有效帮助校企合作创新,因而这种将服务渗透到产学研的整个过程,可以起到支撑作用,达到驱动效应。
(四)利益和风险分担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从合作伙伴的选择、目标的确定、资金成本的比例、风险的承担直到利益的分配,是一个投入高、不确定性强和充满风险的过程,包括所开发技术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技术风险”、成果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风险”、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否能够持续维系的“合作风险”、市场收益及合作双方利益分配的“财务风险”、影响产学研结合的政府政策变化的“政策风险”等等。同时,由于合作各方的利益结合点缺失,在地方高校和企业缺少内外推动力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无法完成知识的转移,企业也无动力参与合作。因此,建立适合地方高校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和风险分担驱动机制,按照合作各方投入的资金、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分层次、分阶段地分解投资与收益的风险责任,确定合作各方的风险承担额度,形成完善的校企收益和风险并存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成功的校企产学研合作要以区域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各方利益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集成服务平台是地方高校产学研实现创新供给的有效载体,也是连接产学研合作中各个主体的纽带,这一工作如果做好了就能使得地方高校的科技活动与中小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信息的传播和渠道的沟通更加畅通,合作双方的目标利益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有保障。校企产学研由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向“一对多”或“多对多”模式转变,由松散的、单向的合作向紧密的、系统的全面合作转变。面向中小企业是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必然选择,这也为广东地方高校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即融合与集成区域内分散的创新要素,实现区域自主创新与合作研发的共同推进,丰富与深化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亚茗.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东第二[EB/OL].2016-08-02http://gd.ce.cn/sy/gd/201412/26/t20141226_1951678.shtml.
[2]章熙春,马卫华,李石勇.高校科技创新对广东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
[3]李文静.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12).
[4]潘 慧.2015年底建成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政策要点解读[J].广东科技,2013,(5).
[5]沈 寅.产学研一体突破创新机制阻碍——来自广东专业镇的产学研合作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1-09-08.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