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恒++姚宇林
光,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人类不畏艰难地苦苦追寻。从远古最粗粝的火把,到凿石为灯、青铜铸灯、以金银、陶瓷、玉石、象牙、竹木……为灯,小小的灯盏,成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见证着人类追寻光明的历程,也照亮了文明的发展。灯盏虽然无处不在,却因日常惯用而很容易视而不见,成都有一个私人博物馆——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馆长姚宇林先生历经三十年,收集了中外古灯老烛三千余具,打造出一个光影婆娑的奇幻世界。
姚宇林关掉所有电灯,在黑漆漆的屋子里,用火柴点燃一盏古灯,来博物馆参观的孩子们好奇地睁大眼睛。伴随着姚宇林的讲解,一盏盏灯被重新点亮,“我们离不开光明,灯火让我们重新拥有了光明。这种灯已有上千年历史,古时人们晚上就是在这样的光线下生活。重新认识古灯,才能珍惜今天的光明。”
姚宇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古灯。他18岁应征入伍,来到成都,9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无意中在旮旯里看到一盏老灯,儿时,母亲就在这盏灯下一边做针线一边教他写字,往事一下子都浮现在眼前。他把这盏灯擦干净、包好,带回部队,放在写字台上,看到老灯,就仿佛看到了家乡和亲人,给在异乡漂泊的他带来一种力量。现在这盏老灯就陈列在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里,“它收藏的是我儿时的记忆。”
当年,成都谁家里有老旧的瓶瓶罐罐,就摆在猛追湾的马路边上售卖,古玩真迹特别多,清代字画司空见惯。姚宇林觉得好玩,常去闲逛,因为有家乡老灯的情结,他对灯十分留意,陆续买回一些大小、材质不同的灯,放在案头把玩。“那个时候,虽然所知有限,但跟灯似乎总是心有灵犀,很相信自己的直觉。一次他看上一个桶状的铜罐,连名字也叫不出,只是感觉像灯,就买了,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60多岁的人,看姚宇林提着这个,就过来攀谈,告诉他这叫电石灯,北方叫嘎斯灯,长春等地比较多见,打开放入矿物质电石,慢慢从上面往下渗水,就会有化学反应,产生可燃的乙炔,民国时在成都著名的商业街春熙路,夜市的摊主们都用这种灯,能点上两三个小时,不怕风吹雨淋。就这样,每收藏一盏灯,都成为一种学习。
早年姚宇林淘到过一个明代铁灯,高15厘米,是像碉楼一样的方形,灯身勾画着藏传佛教的纹饰,是佛教信徒的照明器。通常铁制的东西非常容易腐锈,但这盏灯用的是成分不同的藏铁,保存较为完好。在这个古灯的最下面,姚宇林发现一个木块,小心地拆开,里面有铜币、五谷杂粮的粉末,还有一个裹着纸条的小棍,纸条背面透出墨迹,“我相信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并没有拆开看,想来是前人珍藏的秘方,或者佛家子弟发的宏愿吧。”他在五谷里放了一些杀虫剂,又把所有东西原封不动地放了回去。
姚宇林所有的周末和空闲时间几乎都泡在跳蚤市场和古玩市场,但凡有机会外出,也一定不忘四处寻找古灯。他几乎走遍了中国,也去过世界各地的不少地方,他收藏的3000多盏灯,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色,也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尼泊尔、印度、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
姚宇林并非富豪,主要是靠工资来维持自己的收藏。30年来,他骑着自行车到处淘灯,上万元的古灯也咬紧牙关、毅然决然地买回来,即使接下来不得不暂时和亲戚朋友借钱吃饭。从宋代大小如一元硬币的袖珍灯,到从法国古堡运回来的贵族描金玻璃罩灯,从1米多高可升降的古落地灯,到重达几百斤、灯身为一尊佛像的燃灯佛灯,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里多姿多彩的藏品,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
灯是光明的载体,也是尘封的记忆。最古老的甲骨文有3000年历史,而姚宇林淘回的很多灯盏是用天然的石器和贝壳制成,“灯的历史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字”。
铜鎏金鸟首人身兽足烛插(17世纪,西亚)
彩瓷马型煤油灯(12世纪,英国)
姚宇林收藏的内蒙古的一盏古灯,宋代,铜制,手柄内侧除了如意纹饰,还能清晰地看到三个字,形若汉字,却无法读懂。他向成都的纹饰专家请教,专家认为这是西夏文,由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创制,曾在西夏王朝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区盛行了约两个世纪。神秘的文字,是文明的象征,也承载了很多历史。
还有一盏新疆的古灯,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有好几斤重,高10厘米,长20多厘米,外形怪异,像只靴子,下半部分储油,后端圆筒状的东西放置灯芯。经过查阅典籍,得知这是商代古西域的照明器,不同于内地汉人使用的古灯“如豆的灯火”,这盏灯放置灯芯的沟槽很宽,有两三厘米,古西域人点灯用的不是植物油,而是动物的油脂,十分黏稠,甚至是膏状,要用像手指一样粗的灯芯才更易于燃烧。
在淘古灯的过程中,前人的智慧一次次刷新姚宇林的眼界。有一次他从大连坐飞机回成都,安检人员发现他箱子里有两盏铜制的古灯,外观一模一样,但用手掂量,重量完全不同,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空的。所有人围着灯研究了半天,看不出门道,差点把姚宇林扣在机场,他拿着工作证件反复解释,才勉强过关。到家后,他关起门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两盏灯的秘密——灯座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加了沙子,以增加稳定度,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一盏灯的底座腐蚀,有了缺口,沙子流失,于是重量减轻。
古人除了用灯照明,还发明了其他用途。姚宇林淘到一盏清代灭蚊灯,上方是灯罩,下方有一个喇叭口,底部是火源,需要灭蚊的时候,将灯点燃,一方面火苗向上燃烧,形成负压,另一方面蚊虫喜欢火光,会接二连三地飞进来,困在灯内被烧死。
民间形容爱惹麻烦的人,常说“不是个省油的灯”,而姚宇林真的发现了一种专门省油的古灯。它诞生于成都下属的邛崃市,始于唐,兴于宋,灯身像个圆形的碟子,一侧伸出一个小嘴,与灯身中空的夹层连通,可以注入凉水,灯点亮时,火苗燃烧,温度越高,油的消耗越快,而灯身注入的冷水能有效降温,燃烧的速度就减缓了,有古陶瓷学者专门做过研究,这样可以节省20%—30%的油。“国外的学者非常重视中国的这种省油灯。冷却原理在工业方面用途广泛,而中国人的这个发明是使用冷却原理最早的范例。”
如今,姚宇林寻觅的已不仅仅是一盏灯,而是更多发现每盏灯背后的传说、历史、工艺、民族文化,以及人类的智慧之光,“古灯不断给我惊喜,每次有新发现,我都会激动好几天,迫切地想进一步读懂它,虽然,费尽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读懂多少。”他得到一家企业的支持,如愿将自己的收藏尽数呈现在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内,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古灯文化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免费开放,已有至少10万人在姚宇林充满感情的讲解中领略过古灯的魅力。“传播古灯知识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接下来,我希望能带着古灯走进校园和社区,和更多人一起探究其中的秘密。”
除了逛古玩市场,有很多藏品来自我在路上的随机发现,比如我出差到威海,那里民国时期号称“万国之城”,有很多使馆旧址和老旧船舶,从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老灯。我还结交了天南海北的朋友,他们也会帮我找寻古灯,有朋友一到成都就给我打电话,说有两个灯挺好你来看看,我下了班就赶紧骑着自行车去看。还有很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了解到我的收藏,就把家里不用的老灯送来给我。有一盏猫型陶瓷灯,年代是晚清或民国,主人也是爱灯之人,说放在家里怕打碎了,还不如送给我,我给他报酬他也不要。一个朋友参观过博物馆,感觉很震撼,去山西出差时看到古灯,就买回来送给我,他知道我经济拮据,还悄悄留下一千多元钱。这些支持都让我非常感动。
很多人玩收藏更关注经济价值,这个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的是文化。虽然金、银、铜制的灯,或者宫廷里富丽堂皇的灯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但我反而更倾向于收藏民间的古灯,这样的灯常常伴着主人走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工艺也许不算精致,但有特别的人文价值,在我心里的地位同样很重。另外,我也把古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作为自己收藏的重要责任。
馆内展出中外古灯老烛1000余具,来自中、美、英、德、意、法、俄罗斯、澳、日、荷、加、瑞、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展品材质丰富,石、贝、玉、陶、瓷、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绣……应有尽有;豆、盏、匜、壶、人形、动物形……形制多样;掐丝彩绘、鎏金镀银、木雕瓷塑……工艺精湛;除照明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宗教、生殖、军事、医药、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等专用之器。
除了古灯实物,博物馆还展示了相关资料、图片20余万字(张),同时收藏有非常少见的制灯老模具。
地点:成都金府路662号金府灯具城华煌家居Mall三层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六,9:00—17:30,免费开放
1.黄铜船型灯(19世纪,尼泊尔)
2.铜镀金三头烛台(20世纪,欧洲)
3. 煤油灯(20世纪,法国)
4. 青铜侍女双头烛灯(7-10世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