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林启福
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
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林启福
林启福 199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曾在福建省三明师范学校任教。从1997年开始,在福建省三明市列东小学(三明市实验小学前身)主持工作;1999年通过公开选拔担任该校校长。2013年至今,担任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现象一:每到一所学校,展现在参观者眼里的都是学校最光鲜、最亮丽的一面:优秀的教师、聪明的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无可挑剔的课堂……
反思: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效,究竟是把目光聚焦到典型的、卓有成效的亮点上,还是关注最平实的课堂,关注最普通的老师和学生?
现象二:无论哪所学校,总会有个别孩子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与同学格格不入,躲在校园的角落里自言自语、自导自演,反感纪律约束、教师授课、作业要求……
反思:现实中,教育者们总是习惯于把关注点聚焦于少数的、成绩优异的、发展暂时领先的学生身上,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和希望。而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抑或品行暂时发展不好、孤僻的、格格不入的学生,则关注得不够或有所忽视,甚至遭到摒弃。各种各样的孩子,应该给他们怎样的适合的教育?
现象三:当前,我国采用的仍然是班级授课制,很多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育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学科成绩及智力发展,常以“好生”的成绩为标准要求每一个孩子,使大多数学生处于失败者地位。
反思:班级超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如何施展?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的现状与反思,我认为,教育家型校长首先应当是崇尚“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教育的本真,不是甄别,而是对当下每一个生命的深切关怀。关怀生命,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自由呼吸、幸福成长,让校园里的一切润泽他们生命的亮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然后从容地走向属于他自己的幸福人生。而这样一种教育主张是融入教育家型校长的血液之中,渗透在其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之中的。
作为校长,我们要树立“儿童至上”的教育理念,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既关注他们当下的幸福成长,又为他们将来的发展蓄力。
我认为,崇尚“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校长,须具备以下情怀:
敬畏之心。敬畏学生、敬畏家长、敬畏老师、敬畏责任。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学校不是工厂的流水线,工厂的“次品”可以重新回炉生产,而孩子是不能被复制的,更不能被替代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至少应该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年纪越小我们越要谨慎,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幼小儿童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
公正之心。每个孩子的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心理上有安全感,并时刻感受到自己在校园中作为“人”的价值,那就是有尊严的,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归根结底,教育公平就是要发展好每一个不同的“我”,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悲悯之心。作为教育者,至少应该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我们应倡议老师们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罚;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冲动。常怀悲悯之心,我们才能更加靠近孩子,更加温暖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渗透到孩子的血液和生命里。
学生在学校能否够安心、努力地学习,有无安全感,首先就要看学校是否有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能否让学生产生包括对学校、教师、班级和自我等各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校园整体规划时,学校可以创造性地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向学生征集“一训三风”,征集校标,征集学校的吉祥物;在校园的楼道、走廊,张贴学生自己创作的温馨提示语,张贴他们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等。倡议学生当校园里的小主人,争当“小小志愿者”,把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与此同时,好的教育还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使“每一个”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为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要给每个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引导他们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要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进而实现自主发展。
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中,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接纳的是少数学生,被排斥在“好学生”行列之外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忽视甚至拒绝。因此,我们应该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带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较薄弱,可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一是现在的“自我”与曾经的“自我”作比较;二是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收获相比较。让学生,尤其是让所谓的“差生”发现自我的价值,找到自信。
评价内容多元化。我们不能仅关注学生学业内容的评价,也要关注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积极健康的情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关注儿童的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的表现等。
评价方法多元化。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强调过程性的评价。可以采用笔试、口试、随堂评价等方法,也可用成长记录袋展示成果、评比表彰、颁发优点卡等方式。
综上所述,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是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虽然这个美好的教育理想的实现还要走很漫长的道路,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上路,总会遇上隆重的庆典!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教育家型校长绝不是“振臂一挥,千呼百应”的救世主,而是从细微处入手,从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存状态入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纯净的、人性的、温情的天空下有尊严地、自由地、个性化地成长的,秉持“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