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日常服用的药物总是会有副作用的。于是,很多天然的“药品”受到人们热捧。
然而,大家对“食疗”或一知半解或期望过高,也因此产生了不少认识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食疗效果和药物一样好,且无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既然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那么食疗应是比药物更好的选择。食物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疗疾病则是药物的责任。
我们不否认食物对部分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但在具体的应用时一定得看“疗效”。
食疗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便秘、口干舌燥等,通过规律饮食以及适当的食谱调整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选择食疗前必须要就医,通过诊断排除大病、重病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后才能进行。
此外,对于科学已知需要服药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饮食调整确实很重要,但切不可迷信食疗偏方,以免贻误病情。
误区二:“万人一方”,别人吃这个好,自己也可以试
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一个方子也很难对症同一种疾病。
以便秘为例,有些人可以多吃苹果,因为其中富含的果胶能够促进排便,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溃疡等胃部炎症,食用过多的苹果反而会刺激胃黏膜。
由于个体差异、安慰剂效应、疾病自然转归的特点,他人吃了某种食物之后病情好转有可能并不是因为食疗方的功效。因此,不建议盲目使用他人推荐的方子。
误区三:食疗无毒,多吃也没有问题
不少人认为,能当作一日三餐吃进肚子的东西肯定没毒,多吃少吃都没事。
任何食物吃太多轻则导致肥胖、营养失衡,重则引起疾病重症,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例如,豆制品有助补钙和补充优质蛋白,但每天摄入太多,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造成器官功能损伤。再比如,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能够改善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眼干眼涩,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导致发烧、皮肤干燥,甚至脱发等后果。
误区四:吃出来的病也能吃回去
食物是人类从外界吸收物质的最主要的来源,一个人一辈子要吃进去数十吨的食物,如此庞大的量必然会影响人体的状态。有些常见的慢性病与饮食有关,但这并不代表调节饮食就能代替治疗。
比如通过合理的饮食,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人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怀孕的前提下让血糖恢复正常,然而虽然饮食控制对成人预防糖尿病和减少患病后并发症的发生很有意义,但如果没有及时干预,进入不可逆阶段,此时仅靠食疗很难控制病情,更别说彻底治愈了。
误区五:保证营养就是食疗
食疗源于中医,是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很多食疗书籍记载,药膳方都会添加中药材或药食两用,如山药、枸杞、萝卜、山楂等食材。而中药材需要一定用量才会发挥作用,但同时药材的特殊气味也会影响食物口感。因此,很难保证口感和药效的统一。
而保证营养主要指通过营养搭配均衡来维持健康,减少患病风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了解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饮食,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对健康观念的重视是好事,但切不可太过极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的产生和治疗都是如此。想从饮食上改变身体状况,追根溯源需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多选择原生态食物及健康烹饪方式。食疗方也应在咨询医生后有针对地选择。
“疗”字本身很容易让人误解。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谨慎看待“食疗”,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盲目依赖食疗。如果看到与食疗相关文章时,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断。
1.看一下发布机构,不是对口专业的不要信。术业有专攻,食疗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倾向于选择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2.立竿见影的方法不要信。改变健康状况,需要长期的努力。
3.仔细看看作者的学位、专业资格、工作单位。
4.想想是否可能跟某些利益相关。有些宣传食疗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向大家推销其公司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