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顺堂:人才培养首需科学精神

2016-11-11 08:50李鲁山
教育家 2016年37期
关键词:导师食品科学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郭顺堂:人才培养首需科学精神

文/本刊记者 李鲁山

>>中国农大教授郭顺堂

【郭顺堂简介】

郭顺堂教授,53岁,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大学淮北实验站站长,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植物蛋白、大豆食品的加工理论和技术创新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863”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申请发明专利21项,在国际上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被SCI收录40余篇。

培养高级人才更需倡导“实事求是”精神

记者:您任博士生导师有十几年时间,在培养高级人才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郭顺堂: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就您提的问题结合我的工作谈一点体会。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传承”和“创新”,这既体现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体现在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前人总结的知识教给学生,授业解惑,还要把前人探索科学和发明技术的思考过程、思考模式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对事物认识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满足于现状或现有的认识,勇于创新。

如在本科学生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结构搭建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讲授前人总结的知识同时,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当初学者是怎样发现相关问题的?如果由你来做,会怎样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承”和“创新”理念为高校师生广泛重视。

对高校各级人才的培养教育要有针对性,重视“因材施教”。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生阅历、性格、能力及思考方式、心理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因势利导,重视这些“差异性”,要将一般教育教学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相结合。如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查询、作业辅导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我们培养学生,有三个重要能力不能忽视:一是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能力;第二是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力;第三是能够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忆能力是指学生对知识量和结构的了解程度,是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构建的基础,没有对系统的、大量的专业知识认知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我所强调的记忆能力不是死记硬背,是指阅读、背诵以外的讨论、实验、观察和自我总结等多种方式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思考是学生对问题或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建立解决问题目标和方法的思考过程,也就是理解力。我认为这对研究生非常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当你和学生讨论时常会听到“我去查查资料”,很少听到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还有的学生习惯于从文献或老师那儿找“答案”。

由于一些学生从小到大属于“被动学习型”,在“标准答案”模式下培养了多年,因此,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很习惯地找老师、找文献去“问答案”了。这种习惯性照搬照用,很少做独立的深入分析思考,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甚至失去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对老师给出研究题目,在研究时常常会出现重复别人研究的现象。这种为完成而完成的学习或研究模式,很难跳出原有的方法或文献圈子,充其量是以程式化方式完成了科研,如果满足于此,不会产生自己独立的认识,也很难有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创新既要独立思考也要团结合作,在科学研究方面导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关系。对博士研究生来说,导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组织和开展科研活动能力,从不同的纬度和高度培养学生的发明和创新能力。很多人认为导师应该什么都知道,不然你怎么会成为导师呢?!其实,导师身上没有答案,所谓正确答案或科研结论是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的。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应该知道学生需要引导,师生之间需要讨论,讨论能互相启迪,能发现问题,能解决问题,真理亦愈辩愈明。从育人的需要看,导师除构建科研平台,负责改善学习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探索意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导师有一项重要功能——“判断”,如科研走向的判断,研究方法的判断,学术关键点处理判断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导师要发挥有效组织和带领开展科研实践行动的作用。因此,在科学的道路上,导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人才的培养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糊弄,必须老老实实认真对待。对于实验结果要分清真假,确定其是数据而不是数字,要求真,求联系。要有科学的思考,要搞清逻辑关系,以运动的、联系的思维看待问题,像侦探一样,想方设法探寻数据代表的真相,发现数据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其中的奥秘。

对于辩证法和逻辑学不光要学,还要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迷信老师、文献和教科书,反对形而上学。形而上的东西很害人,在育人上,不管哪一级学生,我们都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要有诚实的心,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和首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元素。

科技报国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记者:当年您两赴日本学习世界先进的食品科学和应用技术,您求学的经历对今天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郭顺堂:我上世纪90年代先后两次赴日本进行研修和留学。当时,我们国内的经济和教育都没有今天这样发达,高校的科研,很多都是为解决生产实际而进行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们的差距比较明显。到国外后发现,他们研究的条件和思路都比较先进,作为博士,可以在一个领域进行自由学习和探索。

现在,我们国内各方面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在食品科学方面,我们很多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像实验室,我们很多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硬件的改善,研究手段的丰富,使得我们能做的事、能探索的领域明显增多,为打开新的研究思维提供了保障。

我从事的主要是植物蛋白、大豆食品、杂粮产品开发和食品产业园的规划。从专业上讲,我国是大豆食品的起源地,比如一直与我们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酱油和豆腐、豆豉、豆酱、腐乳等大豆食品都起源于中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当初我曾感觉研究传统食品的价值不大,总想着像国外一样的研究课题。但后来我去日本后,看到起源于中国汉代的豆腐、腐竹、豆浆(豆奶)以及发酵豆制品等,日本人对它们的认识和研究比我们要深得多,产业技术水平也实现了现代化。在京都大学、东北大学等都专门的研究机构,从大豆的化学组成、结构到营养和生产利用已形成大量的理论成果,并有大量学术专著,在各方面说得比较清楚。作为来自大豆故乡的学子,这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不管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要老老实实地研究,只要是我们国家所需,产业发展所需,老百姓健康所需,就要认认真真地做好。作为中国学者,更要珍惜我们自己的传统食品,揭开它们千百年来未解的科学奥秘并实现现代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国以后,我一直做大豆食品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这些年在豆乳蛋白粒子模型、蛋白粒子凝胶网络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并被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同行引用,同时一些理论也用到了我国新加工装备的设计和开发上,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现在,每当我了解到国外更先进的食品科研成果问世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能不能创造属于中国的世界级创新成果?对此,唯有脚踏实地创新,别无捷径。

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在路上

记者:中国农业大学创立至今已有111年历史,作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类农业大学,在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

郭顺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食品科学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生物工程3个系。

学院拥有博士授权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有6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涉及工学和医学2个门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2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700余名。

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食品学院的使命和方向与中国农业大学总体发展方向和战略是一致的。中国农大有超过110年的建校历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形成了深厚独特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在这个角度上,食品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发展。

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作为大学第一要研究科学问题,第二要为相关产业服务,第三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们食院发展整体向好,110多名教师在各自领域潜心教学和研究,力争一流,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十余项,也发表大量科学探索研究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的论文,如在SCI的科研论文每年达300多篇,这反映了我院科学研究团队的水平和实力。如果蔬加工、乳品、大豆蛋白、葡萄与葡萄酒、食品安全、食品生物学技术、乳酸菌、微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广泛认可的成就,我们努力加强向世界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共同促进全球食品科学的发展。

在科研上我们追求“顶天立地”,我们的学术研究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而是要有自己独创的成果,发挥“领跑”的作用。在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要在重要的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第一科研方队。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名校在教学科研上互相合作,共同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如我院超高压杀菌技术研究成果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就食院而言,我们在奋斗的路上。食品科学是应用学科,研究要走在前面,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进入先进行列,但最终要与国内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行业上要有优异的表现;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服务提供支撑,积极参加政府部门有关食品产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好食品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发挥好“智库”作用。在育人上,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加强学生的实践实习,更好地掌握现代食品科学知识,向着世界“双一流”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导师食品科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食品造假必严惩
V eraW an g
导师榜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科学拔牙
爱情导师